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人文教育的平台

更新时间:2024-03-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254 浏览:142805

人文教育作为一个具有时代色彩的新词,在理论界、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名词解释,但比较认同的内涵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的生命需要,重视人的价值,张扬人的个性,高尚的精神追求、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等.作为师范类高校专业课程的儿童文学,其审美特质与人文教育的内涵相吻合.儿童文学是一种具有丰富审美价值的文学样式.它以淳朴的天真、原始的想象、梦幻般的境界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成为儿童心灵可以逍遥的适宜的花园,在这里儿童的精神世界受到真善美的抚摸、沐浴和荡涤.1987年,刘绪源在《对一种传统的儿童文学观的批判》一文中提出,儿童文学是“供儿童审美的文学”.他说:“文学的审美作用与教育作用、认识作用决不是并列的,处于同一个平面上的.文学的作用,首先的必然是审美作用,只有经历了审美的过程,只有在审美过程中获得了内心的悸动和愉悦,这种心理变化才有可能转化为其他.比如转化为一种类似于教育的作用.只有以审美作用为相似度检测,文学的教育作用与认识作用才能实现.”然而多年来,人们对儿童文学社会功能的认识存在偏差,过多的强调其教育功能,忽视了儿童文学的审美功能.

一、儿童教育中审美教育的缺失

儿童文学和儿童教育的关系密不可分.从国际上看,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儿童文学及其教育体系的建设,欧洲、北美、澳洲等地的许多国家以及东亚的日本、韩国等,都普遍在高等教育中建立了儿童文学的研究和教学体系,形成了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配套的完整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越是文明发达的国家对儿童文学就越是重视.在我国儿童文学作为儿童教育的资源也在不断地被重视和开发,儿童文学由于先天具有的多元教育功能,无疑在儿童教育的展开和发展的过程,能够发挥重要而独特的作用.但是,从五六十年代认为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文学”,到八十年代倡导儿童文学应担起“重新塑造民族性格”的职责,儿童文学的教育价值一直受到特殊关注,最终发展为在教学中,过分强调儿童文学的训诫价值,忽视其审美价值,造成儿童教育活动中审美教育的缺憾.

课堂教学是儿童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径,据统计,在基础教育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就占50%.儿童文学作品占如此之重的分量,是因为它升华情感、净化灵魂、培育良知、教化人类的审美功能.但是多年来,不少语文教师在儿童文学教学中让学生粗略了解作品情节后,直接让学生接受作品的道德主旨和教化功能,学生很少有机会感悟、理解体验文本自身的语言神采和意象系统.我们以一位语文教师讲授科学童话《小蝌蚪找妈妈》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老师首先领学生读识生字、朗读课文,然后按照事先设计好的问题来分析课文:小蝌蚪第一次为什么认错了妈妈好,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把大草鱼误认做妈妈这一段,接着,全班齐读这一段,小蝌蚪第二次为什么又认错了妈妈呢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把乌龟误认做妈妈这一段,接着,全班齐读这一段,那么,小蝌蚪第三次为什么也认错了妈妈呢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把大白鹅误认做妈妈这一段,接着,全班再齐读这一段.最后,教师拿出挂图,归纳青蛙的成长过程,总结中心思想,把每个生字写一行,轻车熟路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这位老师的教学只注意到了科学童话严格的科学性,完全忽略了它生动的文学性.科学童话属于科学文艺的范畴.高士其说:“科学文艺......失去了文艺性就失去了它的吸引力.”“把科学素材同诗意的感受世界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读者才能在科学文艺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和对科学更好的认识.


在儿童教育中审美教育的缺乏会造成一种消极的后果:如学生感性和理性的失衡、知识结构的失衡、人格的失衡等.鉴于此,教育者在教学中应该建立一个新的理念:把儿童文学作品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媒介,发挥儿童文学所具有的审美价值,通过审美教育达到丰富和发展学生经验世界的目的.

二、审美是儿童文学的本质

“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儿童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品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是现代社会为满足儿童的独特精神需求和成长需要而为儿童创作和提供的特殊文学品种.同一般文学一样 , 儿童文学活动(儿童文学创作―儿童文学作品―儿童文学欣赏 ) 主要是一种审美的精神活动,所以审美是儿童文学的本质.“儿童文学当具有秋空霁月一样的澄明,然而决不像一张白纸.儿童文学当具有晶球宝玉一样的莹澈,然而决不像一片玻璃.”儿童文学这一艺术形式,蕴含着五光十色,多姿多彩的审美形态和审美范畴.有的优美动人,可以让儿童获得温馨、舒适、宁静的情绪感受,如散文《露珠》、《我听见小提琴的声音》;有的崇高壮美,可以让儿童获得仰慕、崇敬、自豪的情绪感受, 如神话故事《夸父追日》、《女蜗补天》.悲剧美的作品可以使儿童获得伤心、忧愁、怜悯、同情的情绪体验,如《象冢》、《鸟树》;喜剧美的作品,使儿童获得轻松、滑稽、幽默的感受,如《长袜子皮皮》、《妙乎回春》等等,不一而足.儿童文学以其亮丽的色彩,离奇的情节,奇特而大胆的想象,优美而和谐的音韵构成了一幅幅充满童真、童趣的画卷,向孩子们展示着自然美、社会美、人性美、艺术美,感染着儿童,愉悦着儿童,使孩子获得多样的审美体验.有人说,从没看过童话的孩子与从小看童话长大的孩子有很大不同.前者容易过早的用成人的眼光看世界,从小感觉社会很害怕、很恐怖,对其成长只有害处没有好处,后者更具有以善为美,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三、儿童文学在儿童审美教育中的作用

