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与:福建高考语文文化经典命题

更新时间:2024-03-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420 浏览:22060

一、从福建高考考试说明看文化经典命题方向

《2012年福建高考考试说明》指出“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经典是传承中华文化优良传统的重要途径,为丰富考生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考查不能偏难偏专,要注重对文化经典阅读材料内容的理解.要求能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并进行分析和概括.”

从福建高考考试说明看,文化经典命题有以下几个方向:

1.试卷选材能遵循考纲,围绕儒家的重要思想并具一定的现实指导性.

2.由设置两小题,呈现难易梯度;兼顾“选择和简答”向“两题简答”或“一题大综合”过渡.

3.考查都以提炼主要观点,探究现实价值为主要方向.“传承经典,古为今用”,既是今人读经典,也是语文教学的目的.

二、从高考命题形式回顾看文化经典试题命制特点及存在问题

(一)福建高考真题回放

因为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文化经典的阅读难度有距离,因而高考命题基本上从文本出发,考虑他们的阅读水平,一些偏难的概念和不常见的字词会加以理解.所选文段可以是单一语段,也可以是两个语段(语段来自同一部经典,或两部经典)命题形式也是灵活多变.

【命题形式】 考查题型有三类:填空、选择、简答

由两小题组成,赋分6分,2010年以前采用一道选择题加一道主观简答题,单选题均为对文化经典有关内容的分析判断,简答题则为对具体内容的主观性理解,带有“分析、概括”成分;2011年以来采用一或两道主观简答题.

考查用选择题的方式,选择项具有提示和导读功能,可帮助学生理解原文,降低了阅读难度.因为四个选项一般是分别针对选段中的关键句来设置,或是某一语句的意思的解释,或是对选段中的观点的分析和概括.

简答题要求考生就文段所提供的内容,比较两个语段在观点态度上的异同点,或让考生通过两个语段的相互印证得出自己的分析结果,而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有一定难度.

例一:(2012年福建高考)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②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在孔子、孟子看来,怎样的人可以称为君子?如何才能成为君子?请综合上述材料,用自已的话回答.

例二:(2009年福建高考)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里①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

②子曰:“德②不孤,必有邻③.(《里仁》)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环境对人的道德修养有重要影响,要谨慎选择.理想的居处应当是仁德之所.

B.近朱者赤,择“仁”而处,受到仁德者的熏陶,对自己仁德的养成很有助益.

C.选择与仁德为邻,体现了一个人的智慧,如不这样,别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

D.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会有志趣相同的人来亲近他.

(2)孔子说:“无友者不如己者.”(《学而》)意思是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请结合上面有关“择处”的选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例三:(2007年福建高考)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去齐,充虞①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孟子·公孙丑下》)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上述对话中,孟子的回答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心怀?

从历年福建文化经典的命题我们可以看出有关经典的考查经历三个阶段.

2007年和2008年试卷第(1)题考查文言翻译,第(2)题简答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2009年、2010年试卷第(1)题文言翻译改为考查对文本内容理解的选择题,第(2)题简答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2011年试卷第(1)题选择题改为考查对文本内容理解的简答,第(2)题简答考查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对某些问题进行分析,对作者观点态度进行评价.

2012年试卷把两题简答题合为一题,但设置一题多问,既涉及内容理解也涉及分析评价,实质还是考查两题简答.

因受制于《考试说明》的要求,试题存在两点的先天不足.

首先,《论语》《孟子》是内容博大精深,对其思想内涵的理解常考常新,不能穷尽.不同的学者、不同版本的著作,理解可能就不相同.《考试说明》没有明确一个权威、通行、适合学生学习的版本以作为学生学习和高考命题的依据.


其次,命题将进入无法回避“撞车”的困局.2007年以来我省就出现多部针对这部分内容的模拟试题集,加上各地市和名校层出不穷的模拟题,高考拟题要回避这些“题山题海”将更为困难.不出几年,适合命题的文本材料就可能被穷尽,高考命题要么与模拟试题“撞车”,要么就从各类模拟试题的“二手市场”中挑拣改造,要么只好“另谋生路”.

