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飙车现象的社会工作

更新时间:2024-03-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3266 浏览:106924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青少年亚文化的突显,飙车逐渐成为部分青少年的休闲娱乐方式,由此给社会治安、青少年成长以及社会风气都来带不良的影响.青少年选择这样一种休闲方式既有来自身心发展不平衡、希望经历颠峰经验、转移作用、从众心理、不当的报酬心态、欠缺法律常识等个人方面的原因,也受到来自家庭、同辈以及青少年亚文化的影响,更反映了社会相关运作机制方面的缺陷.因此,我们需要充分借鉴社会工作的系统思维,从政府政策、社区怎么写作、学校教育、家庭教养、工厂训练、社会宣传等多方面开展工作,并最终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和谐发展.

[关 键 词]青少年;飙车;社会工作;生态系统观

[中图分类号]C913.5[文献标识码]A

一、现状与危害:青少年飙车的特征分析

所谓“飚车”就是指占用快车道、超速行驶、拔除消音器行驶等行为.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1940年的美国,当时被称为“飞车”,1947年在加里弗尼亚州因为发生数以千计的飞车集团“地狱天使”(hell’sangel)群聚闹事、损毁财物而被当时社会大众所注意.

(一)青少年飙车的现状

我国大陆地区的青少年飙车现象已呈现出从沿海大中城市向内地蔓延之势,仅武汉市就有十多个飙车团伙,共计100人,北京、广东等地还出现了集体性的飙车甚至伤人事件.结合笔者在重庆所收集到的一些初步数据来看,青少年飙车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就基本情况来看,大部分飙车族都处于16―25岁之间,其中男性占总数的80%以上,超过78%左右的飙车族教育程度在大学以下,这些人一般都选择经过改装的摩托车.另外的飙车族则有一定经济基础,飙车的车辆主要都是普及型轿车,也有人用改装的奥迪TT、宝马、法拉利、保时捷等,但改装一辆车的费用有时都可以写一辆新车了.大部分(82%)的飙车青少年装扮非常不正式,随自己的心情穿着,也很少带安全帽;(2)就心理特征而言,飙车青少年最强烈的一个心理感受就是在追风的快感中所体会到的高峰经验(77%),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酷”、“炫”、“刺激”.除此之外,他们还具有强烈的追求速度的快感(89%)、和朋友一起玩觉得非常开心(67%)、飙车让人觉得很发泄(34%)、自己觉得非常成功(23%)等.飙车是冒险行为,若是能惊险而成功的演出,得到别人热烈的掌声,大部分(75%)处于20岁以下的青少年都会因此获得极大的满足感;(3)从社会特征来看,飙车青少年以汽车维修及配件工作人员最多(53%),其余以各种自由职业者以及无业待业青少年为主(36%),还有一部分是时髦的白领青年和私营企业老板,不过他们大多数都已经处于中年时代了.在飙车青少年中,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只有少数(24%),大多数都是和朋友或工友在一起;(4)从行为特征分析,飙车青少年喜欢集体活动,选择的时间基本上都是周末或晚上.自认为一周飙车达到3次及以上的人有78%,其中还有为数不少的人(15%)每天都要飙车.从他们选择飙车的地点来看,周末多半集中在某些偏僻空旷之地,比如沿河沙地、山上空地等,而晚上都半在沿江大道、新开发区的主干道等.特别是在飙车青少年较多的时候,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汽油味,刺耳的发动机声音不绝于耳.甚至有时候还有专门的人员组织活动,在道路两边维持车辆秩序,发号施令等.一般情况下,飙车的时速都在130公里/小时以上,有时甚至达到了200公里/小时.

