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首中国经典男中音歌曲的艺术特色演唱

更新时间:2024-02-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030 浏览:23645

摘 要 :本文重在对我国三首经典的男中音歌曲从作曲上加以分析,进而总结出我国男中音歌曲的一般艺术特色和创作态势以及一些演唱提示.


关 键 词 :男中音; 杨白劳; 黄河颂; 嘎达梅林

男中音是一种介乎于男高音和男低音之间的声部,大体有较高男中音和较低男中音两类,前者音域一般在F-g1,这是通常的“男中音”音域,后者为E-f1,即为所谓的“低男中音”.男中音的表现力丰富,它既有不失男高音的激昂奔放,又有男低音的沉稳厚实,按西洋歌剧的划分,从表现力特征上又可分为“抒情男中音”、“戏剧男中音”、“炫技性男中音”等.男中音是随着西洋美声唱法经入我国的,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涌现出不少受到广大听众喜爱的男中音歌唱家及男中音歌曲.本文选取《杨白劳》、《黄河颂 》、《嘎达梅林》这三首男中音歌曲,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1、它们是经过历史检验并广为传唱的男中音歌曲;2、它们既不是由别的声部移植过来,也几乎不改为其他声部演唱,体现了其代表性;3、它们分别是歌剧咏叹调、艺术抒情歌曲、民歌改编曲,体现了其广泛性.通过对它们的剖析,我们将窥视到我国男中音作品的一些艺术特征和演唱技巧.

1.《杨白劳》

《杨白劳》原是我国歌剧的“里程碑”—《白毛女》中的一首咏叹调,由黎英海配写钢琴伴奏,并加入了引子间奏尾声形成了四段的艺术歌曲,概括性的表现了杨白劳这一悲剧人物的无奈、无助、忧伤和愤懑,是我国音乐舞台上经常上演的男中音经典曲目.

全曲为复三部曲式,其结构为:

前奏4+AAa4+a15+间奏3+Bb4+2+间奏1+b14+3+1+B+间奏4+A1a24+a34+2+C间奏3+c3+3+d(b3)2+3+尾声2

用主题材料及模进和颤音和弦写成的前奏极富悲剧性.主题是在清淡的复调伴随中进入,显得凄凉而惹人同情.

谱例一:

A段围绕第一小节上下迂回的音调,材料高度凝炼形成上下句的平行乐段,每句的结尾的下行音阶式的进行具有悲剧色彩.接下来的间奏与前奏相似,依然以主题音调为动机,B段有扩充的两大句,似A段的变奏,节奏更为紧密,伴奏中大量的振音与之配合,表现了惊恐的情形.

它在演唱上节奏较为自由,音调也显得极为口语化,演唱者除了在气息和语言上要表现出主人公惊恐万分的情绪,在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上也要有相应的配合.

第二间奏显得很为精彩(见谱例二).

谱例二:

主题音调先移至主调大的下属调的bG调,然后在模进至上方纯四度(增三度)的B调上.通过这样的调性变化,音乐很自然地进行到了主调的下方二度调性B调上,较前更为暗淡.接下来的A1段与A段基本相同,但吸收了B段第一乐句中的音调,使旋律转为了商调式,与A段形成对比.注意伴奏中上方纯五度模仿复调有调性模仿的意味.第二乐句高八度商音使旋律达到了一个小,变现了主人公内心的万般无奈和愧疚.

接下来的第三间奏过渡到主调先是强烈的振音和弦,即而用双八度单音的齐奏引出了相同音调的口语似的控诉性的C段旋律,其间也夹杂着纯粹的念白,充分表现了主人公的悲愤!最后通过在高八度商音上的延长音,达到了全曲的,沉稳地结束在商调式上.这种同宫系统的调式转换在音乐创作是常见到的,全曲也可视为一种变奏曲的创作手法.

此曲的演唱要求气息尽量下沉,A段沉稳,表现出老者的悲凉;B段着力表现惊恐,注意吐字清晰;A1段刚开始处在深沉中,声音要较前略为虚一点,表现出杨白劳在愧疚的同时也不想惊醒熟睡中的喜儿,是主人公父爱的含蓄表达;C段是口语化的,要把语言和气息的运用有机的结合.

艺术歌曲《杨白劳》是主人公以死抗争万恶旧社会的内心独白,是一首震撼人心的悲歌!

2.《黄河颂》

《黄河颂》是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流芳于世的《黄河大合唱》中的第二首歌曲.它是被当做不是咏叹调的咏叹调,也是我国音乐院校的声乐教学中被广泛运用的,并使我国音乐舞台上的男中音保留曲目.

歌词以一个诗人的情怀,从高山俯瞰黄河,进而发出对母亲河的赞叹和对中华民族由衷的赞美!音乐深沉感人,饱含!此曲有原乐团演出的版本,这里以音乐会及教学中常用的著名作曲家黎英海配写钢琴伴奏的版本加以分析.全曲为不带再现的单三部,其曲式结构为:

前奏5+Aa4+b7+c5+d4+d16+间奏7+Be6+f5+g6+h7+i9+Ci15+j7+r3+l2+l15+尾声1

谱例三:

乐曲从徐缓的低音区开始,从主体引伸的宽广优美的音调似母亲河之悠久.主体(见谱例三)也从低拍开始,注意直线上升的音调很贴切的表现了“站在高山之巅”,继而下行的音调似从高处俯视黄河.A段为长度不一的五句体,宽广雄浑的音调表达了黄河的波澜壮阔;钢琴伴奏用了很多的琶音表现波涛;第二句其中很多上下迂回的音调与歌声形成很好地呼应和衬托,间奏与前奏音调一样,只是在右手振音的陪衬下给人一种怀想的意味.