(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近年兄弟省部分高考真题回放

福建2007年带头考查文化经典以来,全国先后有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等兄弟省市跟进,在我们之前台湾地区历年大学入学的学科能力测验都有这类试题,下面是兄弟省市的一些题目.

例一:(2012年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 《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23.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填空题)

24.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简答题)

例二:(2010年台湾地区大学学科能力测验)下列引用《论语》的文句诠释经典名篇的叙述,正确的选项是:

A.诸葛亮于《出师表》中,充分展现“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的行事态度

B.苏辙于《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表述基于“仕而优则学”的体悟,进京求师

C.韩愈《师说》中举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等人为例,寓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之意

D.苏轼《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心理,等同于“未知生,焉知死”的生死观

E.《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深知“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的道理,故向郑伯委婉推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例三:(2005年台湾地区大学学科能力测验)儒家着重德行、理想的追求,反对物质生活的耽溺,下列《论语》引文中,并非陈述此种意旨的选项是:

(A)君子忧道不忧贫

(B)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C)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D)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很明显看出:台湾的选择题,其取材范围和命题形式都比我们灵活得多,选项内容简洁清爽.浙江卷考查形式新颖别致,内容目标恰当,结合断句,注重运用.可见兄弟省市的文化经典命题起步或早或晚,但都作了有益的探索,其中浙江和台湾的命题模式值得我们借鉴.

三、福建高考语文文化经典试题的思考

(一)从简答题答题存在问题看答题意识及答题步骤

从近年高考评卷反馈看,简答题答题主要存在三问题

1.背离文段大意,概括要点欠妥.

2.命题者让考生结合选文进行分析.很多考生或找不到结合点,或结合点理解歪了,或没有兼顾材料只就一方大说特说.后者更为突出.

3.考生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磕碰多甚至缺乏应有的逻辑.

下面以09福建高考卷为例,具体说明.

(09福建高考卷)选文见上.

【题目】(2)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学而》)意思是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请结合上面有关“择处”的选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高考答题示例】

例文1: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应该慎重地结交朋友,看清他的为人.如果他的品性恶劣,我们应该认真考虑我们应多交一些益友,这样受到仁德者的熏陶,对我们的仁德养成也很有助益.

例文2:“择处”是要谨慎选择居处,而理想的居处是仁德之所.“无友不如己”是向品德高尚的人看齐,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那么自己的朋友中也就没有比自己低的人了.

例文3:选择一个好的居所体现人的道德修养环境可以让人的心境产生影响,所以在选择居所时应该慎重考虑.

例文4:选择居处的时候,应该与有仁德的人为邻居,让自己也受到熏陶,对自己有帮助.

例文5.要与有德的人交朋友,不要与无德的人交朋友.

例文6.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会有志趣相同的人来亲近的.

【误点点示】“择友”如“择处”的结合点在于两者都强调好的外部环境对人的仁德养成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这在选择题的选项中已凸显出了.上引六则例文都没有很好地转选择题的“导读” 功能为“导写” 功能,显得有点浪费;例文5对“无友不如己者.”作了错误的理解;特别是例文6照抄选项就更不应该了.除例文2有把“择友”和“择处”结合着说外,其余均言此而失彼,表达欠全面;例文2虽结合着说但少了结合点,表达不紧密.从语言上看,有的偏短,如例文3、例文4、例文5、例文6;有的有语病,例文1的“我们应该认真考虑我们应多交一些益友”应改成“我们应该认真考虑多交一些益友”,例文2的“那么自己的朋友中也就没有比自己低的人了”不知所云且与前文脱节,例文4的“对自己有帮助” 应改成“让自己也得到帮助”.

简答题失分原因:

1.观点概括不到位,用文段内容代替观点、思想等;

2.分析问题,较难与观点结合阐述,以翻译代替分析;

3.答题表达规范不够,多语病.

