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义务教育均衡

更新时间:2024-04-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9865 浏览:43181

摘 要:本文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对解决县域内部的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提出建议.从促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出的原因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必要性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 键 词 :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中国第十八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提到中国的教育公平并明确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追求教育的平等和,是人们千百年来的教育理想.教育平等是教育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指人们不受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信仰、性别、地域等的限制,在法律上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在事实上具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

一、促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

1.县域

县域是指以农村为主的县级行政区划单位.

2.县域义务教育

以农村为主的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内,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3.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国务院2012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合理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二、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出的原因

1.义务教育非均衡现象值得关注

由于历史和现实多种因素的制约,我们的政府机构和教育机构发展义务教育的观念仍然停滞于数量的增加和非均衡发展的框架,义务教育在教育机会、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育经费、学业成就等方面存在着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群体之间、个体之间多个层面的非不平衡.仅从教育经费的分配上,统计数据表明,中小学生均教育经费的地区差异,2001年,我国小学生均教育经费东部平均值为2075元,中部为851元,西部为987元.如果以东部为1,中部则为041,西部为048初中的生均教育经费东部平均值为2655元,中部为1165元,西部为1474元.如果以东部为1,中部则为044,西部为056.高中生均教育经费东部平均值为5942元,中部为2822元,西部为2823元.如果以东部为1,中部则为0475,西部为0475中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地区差异2001年,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东部平均为1412元,中部为597元,西部为776元.[1]

2.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高质量教育需求与供给不足的矛盾,呼唤教育的均衡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希望接受更多更好的教育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教育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强烈需求的基本矛盾在现阶段表现尤为突出.从教育供给的角度看,穷国办大教育的一个必然状态就是教育资源的短缺.这种短缺一般来说,开始主要表现为满足基本教育机会的资源供给短缺,之后主要是扩大和增加教育机会的资源供给短缺,再后则是接受高水平和高质量的教育资源供给短缺.在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的不同阶段,随着普及义务教育质量的不断巩固和人口覆盖面的逐渐提高,这种教育资源短缺情况从量到质上不断递进.总之,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是解决教育需求增长与教育供给不足矛盾的关键.


3.教育均衡理论研究有待深入

从现有的研究看,对教育均衡的理解还比较粗浅.目前出现的教育均衡的界定,只给出了实施教育均衡发展的的层次和范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群体之间);对于推行教育均衡的对策(如:加大政府的教育投入,缩小学校间的差距等),可行性和针对性并不强.对于教育均衡理论的反思性研究还很少,还有不少空白,已有的研究结论还可以做更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三、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必要性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是针对当下义务教育非均衡的现状提出的重要举措,是面向实践,为实践怎么写作的.

1.历史发展的必然

均衡发展与非均衡发展,作为两种不同的发展策略,或者发展模式,对社会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这两种模式的选择并不是由某个特殊人物或特殊群体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状况所决定的[2].

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初,国家百废待兴,万物复苏.由于经历了战争的摧残,各地区之间经济、政治、文化包括教育发展都极为不平衡,严重影响了整个国家的起步发展.在这种国情下,国家提出区域均衡的经济发展策略.尽管并没有明确提出区域教育发展的战略.在当时的教育实践中,教育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是相一致的,教育向广大工农开放,教育投资主要由政府财政支出,实行统一的财政制度,各地的教育支出按照统一的财政支出核算标准,各地教育发展差异很小.

70年代末,为了摆脱国家的落后状态,消灭贫穷,尽早赶上发达国家,同志提出了非均衡发展的经济发展策略,即打破大一统的均衡,向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给予优惠的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优先发展,支持和鼓励一部分人率先致富.80年代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加快了东部地区的发展,使我国宏观经济迈上了新台阶.当然,区域非均衡发展的战略,也加剧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现实矛盾,尤其是东西部之间,经济实力悬殊较大.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的义务教育也基本是沿着非均衡的发展格局演进.

非均衡发展是一种超常规、超速度的跨越式发展,非均衡发展格局最初对我国的教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使得各级各类教育迅猛发展.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在为教育快速发展欣喜同时,也越来越受到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教育资源不能满足需求等问题的困扰.尤其是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导致的城乡差距、学校差距严重影响了教育公平以及社会公平的实现.事实表明,非均衡最初的促进作用逐步降低,负面作用却越来越突出,这对社会的稳定、国民素质的提高以及整个教育系统的发展都极为不利.

2.教育现状的必然选择

我国属于穷国办大教育,教育资源短缺是不可避免的.目前,这种教育资源短缺的状态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表现: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克服教育资源短缺主要考虑有没有学上的问题;在中等发达地区,是考虑上学后质量差异多大的问题,以及有没有薄弱学校的问题;而在东部发达地区,则是考虑满足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问题.各地区之间教育投入的不均衡是当前教育不均衡的首要表现,尤其是城乡之间教育投入差距较大;甚至在同一地区,同一规模,同一级别学校的经费投入也存在着较大差距.经费投入的失衡,导致办学条件的失衡;办学条件的失衡,又导致教师从相对的薄弱学校流向办学条件好的学校,从而使得师资力量和质量失衡.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综合因素,又导致了择校现象的盛行,有条件的父母,通过各种办法使得自己的子女到办学条件好、师资力量强的学校就读,没有条件的父母,只能让孩子就近入学,从而使得不同阶层的子女享受明显不均衡的教育资源.

3.义务教育的性质决定

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1986年4月12日,中国开始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综上所述,实行义务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政策支柱,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当前基础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学院)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