B段由A段的四四拍改为四二拍,音乐律动加快了,情绪也转为热情激昂.

如果说A段是对黄河的充满感情的叙述,从B段就开始了对母亲河由衷的赞颂.B段也是由长短不一的五个乐句构成,刚开始的“啊黄河”音型的上扬,充满抒情性,接下来有些近似于朗诵的音调表现了内心的激动,在歌词“扮演”处音调延长注意此处降七级到属于和弦的运用富有色彩感.再往下可说是B段的第二个小部分,此处的“啊黄河”较前音调提高,是情感的延伸,随后音乐向前继续推进,直至高度#F.注意B段结束在mi音上,并配以升高三音的和弦,不同凡响.

C段原用B段第二个“啊黄河”的音调,但回到了四四拍,节奏拉宽,情感进一步升华,达到全曲,激动而感人肺腑(见谱例四).谱例四:

此处钢琴伴奏依旧是上下迂回的表现波涛的写法,注意第76-79小节以及随后多次在伴奏中用对比复调手法呈示出歌曲的主题,是“黄河“的象征,很好的表达了歌曲对黄河所代表的“民族伟大精神”的赞颂.其音调宽广流畅,注意83小节处的乐句结束在导音上,并配以七级大三和弦,极富神韵!在A、B段都是开放性的不稳定乐段,C段最后在高点的#f音后,在主音上坚定而完美地结束.注意尾声有降六级和主和弦的色彩性和声进行.

此曲为D宫调式,但其音调进行结合宽广的节奏,加之大调式的和声配置,充满着厚实而内在力度感.这是一首男中音曲目中演唱难度很高的大作品,要注意气息的运用和保留,比如三个“啊黄河”要一次比一次愈发的激动.在歌曲处要注意情感充沛并声音圆润自如,不要过分地外在.“黄河颂”是一首可以伴随母亲河——黄河和中华民族永存的伟大作品.

3.《嘎达梅林》

欧洲也有把民歌整理配上精美的钢琴伴奏使之成为艺术歌曲的传统.我国民族众多,民歌丰富,有了这类作品产生的得天独厚的土壤和条件.

此曲借飞来的鸿雁表达了对民族英雄嘎达梅林的赞颂.与前两者大作品相比,《嘎达梅林》似乎是一首小歌,但经过著名作曲家桑桐配写的精致的钢琴伴奏的烘托,仍不失为一首富于音乐内涵和富有表现力的佳作.全曲为乐段结构和两次重复,而每次做了和声和伴奏织体的变奏.

全曲结构为:

前奏4+Aa5+b5+间奏5+A1a5+b15+间奏6+A2a5+b26

全曲为C羽调.前奏是来源于主题音调.A段由呼应性上、下两句组成,有趣的是这两句中间有一小节是相同的,这在民歌中并不多见(见谱例五).

谱例五:

其宽广节奏的和声配置表现了一种辽阔的意境,注意第二乐句伴奏演奏带和声的主旋律是对其内容的良好烘托.间奏又是高八度的主题音调,注意最后一小节的漂浮的八分音符是对飞翔中的鸿雁的生动描绘,它贯穿于整个A1段,经过同样是主题音调的第 二奏后,进入了A2段,注意它的第一乐句贯穿了源自第二间奏最后一小节的低音八度八分音符的音调,极富动感,很好地表现了鸿雁南来北往,最后丰满的和声表达了主人公嘎达梅林的崇高.注意这首音调单纯的C 羽调歌曲,被作曲家配以了包括复合和弦在内的非常丰富的和声以及生动的伴奏音型,大大丰富了原民歌的表现力.此曲在演唱上的难度并不大,但要音色圆润而有变化且富于表现力的完美演绎却绝非易事.

4.结语

我国专为男中音写作的曲目比较缺乏,这除了欧洲也是男高音歌曲多于中、低歌曲以外,同我国听众的欣赏习惯大概不无关系,甚至在我国所谓的专业的民族唱法中就没有男女中、低音声部.另外男中音歌曲在写作上也有一定的局限,它既非男高音之亢奋,也非男低音之深沉.但就目前为止,还是诞生了一些男中音的传世佳作.就其艺术特色和创作态势而言,从本文中所分析的三首中国男中音的经典作品不难看出:

①丰富的表现力,由于男中音兼具雄浑和激越之特点,它既可用来对于暮年的年者加以刻画,当然它也可表达幽默风趣的情形(如有一首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歌曲《老司机》即是如此).

②我国民族音乐特别是民歌异常丰富,从民歌中特别是像蒙古 族等北方少数民族苍劲的民歌中发掘整理出更多的男中音歌曲恐怕是繁荣其创作的手段之一.当然,大量的高音歌曲的移植也是其有效的补充.

③许多歌剧、音乐剧新作的涌现,必将出现更多男中音角色,这也势必丰富其曲目的创作.

④随着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男中音的学习者愈发增多,对其作品的需求量的增加势必推进其创作.

愿我国男中音歌曲的创作日趋繁荣!

愿极富表现力的男中音艺术在我国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