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借鉴意义

更新时间:2024-03-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7293 浏览:79789

摘 要 本稿从职教先进国日,德的成功经验谈起,尤其是日本的成功经验的总结,对我国文科院校的专业建设,学院建设,建言献策.

关 键 词职业教育 日本 文科高职院校 短期大学 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我国的职业教育正从量的积累阶段,进入到重视质的发展阶段.尤其是文科学院系部的建设已经到了非常关键的时刻.据不完全统计,文科类的高职要占全国高职院校总数的40%,文科专业与理工科专业的在校生人数几乎是平分秋色,各占一半,但其发展却远远落后于理工科院校.本稿以文科专业设置为切入点,通过研究国际上职教发达国家的经验,以期为文科院校专业设置、建设,提供借鉴.

笔者认为,作为两个职教发达国家德国和日本,通过研究它们的经验,梳理其共同点及承袭关系,从而能更加透彻理解日本模式,并能学习日本如何将海外职教模式本土化的经验,从而更好怎么写作于我国文科专业设置、建设.

1.问题意识

考察如今国内的文科学院的建设,存在问题可归纳为以下特征:

(1)国家的政策导向,国内的高职院校的话语权主要集中在理科院校.据不完全统计,2006~2010年国家一期、二期立项建设的200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中,仅有浙江金融、山东商业、山西财税、北京财贸等少数几所文科类的职业技术学院,仅占立项总数的3%左右.制定相关标准的专家几乎都有理工科背景,根本没有文科背景的专家参与其中.这直接导致文科院校被边缘化.

(2)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严重滞后.如今我国的文科高职所设置专业与学术型本科院校极其相似,没有体现出“职业”两个字的特点.技能单一,重理论轻实践,或者实践课流于形式,考核标准不量化,多采用“模糊标准”.例如,本科、高职、中职,同是教授会计专业,各学段的教学重点不明确.

(3)教师队伍建设的滞后.海归、985院校毕业生、甚至博士都加入到高职教师队伍.这些学历很高而企业经验、实践经验几乎为零的教师,是否符合职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加之,入职后的实践培训缺失,更进一步加剧了‘实践经验缺乏症’,导致课堂教学空洞教条.

2.先行研究――日本职业教育的研究

我们先梳理职教先进国历程.我们先考察职业教育发源地,德国.日本在历史上有相当一段时间是“以德为师”的.

德国的职业教育以校企合作,企业为主“双元制”教育模式为特色,得到世界的广泛认可.双元制是指私营企业和非全日制学校合作,学生通过签订合同,先成为企业员工,自然也就成为了学校的学生,学生的授课内容是企业实习占60~70%,课堂讲授占30~40%的比例,通过培训,学生的动手能力强,上岗后,立刻可以在企业中发挥作用.


专业设置的原则:(1)以培训职业为依据的原则,它是指,德国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必须以国家认可的培训职业为依据,确保培养德国社会各部分所需要的合格职业技术人才.

(2)针对性与适应性相统一的原则,它是指,职业教育办学机构必须根据经济的发展与生产部门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专业口径和范围必须紧密结合职业工种的实际需要;适应性则是德国经济结构和生产技术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需要.(3)相对稳定的原则,它是指,设置专业时既要保证所设专业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下去,不随意变动,又要根据实际的需要及时更换老专业,增设新专业.

德国还通过改善办学条件,办好主干专业,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以及国家不断调整培训职业等措施来巩固强化优势专业.

日本的职业教育经验概括为产学合作,企业内的教育与培训,同样在世界职教界堪称典范.日本的产学合作教育形式来源于美国的合作教育.合作教育是美国工业教育制度,于1906年开始实践的.主要采用新生入学后,在大学内学习半年,以后以两个月左右为期,交替在企业实行训练,在大学学习理论知识.毕业前半年,再集中在大学授课,最后完成毕业设计的形式.