审美教育是运用自然界、社会生活、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中一切美的形式给人们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以达到美化人们心灵、行为、语言、体态,提高人们道德与智慧的目的,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涵.儿童文学所具有的“导思、染情、益智、添趣”的功能正与审美教育的目的相一致.我们认为,儿童文学在儿童审美教育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1.培养儿童爱的情感

著名散文作家丰子恺曾有这样一段话:“顽童一脚踏死数百只蚂蚁,我劝他不要.并非爱惜蚂蚁,或者想供养蚂蚁,只恐这一点残忍之心扩而充之,将来会变成侵略者,用飞机载了重磅炸弹去虐杀无辜的平民.”无独有偶,生活中曾见过这样一位儿童,手持一只乳臭未干的麻雀,高高举起,然后将之一分为二!其残忍之举令人战栗,更令人不敢想象如此顽童长大成人之后会有怎样的行为.生活中儿童的自私、冷酷、缺乏同情心的实例更是不胜枚举.对这样的儿童进行教育,教师的品德教育、家长的耳提面命、教科书的理性文字都难与作用于人的感情的儿童文学媲美.儿童文学是爱的文学,它能帮助儿童认识爱、理解爱、拥有爱.儿童文学永远以爱为描写中心,以爱为表现主题.那些以饱满的热情、浓重的笔墨写出的亘古不变的母爱、凝重悲壮的情爱以及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向儿童展示了爱的美好,爱的力量.《海的女儿》中小人鱼善良、无私、高尚的美质;刘半农的《雨》中所表现的儿童对他人纯真、质朴、真诚的关爱;《巨人的花园》中表现得助人为乐、善良友爱的精神等儿童沐浴在爱的洗礼中,他们的情感会得到净化、升华.

2.培养儿童美的情感

文学是创作者按照美的规律将自己的审美意识物态化的结果,儿童文学是文学的组成部分,自然也不例外,它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给儿童以美的享受.美有社会的有自然的,社会的美往往诉诸人的心灵.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可以净化儿童的灵魂,让儿童受到美好情感的陶冶.例如常新港的儿童小说《独船》中描写了一对父子―父亲张木头,儿子张石牙.张木头因时期妻子落水无人搭救身亡而变得冷漠、自私狭隘.他认为人世间好人少了而远离人群,在小黑河边独守他的船屋、独船和独子.然而他的儿子张石牙却在同学被洪水吞没的紧急关头,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同学的生命.作者以张石牙的行动告知小读者:世界上不是好人少了,人与人之间仍有春水般的柔情.

自然的美进入艺术领域,也往往被作家涂上社会的色彩,从而关照人的灵魂.一片小小的红枫叶在秋风肆虐时还站在一棵光秃秃的老橡树上,当老橡树向它说再见时,它却不忍离去,它“低声地告诉橡树爷爷―/再等等吧/等到雪花飘落/冬天正在路上呢/我们都走了/你有多么寂寞等 ”小读者从小树叶和老橡树的娓娓动听的对话中,不难感受到这一老一少之间的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浓郁的情感,这是一支满蕴着美好善良情意的小夜曲.虽然委婉轻柔,却也感人肺腑,动人心魄.

儿童文学以美的情感、美的故事、美的意境培养了儿童对美的感受能力.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和文学家卢梭说:“有了审美能力,一个人的心灵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美的观念,并且最终接受同美的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

3.培养儿童快乐的情感

儿童文学作家大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要让儿童文学带给孩子们快乐,减轻孩子们生活的忧愁与烦恼,使他们生活的更充实更美好.安徒生就把为穷苦孩子凄凉的生活增加一点快乐作为他的创作基点,郑渊洁也以让被沉重的学习负担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孩子们在书中玩个痛快作为他的创作原则.作为儿童文学的接受者,儿童的审美意识中也具有强烈的追求快乐和新奇的特点.所以,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总是怀着一颗“童心”,将艺术触角伸向儿童生活的各个层面,把握儿童审美意识的特殊性和审美心理结构,并从儿童的角度出发,用儿童的眼光观察生活,用儿童特有的智力水平、心理结构来理解生活,用儿童的心灵去体会生活,用儿童喜闻乐读的艺术表现形式表现生活,对生活作出符合儿童特点审美评价,塑造出适合儿童审美兴趣和接受能力的文学形象.因而,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无不充满天机活泼的情趣,给儿童带来快乐.一首《数数歌》会使儿童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一首《拍手谣》会使儿童体会到友谊的快乐;一则《皇帝的新装》又会令儿童在捧腹大笑之后,体味其中的深意等儿童文学是快乐的象征,快乐使孩子们永远乐观向上,积极进取.

纵观儿童文学的发展,那些美的情感、美的观念,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儿童.在美的熏陶中,儿童必定会为自我营造一个纯美的心灵世界.这就是儿童文学这一人文学科的神圣使命,也是儿童文学的审美追求.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