下面我们解读近年高考真题答案,看看其中的解题思路

例一: (2012年福建高考)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在孔子、孟子看来,怎样的人可以称为君子?如何才能成为君子?请综合上述材料,用自已的话回答.

【答案】文质兼备、心存仁礼的人可以称为“君子”.(表明观点)要成为君子,就要文质兼修,才能达到内在本质与外在表现的统一;不仅要心存仁礼,更要付诸实践,坚持用仁礼之心去爱人、敬人.(阐述分析)

例二:(2011年福建卷)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2)子贡以日食、月食为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

【答案】说明了君子的过错是掩藏不了的.(表明观点)日月在运行中出现的日食、月食现象,是正常的也是短暂的,子贡认为君子犯错误也一样,是显而易见的,只要敢于改正,短暂的黑暗之后依然是一片光明.这符合儒家的修身做法:君子不怕做错事,只要知错能改,照样受到别人的尊重. (阐述分析)对今天的人们依然有启示作用:不怕做错事,就怕有错不改.(联系现实) 从以上答案可以领会到简答题的答题应具备的意识及答题步骤:

解答的四种意识:

1.文本意识,作答时不能脱离文本,否则答案就成无根之木;

2.联系上下题的意识,有选择项,应让选择项的思路引导简答题的回答.

3.题干意识,命题者往往在题干中增加提示语的方式来降低难度,题干如有别的材料结合着分析,应从同向或异向角度迅速悟出“结合点”.

4.字数意识,考生不可能将答案想得过于简练,字数最好能够超过50字,写工整.

答题步骤:

1.用一句话简明概括相材料中所包含的孔孟思想或观点、主张等; 或析词述意,简要阐明内涵(观点思想);

2.结合语段材料(或孔孟主张),从正面或反面进行合理阐述、分析;

3.如有联系实际等,则需要适当联系社会相关问题,加以自圆其说.

(二)文化经典复习备考建议

在复习备考中,应做到如下几点:

1.理解文本内容是关键,要过好文言翻译关,尽量读懂文本的“字面义”.做到准确理解句子意思.

2.备考中,要从宏观上对《论语》《孟子》的主要思想有一个概要了解,孔子的几大思想观点的核心,如:为政观、义利观、交友观、教育观、文化观、礼乐观、仁爱观、中庸观;重点关注:仁、义、礼、乐、信五大关 键 词 ,在孔子学说中的关系、以及各自在现实生活中地位和作用.孟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民本”、“仁政”、“王道”、“性善论”、“尽心知性”思想、教育思想等方面.考生也可采用编拟提要法进行书面整理,分列出具体条目,建立“先横后纵”的模式,以便理解识记.

以“仁”为例:先纵向从四个方面来把握孔子的“仁” :、对待“仁”的态度;“仁”的价值内涵;“仁”的表现方式;“仁”的实践价值.再横向联系孟子的有关言论.

3.认真分析近年我省高考真题,注意答案示例的构成,不断地改进自己答题,做到规范解题,提高得分能力.

4.教师要加强答题的格式规范指导,注意条理性,突出关 键 词 ,简明扼要.按 “观点——解释——联系现实”的思路来答题,要有拓展,但拓展要以文本为依据,不可随意发挥.做到有条理,先总后分.既要结合文本内容也要结合现实.

5.利用闲暇听读于丹《〈论语〉心得》等资料,增加自己对文化经典的感性理解.

(三)对高考命题的几点想法

1.不应在阅读上设置难度,应是浅显的“原文”,或对原文中的难点加以白话的阐释.

2.命题要有梯度或是答案的设计上体现梯度,应避免拉不开距离的现象出现.

3.文本内容应紧扣教材,体现教材所涉及到的思想观点和体系.体现高考与教材的关系.

4.删减选文内容,可以仿照浙江、广东两地编写《〈论语〉选读》的做法.或者提前告知,采用《论语》《孟子》轮流考查的形式,切实减轻师生的沉重负担.

(责任编辑:石修银)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