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观视野下的心理健康教育

更新时间:2024-03-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3091 浏览:105618

【摘 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两个新名词的出现,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时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笔者从科学发展的视野下探索了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旨在为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载体探索工作思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持续性发展.

【关 键 词 】科学发展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举措,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基础工程.在工作中,须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普及教育与个别咨询相结合、解决心理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传授心理调适方法,解析心理异常现象,帮助学生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标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同学们的维护心理健康意识,让大多数人学会调节自我心理.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结合学生特点,可通过校报、广播、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多渠道、多形式地宣传心理卫生知识,增强学生之间相互关怀与支持的意识,营造“人人关心心理素质、人人重视心理健康”的校园氛围.

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可依托共青团、学生会组织、班级和学生社团,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通过组织心理健康宣传日或宣传周、心理沙龙、心理知识竞赛、专题讲座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氛围,陶冶大学生高尚的情操;随着学生社团在青年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高校也可通过大力加强学生社团指导教师的配备力度,引导学生社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发挥大学生互助和自助的重要作用.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实现工作可持续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所在,要通过专、兼、聘等形式,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在工作中,还在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辅导员等专教师的培训,不断补充新鲜血液,可弥补师资力量不足、咨询问题不够深入、问题干预不够及时等情况,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同时,高校要建立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院(系)――心理联络辅导员学生三个层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体系.心理联络辅导员负责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和学生心理状况信息汇总;各院(系)作为心理健康辅导站,负责本院(系)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与辅导;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是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机构,具体组织实施全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危机干预、日常咨询工作.

此外,充分发挥学生团体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心理团体由自愿为同学怎么写作且心理素质好的同学经过培训考查合格后担任,既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助理员、管理员,也是心理健康快速反应机制的信息员,是进行自我教育、自我保健和互助保健的好形式,也是在第一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生力军、好助手.可弥补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不足的现状,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面,如开展团体辅导、心理论坛等,利用团体的相互影响、启发、诱导和帮助,形成团体的共识和目标,产生良好的效果.

三、宏微观结合,强化怎么写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充分调动高校各方面的力量,开辟各种渠道,运用各种方法,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建设.构建科学、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和体系,从科学运作的角度讲,可以简要地概括为宏观层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观层面(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微观层面(心理咨询或辅导)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宏观层面强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规范化.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向广大学生系统地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保健方法,帮助学生提高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心理健康课程建设应坚持一门为主,多门为辅的原则,科学地规划课程体系.一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全面系统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如《社会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具有普遍意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二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如成才心理学、创造心理学等,以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需求,内容包括自我意识、情绪调节、人际交往、性心理、择业心理等方面,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实现自我调适.三是发挥非心理学学科的渗透作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以实现目标整合之功效.四是开设讲座,如针对新生的“适应教育”,大二、大三的学生开展“交友教育”“生存和发展教育”,对大四的学生重点进行“择业和就业教育”、“团体合作”作为心理健康课程的必要补充.

中观层面强调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经常化,其目的则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那些对心理学有浓厚兴趣、渴求开发自己心理潜能的学生.高校应当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如“5.25”心理健康文化月,心理情景剧、心理素质拓展大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寓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增强活动的吸引力.同时,要帮助和指导学生心理协会、学生会心理发展部等学生社团,组织开展大学生自己喜闻乐见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参加活动、工作交流,辐射、影响其它组织或同学,实现助人自助.

微观层面强调心理咨询或辅导本土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解决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而且也要关注部分面临心理和行为障碍的学生,解决“个性化”的问题.一是各高校要针对本校学生特点积极组织开展调查研究,系统调查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为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推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向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迈进.二是建立和完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认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摸排工作,为每个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测查中发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加强跟踪辅导;积极做好心理问题高危人群的预防与干预工作,做到心理问题及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三是要建立从学生骨干、辅导员、班主任到院(系)的快速反应机制,干预和避免因严重心理障碍而引发自伤或伤害他人事件的发生,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变化,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家人发生重大变故、学习成绩突然急剧下降的、失恋、违纪、言行异常的学生群体要给予特别的心理关注,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和高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四是开辟网强心理健康教育渠道.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与成熟,高校的网络普及面越来越广,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种新的形式.一是建立在高校网站中开办心理健康教育主页,开展如网络咨询、网络测评、知识宣传等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面临心理困惑的学生通过或者、MSN等聊天工具,通过即时文字交谈、即时视听等方式与老师进行敞开的心灵上的沟通和情感上的交流,从而得到老师的及时指导,及时克服不良心理或行为障碍,解答青年大学生在情绪情感、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心理困惑.二是建立网上与网下互动的工作机制.即通过网上心理测验与网下筛查、干预、跟踪、转介一体化的工作机制,以网上心理测验为基础,然后把部分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大学生筛选出来,通过心理测验,将确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筛查出来,主动邀约其进行心理辅导,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