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界效应转化下的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

更新时间:2024-03-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9233 浏览:83746

内容摘 要:本文认为当前我国发展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摸索各种适应规律的机制或模式,用以消除或降低边界效应的消极作用,防范合作中可能产生的各种风险,促进跨边界次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关 键 词:边界效应次区域经济合作

当前,如何在保障国家经济主权的基础上降低国家边界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的影响,加快次区域经济合作成为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例如:李铁立在其博士论文《边界效应与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中认为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中最重要、最活跃的经济行为体是企业,将边界双方企业的经济合作纳入论证的范围;梁文恬、朱洪兴在《论次区域经济合作中边界效应的动力机制》一文中探讨了参与次区域经济合作各方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所组成的动力机制;朱晓军、张娟、赵珏在《欧盟商品市场一体化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边界效应的视角》一文中从实证角度对欧盟一体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从现实案例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边界效应对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汤建中、张兵、陈瑛在《边界效应与跨国界经济合作的地域模式——以东亚地区为例》一文中以边界经济合作发展迅速的东亚地区为研究样本,提出了边界经济合作的几种基本模式,并探讨了各自在边界经济合作中的发展内涵及发展前景.

边界及边界效应概述

边界是两个经济地域系统的分界线,表现为显性的边界和隐性的边界.显性的边界大多表现为国家为保护本国工业的发展而设立的关税壁垒以及非关税壁垒,或表现为边界两侧基础硬件设施的出入很大不具备进行经济合作的条件;而隐性边界大多变现为语言、风俗、居民心理、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由于边界两端的社会认同感、归属感以及价值观念可能存在较大的分歧,导致消费者对本国生产的商品存在很大程度上的偏好,使双方经济合作受到阻碍.


边界的存在对要素的自由流动造成了一定的限制,主要体现为交易成本的上升,边界两端环境的不确定性也增大了合作的风险,不利于国家间的自由贸易与提高对外开放程度;但从另一方面来讲,边界是国家间的过渡衔接地带,是经济、政治、文化接触的一个敏感地带,通过边界对信息自发形成的一个过滤机制,双方往往能在利益的驱使下协商合作,寻求互补的合作机会,为边界两端经济体带来共赢.由此,我们把边界效应分解为“屏蔽效应”和“相似度检测效应”,两者可以相互转化.边界的屏蔽效应增加了次区域经济合作的交易成本,使跨边界经济交往的频率明显降低,而边界的相似度检测效应降低了次区域经济合作的阻碍,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与合作.

边界效应的转化

(一)边界效应转化的理论基础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该理论的检测设有:市场完全竞争、生产技术和规模收益不变、要素只在国内自由流动.那么,贸易结构是由各国生产要素的相对供给决定的.例如一国劳动力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另一国资本丰富、利率低,两国则应按要素密集程度不同来选择不同产品生产并出口,这就使贸易参与国的福利得到增长.因此,冲破一定的贸易边界障碍,通过国际分工协作可以增加国家和国际间的利益,促使屏蔽效应向相似度检测效应转化,进而向世界福利的帕累托状态进一步靠近.

(二)边界效应转化的现实基础

从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角度来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总是有限度的,单靠本国资源难以满国的生产以及消费需求,因而各国有需求与他国进行合作分工;另外,每个国家的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差异,每个国家可以依据比较优势开展国际合作以增加双方福利.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跨境需求更加旺盛,各国之间的关系愈加密切,国际专业化生产日益深化,突破边界的限制的需求更加强烈,政府、边境十世纪区、企业等都会从各自角度推动经济合作交流.从而,屏蔽效应就向相似度检测效应转化.

由图1可知:在边界效应的转化过程中,政府一方面需要制定相关经济政策来降低跨边界交易的交易成本,表现政府宏观调控的自主性;另一方面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国家制度框架,提升国家的影响力以及信用度.边境区往往是一个国家的边缘区,受传统地缘政治的影响的缘故,边境区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较为落后,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市场范围比较狭小.在这种情况下,边境区如果加强与境外经济的联系,取长补短,相互协调,共同促进,这不仅会使本国偏远边境地区的经济得到一定自食其力的发展,而且是响应国家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积极举措.由于边境区的经济合作建设,屏蔽效应会慢慢转化成相似度检测效应,促进边界两端的共同发展.最后,企业是以利润为目标而持续经营的,因而企业在趋利性的引导下,势必要求边界效应转化,从而达到其开拓市场和获取边界生产要素的要求,以利于其市场范围的扩大和跨边界生产要素的获取.因此,在政府、边境区、企业的三重推动力下,边界效应开始发生转化.

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

内涵

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是二十世纪中期以后广泛出现的一种区域经济合作形式.一般是指不低于两个国家的边界两侧相邻的一部分地区间或指定的地区间的经济合作,目前的研究一般将其看成是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一个必经时期,当然,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但是有一点是被广大学者所接受的:强调生产要素的跨边界流动和市场范围的拓展.从经济学的层面来看,我们可以将其定义为“生产要素在边界两端自由流动,资源的配置效率大幅度提高,贸易投资进一步自由化,宏观经济福利向帕累托状态的进一步靠近”.

