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教育督导功能促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

更新时间:2024-01-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180 浏览:14612

【内容提要】 师资均衡是反映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直接影响山区农村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也是影响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推进的重大障碍.本文从教育督导的角度对此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作了有益的探索实践.

【关 键 词 】 教育督导 县域义务教育 均衡发展

【作者单位】 湖北省恩施市教育督导办公室.

【中图分类号】 G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4)02-0030-02

2012年10月,恩施市接受湖北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2013年9月23日接受国家教育部评估认定.恩施市地处大山区,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市.为满足山区农村孩子就近入学需要,全市70%以上的义务教育学校建在广大农村地区,分散在行政村或自然村,且大多数学校规模不大,但生均占有的教育资源比重却较大.农村中小学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成了新形势下城乡教育公平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最现实的挑战.

一、问题的发现

2012年秋季,恩施市教育督导办公室对全市17个乡(镇、办)的师资构成状况进行摸底调查,发现农村学校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比较普遍.从教师年龄结构看,全市小学教师的平均年龄为45.5岁,农村小学教师平均年龄为47.03岁,教师平均年龄在55岁以上的村小有11所.从教师专业结构看,农村学校英语、地理、生物、历史、品德与社会等学科有很大一部分由非本专业毕业的教师代课,部分村小无法完全按课程标准要求落实科学课程,音乐、美术、体育课程则普遍由非专业教师兼代或者用上大课的形式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例如,地处高山地区的板桥镇存在教师年龄老化、身体差等现象,其中堤场小学10名教师,其中50岁以上有7人,平均年龄48.3岁;盛家坝乡教师流动频繁,初中学科结构性缺编现象突出,小学缺体育、艺术专职教师;沐抚办事处除中学外,其余学校均缺体育、艺术专职教师;舞阳办事处七里片区农村学校教师缺编且年龄老化,阳鹊坝小学16名教师中50岁以上的就有12人.恩施市芭蕉、红土、沙地、板桥、盛家坝、沐抚、白杨等乡镇普遍存在辖区内教师编制结构性紧张、人员负担偏重的情况.各乡镇的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已经影响到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问题表现和产生原因探讨

恩施市教育督导办公室对全市师资结构性缺编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其主要表现为:学科结构、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不能满足学校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的需要.具体来说,恩施市农村学校部分学科教学缺乏专任教师,有的学校甚至无法按照课程标准开齐课程,有的学校因班额太小不得不采取“复式班”教学,有的寄宿制学校因没有女教师不便于对女生进行教育和管理,有的学校教师平均年龄偏大,身体状况不能承担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等.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将会直接影响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产生此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农村学校“民转公”教师比较多,平均年龄偏大,而且学科多限于语文和数学,无法承担英语、科学、信息技术、体育、艺术等学科的教学任务;二是教师性别单一,部分寄宿制学

校缺乏女教师,不便于针对女生进行教育和管理;三是农村学校特别是农村教学点规模不大,更因为学生少,按照标准师生比例配置教师,就无法做到所有学科有专任教师;四是农村学校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教师待遇低,青年骨干教师流失严重,虽然年年都在补充教师,但是部分农村学校教师平均年龄偏大的现象很难得到根本性改变.

三、督导、评价和建议

师资均衡是反映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直接影响山区农村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也是影响教育均衡发展和推进教育公平的重大障碍.随着教师“国标、省考县聘、校用”管理机制和农村中小学教师新的补充机制的建立,贫困山区农村教师结构的优化调整应该有所作为.

首先,市政府在宏观决策上,应在教师补充、教师调配、教师待遇等方面针对农村学校解决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的实际制定调控政策,进行政策引导,优化教师学科结构、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以满足农村学校基本的教育教学需要.

其次,人事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加大师资调配力度,从制度上解决农村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对农村学校的教师编制管理要更加切合实际,充分考虑教师的年龄、健康因素,实行动态管理,不能一味强调编制的生师比例;在“县聘”教师时,更多地思考教师结构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制定出教师补充的长期规划,确保农村教育可持续发展.同时,市教育局指导各乡镇中心学校加大辖区内教师交流力度,对现有农村教师实施素质提升工程,培养“全科教师”,以应对学科结构性缺编所带来的困扰.

再次,在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的督导通报中,对部分乡(镇、办)中心学校在解决此问题上的有益探索进行肯定,将一些中心学校的成功做法向全市推广.根据城区三个办事处“学校共同体建设”的经验,部分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突出的乡镇可组织教师到村小、教学点“支教”;总结三岔乡为解决教学点紧缺、学科无师资等问题而安排教师“走教”的经验,并逐步向全市推广;要求各中心学校进一步创新教师管理机制,加大辖区内教师交流力度,以优化教师结构.

四、督导评价效果

通过以上督导、评价与建议,恩施市在解决山区农村学校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上产生了如下效果.

一是新招教师一律补充到农村学校教学岗位.在补充教师时,由农村学校根据教育教学实际,提出教师增编计划,充分考虑学科结构、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的合理性.2013年秋季学期全市新招录教师95人全部在农村学校任教, 既降低了农村教师平均年龄,又改善了农村教师的学科结构.

二是建立了科学配置、有序流动的教师调配机制.市教育局根据农村学校教师学科结构、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优化需要,进行科学调整,引导教师合理、有序流动.同时,加大了全市范围内教师交流力度,通过实施“三区计划”,由城区学校派出骨干教师33人到农村支教.

三是根据农村学校教育和管理需要,配备女性管理干部.2013年10月,市教育局针对农村学校教师性别结构不合理,不利于学生教育和管理的现状,为所有学校考核选配了女校长.


四是各乡镇强化了区域内师资均衡配置,实施学校共同体建设.舞阳中心学校在辖区由主城区学校向边远学校派出支教教师18人,缓解了部分农村学校师资老化、短缺的问题;芭蕉乡建立了乡内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相互对应、相对固定的学校共同体;龙凤镇武商小学和熔炉小学结成“区域联校”共同体,龙凤初中、龙凤镇中心小学共派出8名教师到边远乡村支教或任职领导岗位,这些都是解决农村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的有益尝试.在督导中对“学校共同体”、“走教”等教师管理创新机制的肯定和推广,极大地激发了基层学校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的积极性.

五是实施“名师工程”,改善办学条件,鼓励教师扎根农村教育.全市上下切实采取措施,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用事业和待遇留住青年骨干教师,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在评选100名第二届“恩施名师”和420名农村骨干教师活动中,注重从政策上对长期从事农村教育一线工作的教师倾斜.市政府参照公务员津补贴标准,将全市教师奖励性绩效工资提升到13770元,列入市级财政预算;市政府还拨出专项资金在农村学校建设937套教师周转宿舍,在乡镇政府所在地建设654套教师经济适用房,以解决农村教师居住问题,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责任编辑:周 俊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