日本结合欧美诸国的经验,加以改造,形成了产学合作,企业内教育与培训的模式.日本的职业教育院校有高等专门学校,短期大学,专门学校,其他高中后职业技术培训机构.其中,日本的短期大学与我国的高职院校有相似性,文科类专业很多,专业设置灵活,可借鉴之处很多.

短期大学出现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1964年日本颁布了《学校教育法》正式把短期大学归纳到大学范畴,学制2~3年.短大的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

(1)职业教育国际化加深.各短期大学都设立了国际事务部,与世界各国的学校建立广泛联系.加强学生的语言类教学,除了英语之外,还设有其他语种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政府为了加强教师的国际理解,定期组织教师到海外各国研修,开阔眼界.

(2)重视校企合作,课程设置广泛.校企合作不仅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尽量满足企业的需要,使毕业生能够顺利就业,还兼顾到教师的科研,日本的短大很重视教师科研,校企合作为教师的科研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学生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中,得到了锻炼.

专业设置上,不但紧密结合当地的发展特色,而且紧跟时代脚步和第三产业发展,随时调整专业结构.例如,日本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步伐加快,养护教育专业,营养医学专业,社会福祉等相关专业应运而生.

政府倡导教育终身观念.办学形式日趋多样化,成人教育,掌握一项技能,适应社会新要求提供途径.多样的短期培训,满足了老年人和孩子的学习需求.

(3)职业资格证书导入制度完备.目前,日本企业对于新入员工从事特定某项工作,具有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反映某项工作能力大小的职业资格证书和就业准入制度,在日本相当完备.日本的职业资格证书有1000多种,几乎涵盖了社会的各方面.学校的授课与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紧密相关,这样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日德两个职教发达国家有以下的共同点:客观上,两国都有浓厚的职业主义文化;都重视职教立法,以法律保障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主观上,两种发展模式都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实践性、社会适应性.

3.关于日本经验借鉴的若干思考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日、德职教发展道路的形成,与各自客观的环境,条件,比如,民族的特点,国家的发展历史,对职教的国家定位等,都密切相关,作为后来者,我们只能部分地模仿,而非全盘照搬,这也是不符合我国实际的.但我们可以归纳他们的共性,或称相似点,一起分享.

(1)强调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在德国,企业把职业培训作为义务,忠实地付诸实行.日本是政府牵头,企业、政府各部门共同参与,更强调企业内培训的重要性.尤其日本的文科院校提出了,以科研带院校发展,促教师发展,更深刻地指出,校企合作更为学生提供宝贵岗前实习机会,这个观点值得我们深思.

(2)日本的文科学院建设通过强调其地域特性,凸显其办学特色.怎么写作社会,与当地深度融合,回报社会,这始终是日本各地方高校的理念.其院校建设,尤其是专业设置的灵活性,紧贴时代特色的先进性,更是值得我国文科院校学习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使得我们的文科专业更是得到了广阔的发展舞台.例如上海市,很早就根据本地发展的实际,提出了金融保险,政治法律,语言文学等10大特色文科专业,作为今后的着力点.这需要我们的各级教育管理部门,院校耐心地梳理.

(3)专业设置的复合性和实用性.日、德都强调根据时代要求设置专业,但始终不忘记“博”的基本原则.首先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本专业的广博的知识面,宽泛的基础.随着学习的深入,根据实际细分专业,方便学生选择.复合型,如今文科人才的需求,都要求具有多项才能,复合型人才.国家劳动社会保障部对信用管理师的要求,就是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电子技术等多学科于一体的职业.

(4)国家通过立法,给予强力支持.日、德的职业教育的发展,都是以国家立法的形式来为其保驾护航.我们在这里也要提出,是不是要给予文科高职的发展更多关注,更多政策面的扶植,乃至于上升到为职业教育立法的层面.

4.结语

职业教育的话语权属于理科院校,这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为了我国职业的平衡和有序发展,让我们把天平调平、摆正,建立一个和谐、公平、机会均等的社会.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