目标

从国内来说,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的首要目标是获得满足国内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生产要素或所期望的生产效率,从而开拓本国市场范围,提升本国在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从国际的角度来看,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是实现世界资源优化配置的良好途径,为实现多方互利共赢提供平台.

(三)特征

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受边界效应的影响强烈.由于次区域经济合作发生的空间是边界的两侧地区,故边界效应是屏蔽的还是相似度检测的对其影响深远.在屏蔽效应下,要素流动比较频繁,市场拓展能力较弱,在转化相似度检测效应下,一国的边缘区可能成为更大空间的中心区,生产要素流动量大;次区域经济合作可能只涉及参与国某一部分的领土,而且地理范围的界定通常不具有清晰性;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各种风险比较低,相对交易成本也较低,风险和成本能够被成员国接受;次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主导并不就是指政府,以企业为主导的功能性一体化作用比较明显,地方政府是在政策取向上促成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力量;次区域经济合作比较公平,对成员国不采取区别对待,开放性较强.(四)我国推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建议

由于推动次区域经济合作已成为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要求,同时也能促成国际间要素的流动,提高一国的政治威望和经济影响力,在一定层面上促成互利共赢.但是,次区域经济合作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其构建模式不合理,或者发展过程中脱离实际,也会对本国经济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但积极效应远大于消极效应.我国是推动次区域经济发展比较积极的国家之一,故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通过双方和非往来确立特定或默认的制度或规则以减少合作的风险,规范双边贸易制度,一方面,合作双方通过磋商以会晤的形式确立相关制度安排,以合约方式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尽量避免或减轻不必要的违约风险;另一方面,应该加强非的民间往来,例如边界两侧经常在文化、历史、风俗等方面积极进行交流.以上两方面的努力均能弱化边界效应,推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激励机制,此种激励不仅相对于国内,同时也是相对于国外而言的.当边界双方经济活动成员国的次区域合作达到一定的程度时,政府依据一定的激励机制给予一定的实际利益作为激励,简单的来讲,就是政府为了调动当事人的积极性而制定的一套鼓励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奖励机制.例如:可以为本国的出口贸易提供一定的税收优惠或补贴,同时也可以为对方国提供力所能及的特定的便利,鼓励双方的进一步经济合作.由此,既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企业到边远地区投资并且进行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活动,又给了对方国继续与本国合作下去的理由.又如欧盟为了促进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专门设立了欧盟区域基金项目“INTERREG”,给边界地区的次区域经济合作活动注入了活力,降低了边界效应.

善于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运用套期保值避险产品,完善边界双方金融体系,为其经济活动提供能相应的保障.由于国际市场变化莫测,应收账款或应付账款时而发生,由于利率、汇率等变化可能给本国造成严重的损失,因此,要时刻关注国际金融市场的微小变化,吸纳一批高端金融人才为其筹划避险,阻碍国际金融市场风险对本国合作利益的侵蚀,事实证明:如果边界各成员国之间的金融合作程度较低,或者各国国内金融发展水平处于低层次时,边界效应会显得更加明显.因为一旦边界双方国家的金融怎么写作设施落后,金融产品创新处于低端,结算制度不完善,效率低下时会阻碍自由贸易.

建立本国防范国际风险的防火墙.由于当今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金融危机的发生也将形成传染效应,资本的自由流动是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之一,在边界双方进行经济合作的同时,要关注合作对方国内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在对方国内发生偿债危机或通货膨胀之前要及时采取措施止损,一旦忽略此类情况,损失将是不可想象的,还可能通过输入效应危及本国的宏观经济形势.所以,建立隔离国际风险的防火墙显得尤为重要.

加快建设并完善基础设施.边界双方国家可以积极合作建设基础设施,也可以通过权责或规定来划分建设范围.发展经济合作所需要的交通网络以及各项通讯设备等等已成为目前次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重中之重.例如我国在加快建设国内各区域的交通运输通道网络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陆上交通网络的建设,如中国到新加坡的铁路便捷通道、西南地区与东盟各国的交通渠道,此外,积极开拓水上交通渠道也是重要的一方面,在已有港口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提高水路运输效率.从这些方面有利于发展边界双方的经济贸易,促进次区域经济合作.

稳健加快生产力的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动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根本动力.只有使我国成为经济强国,才能在次区域经济合作中发挥更主要的作用,同时,次区域经济合作又能解放我国的生产力,推动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结论

由于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已成为参与国际合作的重要形式,一方面,要积极参与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推动屏蔽效应向相似度检测效应转化,实现国内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开拓市场,实现资源的高效率利用,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在发展经济合作的同时要注意其风险,我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行列,防范和应对风险的能力较弱,应对次区域经济合作项目要进行严格风险测量,以审慎的态度对待次区域经济合作,尽量避免国际风险的传染,推动我国次区域经济合作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