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创造教育理的现代

更新时间:2024-04-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0543 浏览:44830

【摘 要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创造教育的开拓者.他针对当时旧中国的教育弊端,进行了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总结出系统的创造教育理论.这一理论既顺应了民国时期教育改革的需要,同时也反映了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趋势.学习和研究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理论,对于今天实施创新教育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 键 词 】陶行知 创造教育 教育观 创新教育

陶行知(1891~1946)是我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理论体系――以生活教育为基础、以终身教育为纲的人民教育理论,其中,创造教育理论是其思想的精华.研究这一理论,对指导我国当前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理论

创造教育的社会意义及教育意义.陶行知十分重视创造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教育就是社会改造,教师就是社会改造的领导者,在教师手里操纵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纵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①然而传统教育下的旧学校只会教学生读死书,死读书.因此,陶行知努力改变旧教育的这一状况,积极探寻新中国之新教育道路,“新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养成‘自主’、‘自立’和‘自动’的共和国民.” ②“新教育和老教育不同之点,是老教育坐而听,不能起而行,新教育却是有行动的.等可是,行动又不能错误,所以要有理论.等新中国将从行动中生出来!” ③

创造教育的内涵.什么是创造教育,陶行知认为创造教育是“教人发明工具、制造工具、运用工具.”④他用诗词来说明创造教育是始于行动,而终止于创造.“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⑤要有孙子,必先有老子,行动是创造教育的开始.他曾举例说,鲁滨逊在荒岛上喝水遇到困难,进而发现把泥土烧成瓶子盛水是“物质创造”,《红楼梦》中,贾宝玉在游园时,因船被阻而憎恨残荷,再到发现“残荷美”而喜爱之是“心理的创造”.二者都是行动获得教育的结果,凡是“行动的教育”都可视为“创造的教育”.陶行知曾提出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健康的体魄,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造社会的精神”,⑥这既是其创造教育的最高目的,也是创造教育的基本内容.

创造教育的实施.创造教育的实施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儿童观、教材、方法、师资等问题,陶行知对此都有精辟论述.

第一,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就是在教育过程中,要认识到儿童有创造能力.“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创造力,使之长的更有力量,以贡献于民族于人类,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他能启发解放儿童的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⑦

第二,改良教科书.陶行知批判旧教科书是“认字的书,读书的书”,“这些教科书不教你在利用自然上认识自然.它们不教你试验,不教你创造,它们只能把你造成一个自然科学的书呆子.”⑧而创造教育之教科书是“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检测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⑨他同时也主张教科书应具有地方特色,不必强求各个科目都使用全国统一的教材.

第三,培养创造力的方法.陶行知认为要培养儿童的创造力须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要供给充分的营养.小孩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产生高度的创造力,否则创造力就会被削弱甚至夭折.其次要让学生自动、自助.陶行知说过,一个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习,教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用最短的时间让他们走上创造之路,手脑并用.再次是因材施教.陶行知强调创造教育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个性品质等不同特点进行教育,做到因材施教.第四要改革考试制度.陶行知尖锐批判旧的考试制度:“学生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学校是变了会考筹备处.会考所要的,必需教,会考所不要的不必教,甚至于必不教.”⑩陶行知经过自己的教育实践努力探索一种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考试.

第四,培养创造型教师.陶行知根据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鼓励教师要大胆地勇于创造.他批评以往教育界的一些人,闭关自守,胆小怕事,对一些新的教育理论大惊小怪,他们的言行举止,不是沿袭古人,便是完全照搬国外的经验,自己缺乏创造的精神.

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对创新教育的启示

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是当时教育改革的必需,又反映了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趋势.学习和研究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理论,对今天实施创新教育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树立创新的教育观.陶行知的教育观与传统的教育观完全不同,他的出发点是让人民大众受教育,培养人民的创新能力.今天实施创新教育,必须首先转变教育观念,用创新的教育观指导教育活动.在进行素质教育时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塑造创新型人格,造就创新型人才.具体而言,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质量观.摒弃过去以知识多寡、分数高低、学历高低来衡量人才的旧标准,树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开拓创新能力的新人才质量观.

二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式,启发学生积极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养成善于独立思考,勇于批判和创新的习惯.

三要树立科学的教育价值观.彻底改变旧的学而优则仕的教育工具观念,树立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观念,力争在实现教育价值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自身潜力,发挥学生的才能.

四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创新与提高.在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要选择、传递并创造最适宜于创造力发展的文化观念,在吸收、借鉴世界先进文化成分的同时,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扬弃.

创新教育实施的原则.陶行知强调实施创造教育要因材施教,要给儿童适当的营养,解放儿童的空间,创设的环境,教会儿童学习方法.在实施创新教育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层次性原则.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要确立不同的创新教育目标,设置不同的创新教育内容和途径.具体来说,也就是对小学、中学及大学几个不同阶段的学生,针对各个层次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适应性的创新教育.

二是基础性原则.创新能力的形成并非凭空产生,它的产生和发展必须有坚实的基础,首先是生理基础,在对儿童进行早期教育时,要注重开发其智力,为创造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是知识基础,没有坚实的知识基础,想进行创新活动无异于异想天开.因此,进行创新教育必须引导学生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

三是开放性原则.创新教育的开放性首先体现在教学内容上.及时补充新的科学研究结果及新的科学概念,引导学生去探索更新的知识.其次体现在国际化方面,必须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吸收、消化世界各国先进的技术和文化.再次体现在教育者、教育方式及途径的开放性等方面.

四是启发性原则.即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创新能力.

培养创新型教师.陶行知强调实践创造教育应有创造型教师,教育者应以自身的创造意识、思维及能力等去感染、带动学生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实施创新教育,须有一批创新型教师,只有创新性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创新性的学生.创新型教师应具备下列特征:具有创新的教育观念、创造思维能力及创造性格,善于根据具体的教育情景,运用各种教育方法,发现培养创造型的人才,在教学中注重创设、和谐、宽容、理解的教学气氛,等等.

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外部环境.实施创新教育,不是学校单方面的责任,它需要社会、家庭共同参与,全方位行动,培养创新人才.

首先是社会环境.应在全社会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鼓励创新的社会风气和支持系统.政府应利用有效的舆论手段引导全社会形成正确的人才观,通过制定政策及法律法规,激励创新,鼓励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其次是学校内部环境.创建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气氛,让学生在学校感受到“心理安全”与“心理自由”.学校要制定具体目标及措施,合理组织,有效监督,正确评价,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才的新环境.

再次是家庭环境.良好的家庭环境、气氛有助于学生创新活动的开展,独断、专制的气氛阻碍孩子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的发展.家长应营造与宽松的家庭环境,引导孩子进行发散性思考,鼓励孩子独立进行各种探究.同时,家长也要以身作则,经常进行发现与创新,用自己的行动引导孩子进行创新.(作者为中州大学副教授)

注释

① 《陶行知全集》(第2卷),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436页

② 《陶行知全集》(第1卷),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313页.

③ 《陶行知全集》(第4卷),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147页.

④⑤⑦⑧⑨⑩《陶行知教育名篇》,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15、209、321、179、182、325页.

⑥《陶行知文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