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与素质教育

更新时间:2024-03-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835 浏览:14183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育也在不断地适应其要求而发展.语文教改的方向朝人文精神,人性化方向发展.而诗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是一个诗的国度,数以万计的古典诗词,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精髓.

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现代叶嘉莹先生说:“诗是兴发感动的生命.”兴发感动的生命,就会引起人的情感共鸣.唐诗确证着生命的存在,这种生命是生生不已的,一直感动着后代的人.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走进灿烂的唐诗王国,不断地被唐诗所陶冶,感化.本文以现行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所录的唐诗作品为例,探讨唐诗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唐诗树立了愉悦生命的态度.唐人始终怀着一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人生态度其实是一种对生命的自我体认.唐人最珍惜,懂得生命,他们会愉悦自己的生命,只是方式不同.

我们知道唐人都有积极入世,要有所为,建功立业的抱负.但李白“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理想尚未能实现.“他缺乏封建文化成熟时期文人所具有的那种理想,张狂放纵得不切实际.这种张狂不切实际又气魄雄伟的自信是其他时代其他人所不具备的.”[2]表现在其理想虽不能施展,却在《将进酒》中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显示出他高度的自信.他更不会向权贵点头哈腰.在其《梦游天姥吟留别》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坚决表明自己的独立人格.杜甫曾写李白道:“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充分显露了他的狂傲之气.而李白的狂傲之气,正是中学生所欣赏的,那种大胆的叛逆精神,桀傲不驯的傲骨,高度的自信,都与中学生有相似点.中学生年轻气盛,又开始有了一定的主体意识,不想受束缚,又渴望得到父母老师的认可,故李白的这种“大傲”人生态度,是中学生所敬佩向往的.

李白是张狂傲世的“大傲”人生态度,杜甫则是深沉执着的“大气”人生态度.他将自己的生命扩展到忧国忧民之中,“大气”表现在其对国的“大忠”,对人民的“大忠”.“大忧”是对国的“大忧”,对人民的“大忧”.李白诗给学生一种张扬舒展、叛逆的人生态度.杜甫诗虽显得厚重,但他的诗贯注的全是情.无论是歌还是哭,他都全身心投入其中.所以后人称其为“情圣”,在其《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将杜甫写得像一个小孩子得到一个意外的惊喜,哭哭笑笑,难以控制其喜悦之心.诗人处于狂喜状态,是因为听到打仗胜利的消息.在《兵车行》,《石豪吏》里,他痛斥统治阶级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在《新婚别》里,他又借新娘的话来安慰被征兵的丈夫,希望战争早日胜利.这种看起来有点矛盾的表现,正是杜甫真实再现当时历史和自我感情态度的最好注解,这正是他的诗体现出青年人主情的特点.中学生感情饱满,能体会到杜甫这种尽情尽气的积极“大气”的人生态度.

王维、孟浩然都是以谴玩、闲适态度,看待人生.他们同样有过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志向.王维早年对功名充满向往,他在《少年行》“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观猎》、《使至塞上》、《送元二使安西》等出塞前后诗,洋溢着壮大明朗的情思和气势.但在他的山水诗中,我们根本看不到隐居的孤独感,而是其谴玩闲适的心态.“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勾勒出一幅宁静秀美的画面,表现出其平静闲适的心态.“人闲桂花落,月出惊山鸟”把自然美和心境美融在一起,将精神升华到一个明净的世界.


李白用“傲气”愉悦生命,杜甫用“大气”,王孟用谴玩闲适心态愉悦生命,我们读不出他们的消极情绪,懈怠生命的不振,却读出一种对生命、生活的责任与愉悦.中学生阅世尚浅,这三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对生命的态度.

唐诗也引发了学生对人间纯真的友情的共鸣.人心与人心是相通的.除父母亲戚外,人还需要有自己的交往群体.我们来看唐诗中人与人之间真挚的友爱之情——彼此互相温暖,共勉互助的人间至情.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朋友分别,不是悲悲戚戚,而是以高昂毫迈的旋律唱出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令人感慰的勉励.杜甫《赠卫八处土》表达了朋友之情的名篇.质朴而又感人肺腑“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这十个字,写得朴素得不得了,像拉家常,又厚实得不得了.在茫茫宇宙背景中,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聚散,太不容易了.”这一句,能勾起多少人的感叹呢!足见诗人对友人的珍惜,令人不得不珍惜友谊,珍重缘份.豪放而又浪漫的大诗人李白,对友谊亦是十分珍重的.其《送友人》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友谊不深至此,不会有“落日故人情”的寄托;其《闻王昌龄在迁龙标遥有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他想将自己的思念托付给月亮,带给远方寂寞的朋友.我们可以读出唐人对友谊的珍视与尽心.

中学时代的友谊是最纯洁,最无功利的.这正与唐人交友之尽心,不以理为原则,不受其他外在因素左右的纯真友谊,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品读这样的诗,他们会懂得人生相逢是缘,人要珍重友谊.

唐诗不仅彰显了人性的美丽,亦体现了自然之美.现代人离大自然愈来愈远,而古人却寄身于大自然的怀抱.唐人诗里常常流露出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让人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之美.唐诗可以重新拉近学生与自然的距离,让他们感受一下我们祖国不仅人美,景亦美.从而愉悦其性灵.在美的关照下,学生的性情可以被陶冶.大自然本来就是人的另一个精神家园,唐诗中自然之家如何感人心者呢?笔者仅以描绘山山水水的唐诗为例,加以说明.山给人以厚重雄健之感,河给人以奔腾之势.唐人诗中的山河充满旺盛的生命力.这与唐人自身对生命的体验密不可分,他们最懂得生命.太白笔下的天姥山“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这种雄壮,不仅令人叹,就连其他山对此都感到汗颜“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而《蜀道难》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两个“难”,人们就可想而知其险、其峻.杜甫笔下的泰山不仅巍峨更充满生机“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山显示雄壮,水流趟着奔腾的生命.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再如“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水是热情奔放的,山是雄伟刚健的,它们都是生命化的自然.天行健,生命刚健,积极有为,迎向清新与博大.中学生经常诵读这样的诗,在其陶冶下,可以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体认,走进大自然的热情,感受人与大自然息息相通的生命.

唐诗是生命的外化,是生命蒸发、提纯后的结晶,它保留着生命原汁之美,蕴含人性本质之善,闪耀着心灵圣洁之美,故其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精神,而且为学生开辟了一个审美的精神家园.

(李海燕 陕西省神木县第七中学 719300)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