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更新时间:2024-01-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8916 浏览:34573

[提要]本文在分析当前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对该课程在教学中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关 键 词: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6月25日

目前,高职院校都本着“以就业为导向,以怎么写作为宗旨”、“理论够用、实践为主”的思想指导教学,但是在管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缺乏互动与交流、实践教学效果较差的现状,因此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管理学课程教学概述

(一)管理学教学现状.《管理学基础》是一门培养学生具备综合管理技能与素质的课程,涵盖的是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和科学方法.作为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的课程,其教学的重要性和难度不言而喻.管理学课程大多采用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主要以老师讲授和理论灌输为主,讲解过程中结合的案例,与实际的管理模式结合不够紧密,由于该课程开设的广泛性,青年教师开始陆续补充到教师体系中,这部分老师缺乏实际企业工作经验,也没有机会参与企业调研和咨询,对管理学原理在各类组织中的应用缺乏实际的感受,致使在管理学案例教学过程中缺乏针对性和深度,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管理学课程特点.管理学基础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特点表明学生仅仅学习学校教科书中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而有组织的实践教育始终是大规模扩招后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难以逾越的门槛,设计有效的教学模式必须对管理学课程特点进行全面分析.

第一,管理学教材学生一般自己看得懂,有较强的可自学性.这使得学生对课堂兴趣及听课价值的感受产生影响,尤其是对于灌输式教学,学生认为没必要认真听课和做笔记,就算没有认真听,也会理解本节课的内容,考前努力复习也会通过考试.

第二,抽象性特点.管理学中很多道理和结果都难以直观地看出来,这增加了学习的枯燥性和理解的难度,甚至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管理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混淆高职与普通本科的培养目标.不少高职院校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使其办学的思想普遍带有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相混淆的特征.这表现在:一方面目前不少高职院校教师仍未摆脱自身原有的普通高等教育思维的惯性,对知识理论教学重视有余,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但教学内容易脱离生产、生活实际;另一方面重单一的专业技能训练,轻职业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这样,就致使目前许多毕业的高职生在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上均显不足.

(二)管理学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高校的课程设置,既有综合素质教程,也有针对专业课程所设置的专业课.不同教学属性自然就有着不同的教学目标,自然也会存在着不同的课程设置.而管理学课程作为一门理论性极强的基础课程,在不同专业领域中所占据的地位和作用当然也会不同.所以,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专业属性.许多高校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专业属性,全部对管理学课程进行统一的设置,教学针对性不强,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当然也不十分理想.

(三)实践课程较少.根据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角度出发,现今的管理学课程教学并不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而往往都偏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只注重课堂理论知识教学的教学方法往往很难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变成管理实践操作技能,不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

(四)实践教学效果较差.在“工学结合”的思想指导下,不少高职院校虽然积极开展了各种各样的管理学实践教学,但由于种种原因,效果较差,主要表现在:1、校企结合难度大.主要原因是找不到校企结合点,学生到企业不能真正顶岗实习,大部分到企业实习的学生只是在企业做普通工人的工作,成为企业急需的临时工(有时是因为订单多、赶货而急需更多的工人),谈不上管理技能的训练.2、校内实训薄弱;在利润驱使下,大部分高职院校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表面上很重视管理学的实训,但真正能投资模拟管理实训室的学校较少.3、实训教师极其缺乏.大部分高职院校都缺乏有经验的管理实训教师.

(五)互动式教学理念没有得到正确贯彻.互动式教学相对于单纯的接受式学习来说,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专题讨论、辩论、演讲、小组学习、社会实践等师生共同参与的方式,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互动学习.目前,这种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中还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行.

三、提高管理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措施

现存的这些缺陷必然要求对管理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使高职工商管理教学能够设计出更符合职业需求的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案,具有浓厚的工商管理教学特色.针对上述问题,应从以下方面进行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组织教学内容.高职院校管理类营销专业应培养“实用型人才”,非学术型人才;以培养中基层管理人才为主,毕业生能够作为现实工作中业务主管、部门经理等职位的后备人才,通过一段时期的适应和锻炼,胜任这些工作.这些方面的才能和素质,从管理学的角度看,主要是指适应社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有赖于强有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因此,既要注意培养具体的管理方法、技巧,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重视实践教学.为了让学生感受真实的管理环境,学会分析、解决现实中的管理问题,实践教学环节必不可少.

(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在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充分运用现代的教育技术手段,包括PPT课件、Flash动画、相关音像和录像资料等开展教学活动,利用电子教案、情景剧、管理游戏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环境和条件的改善,一方面可以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更多的资料来源;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还可以丰富课堂气氛,寓教于乐.教学内容表现形式生动、形象,全面调动学生的感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用游戏、活动等多种类型的交互式教学,能够适应高职层次的教学需求.(四)将最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引入课堂.管理学理论是一门发展非常快的学科,为了处理好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前沿性,也为了弥补教材的滞后性和局限性,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实践教学模式.一方面选择一些知名企业作为管理学科学生的校外教学实践实习基地,组织和安排学生走出校园,深入企业和社会接受实践的锻炼;另—方面定期或不定期邀请校外专家和企业家走进校园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企业管理的热点和前沿问题.


(五)注重师生互动与交流,形成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除讲授、提问、学生分析、讨论等常用的方法外,结合管理学课程的特点,适应管理职业的要求,探索并完善以参与式、体验式、交互式和模拟教学等实践教学为基本形式的多种方法.主要有:头脑风暴法、多媒体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管理游戏、管理沙龙等.

(六)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践基地.实习、实训基地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条件.可根据学院当地的情况与企业签订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协议,如建立小企业家训练中心综合实训基地.由管理教研室和企业分别选择思想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实践经验较丰富的业务骨干共同担任实习学生的指导教师.另外,可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加强管理实训.具体有:1、企业资源.加强校外企业实习基地的建设,加强教师到企业实习锻炼机会,加强与企业家、重点工商业企业的合作和联系.将企业引进学校,鼓励企业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共同建设实验室,开发实验、实践、实习课程,并让学生顶岗实训,如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轮流到共建企业的生产现场担任主力,在管理者的直接指导下亲自体验并处理管理工作;2、社会资源.充分利用管理咨询公司、职业资格鉴定中心、行业协会力量,开展应用性教学研究、教学方法培训、实践教学开发与课程建设,加强与毕业生的沟通和联络,加强与市属政府管理机构的联络和培训;3、内部资源配置.争取院校配套应用性建设方面的资金,申请鼓励开发和实施实践教学优惠政策,争取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学课程开发资金,引进实践教学和双师型人才,配备应用性实践教学设计与实施负责人,建立应用性课程开发团队.

主要参考文献:

[1]徐国华等.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2]王伟.管理学教学方法思考与时间[J].现代商贸工业,2008.9.

[3]黄志坚,吴建辉.管理学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