互联网并没有带来教育革命

更新时间:2024-02-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5552 浏览:118278

互联网进入我国20年,深入影响我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教育也不例外.曾经有人预言,互联网会带来一场教育革命.这一观点在最近更因慕课的推广而广受社会关注.但从我国过去20年的实际情况看,虽然互联网一定程度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也拓宽了学生获得教育资源的渠道,但是,互联网并没有带来教育革命,社会整体的教育模式、学习模式并没有根本改变.

互联网教育变革也不会始于大型的线下培训机构.一方面,目前大型培训机构的业务在很大程度上是靠销售驱动,每个季度需要达到特定的销售指标,甚至线下的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也要充当销售角色去向学生和家长推销课程.另一方面,内容无法结构化,已有课程产品化程度非常低、用户体验后,评价欠佳.其原因,一种可能是传统的教育培训机构缺乏互联网基因,做出来的产品用户不待见,也就是这类机构本身的问题.检测若如此,对这些机构而言,前期依赖品牌优势吸引客户并不困难,但要想长期留住用户或许就很困难.另外一个可能性是,目前用户对在线类的教育产品总体接受度有限,整个市场仍处于摸索和教育用户阶段,这类产品的整个线上体验也有待优化.而对互联网出身的团队来说,如果是要搭建平台或者引入内容,目前从大机构切入还非常困难,为这类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实现产品化,后者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也有限.


互联网为教育带来先进的技术支撑工具,但技术的现代化,并不就是教育的现代化.毋庸置疑,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中小学的教学设施逐渐电子化.这为教师提供了更好的教学装备;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不少学校,先进的教学设施成为摆设,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另外,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基本上停留在灌输模式,在这种情况下,现代技术只是为灌输教育提供新的手段而已.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我国中小学,由于中高考的考试评价体系未变,学校还是围着升学指挥棒教学;在我国大学,学校办学存在功利化趋向,办学定位不清晰,普遍存在重研究轻人才培养的倾向,教师对教学的投入并不多,并不注重教育方式、教学内容的创新.

这带来的问题是,新的互联网技术, 对中小学而言,只是应试教学的新模式.有的学校让学生使用iPad等电子设备,学校也给孩子布置电子作业,号称减轻学生书包负担,这完全是形式化的减轻,而不是实质意义的减轻-――学生不再背沉重的书包,但作业量并没有随电子作业的推出而减少,反而,由于“操作”的便捷,教师可通过电子作业方式给孩子更多的作业.

有意思的是,互联网已改变很多人的生活方式,但是,相当多的家庭并不希望孩子接触网络,禁止孩子上网的家庭不在少数.这也与我国的升学教育模式有关,在这一模式之下,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对学习之外的生活教育、人格教育、心理教育、生存教育等并不关注,家长不愿意花时间多与孩子一起上网,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利用互联网工具学习.由于对学生的上网学习习惯培养不够,我国学生的网瘾情况极为严重.

这就无怪乎有的大学对一年级新生发出“禁网令”,这显然与大学倡导的互联网学习格格不入.这种尴尬一直存在于互联网教育发展中.多年前,我们就要求高校建设精品课程,并开放精品课程,但精品课程的开放很有限,其间存在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当下,各高校都围着慕课做文章,可大家没有深入思考一个问题,如果现实中的大学课堂,都是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这样的课程通过网络发布之后,会有多大的吸引力?

说到底,互联网能够带来深入的教育革命,关键在于是否依托互联网,推进教育制度改革.互联网可为教育改革提供技术平台.举例来说,高校依托互联网进行了办公自动化改革,这是进步.而进一步深入的改革,是高校信息全面公开,接受社会监督.高考录取,依托互联网进行了远程录取改革,使高考录取更便捷,这也是进步.而进一步深入的改革,是通过互联网,实现学生自由申请大学,实现大学自主招生改革.依托互联网技术,加大开放大学建设,让更多人可通过互联网学习.但大家所见的是,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学历、文凭,其它所有类型教育的学历、文凭都低一等,这样一来,互联网教育很难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

要让互联网在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必须深入推进两方面改革,一是打破国家授予文凭体系,实行学校自主办学、自授学位.二是建立现代学校制度,让学校能回归教育本质,按教育规律办学.只有学校转变为以教育质量、教育怎么写作吸引学生,而不是功利地追求政绩目标,互联网才会无所不在地让大家感觉到教育以人为本的魅力.这是互联网本身无法带来的,而必须通过教育制度改革创造.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