(二)青少年飙车的危害

青少年飙车能够体验到颠峰刺激的感觉,但同时代价也是巨大的,仅仅2006年10月份,在重庆市某大学城的几条主干道上,就发生了两起高速飙车引发的交通事故,死亡1人,重伤3人.归纳起来,青少年飙车行为的危害有以下几方面:(1)影响行车秩序,妨害交通安全.飚车活动吸引群众围观,使得交通秩序大为紊乱,其在高速蛇行或逆向行驶的情况下,更往往使得道路行车陷于瘫痪严重影响道路交通安全;(2)制造噪音与环境脏乱.青少年飚车的引擎发动、刹车所发出噪音影响了社会的安宁,同时由于聚会所丢弃的垃圾也污染了环境;(3)打架群殴,杀人暴力事件层出不穷.青少年在飙车过程中极易形成竞争关系和其他偶发事故,进而形成群体互殴、械斗等暴力事件;(4)助长歪风,形成不良风气.飚车的现场往往会有赌徒借机,一决输赢,因此飚车活动无形中助长了歪风,助长了社会不良风气;(5)衍生犯罪案件.从目前国内其他地方由于青少年飚车所引发的其他攻击、暴力事件看.群体性的青少年飙车行为容易衍生成为其他暴力和犯罪行为,并有洗劫加油站、杀人、公然挑衅交警、砸毁路边停车或警车等行为;(6)引发警民对立,增加社会成本.为进一步规范交通秩序的管理,交警往往会加强交通监管和打击力度,由此会引发飙车青少年的不满,甚至公然向交警挑战.由此引发的交通堵塞和警民冲突,会进一步增加社会管理的成本;(7)增加人力及勤务负荷,造成警力不足.为维持交通顺畅,防止飚车族滋事生非,必须增加人力及勤务负荷,使得原本警力不足的现象,更加雪上加霜,直接、间接影响到社会治安维护工作的执行;(8)造成车祸与死伤,增加社会负担.青少年竞速飚车,无异于与死神拔河,具有相当的危险性.并且许多青少年不仅没有驾驶培训经验,更甚至在缺乏安全设备的情况下就超速超载,导致许多伤亡事件发生,增加了社会负担;(9)造成个人遗憾终生,增加家庭悲剧.青少年飙车往往引发交通事故,或者导致当事人轻伤、重伤,或者直接导致当事人死亡,造成个人遗憾终生,增加家庭悲剧;(10)引起民众恐慌,造成社会不安.飚车活动所造成的交通问题、攻击、暴力行为、抢劫、杀人,及公然向挑战等的问题,会造成民众的恐慌心理,形成社会不安现象.

二、成因与问题:青少年飙车的学理分析

青少年飙车的原因分析

首先是来自青少年的个人原因.青少年飙车的个人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1)身心发展不平衡.青少人处于身体急速成长的阶段,心理的成熟往往跟不上身体成长的脚步,以至于身心无法平衡适应.尤其在情绪上表现出强烈、不稳定,具有暴性,常常会意气用事,忽略事后的不良后果;(2)希望经历颠峰经验.飚车青少人在追风的快感中,很容易体会到愉悦的颠峰经验,因此对于飚车乐此不疲;(3)转移作用.在社会激烈的竞争面前,一些在失学、失业或在学习、工作方面失败,不能通过正常升学和就业渠道得到自我肯定的青少年,在长期自我压抑及企求突破现状的强烈意识下,便选择了飙车这种“高艺胆大”的运动.因此,这部分飙车青少年可以归属于传统价值中较为失意的群体,行为带有反抗家庭、学校、社会的色彩,其规范意识多半较为薄弱,而自我张扬性、冲动性较为强烈;(4)从众心理.青少年意志力较为薄弱,当缺乏明确的目标与方向时,很难掌握自己,容易随波逐流,盲目从众,如果同伴是飚车一族,很容易就跟着一起飚车;(5)不当的报酬心态.冒险型青少年的特征是对于成功机会少,但成功后报酬高的活动有相当兴趣.飚车是冒险行为,若是能惊险而成功的演出,得到别人热烈的掌声,就会获得极大的满足感.不少飙车青少年的动机就是“让别人认识”、“引人注目”、“高速行驶中忘记一切”、“我的机器我做主”等;(6)欠缺法律常识.许多飚车青少年都认为自己的行为仅仅是一种娱乐,并没有违反交通规则,或者认为自己可以侥幸逃过交警的监控,并且由于同伴的鼓动和相互间的误导而弱化了飙车的危害性.

其次是来自青少年家庭的原因.一方面在现代工业社会,许多父母忙于工作而对子女的生活与心理缺乏关注,对青少年不当的言行举止和对于事理的错误判断没有及时的约束与管制.来自这样家庭的青少年不知何谓正义公理、道德规范,为所欲为、“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自然更易产生越轨行为;另一方面,许多家庭缺乏沟通,家庭气氛紧张或家庭破裂,让让青少年欠缺家庭的归属感,以至于对外寻求认同与归属,特别是同辈团体.若是认同与归属的同辈团体是飚车族,也就成了其中的一员.

再次是来自同辈群体以及学校的影响.一方面针对社会上的青少年来说,他们往往会形成明显的群体亚文化.飙车文化就在这样的群体中形成,并以潜移默化的感染和不可反抗的压力影响着每一个身处其中的青少年;另一方面,面临升学考试的青少年学生,总有人在学习和考试中失意,再加上升学主义和分数主义的影响,促使他们选择其他的方式来获得别人的瞩目,飙车就是其中之一.当然这其中还有学校对青少年辅导工作的缺失,无法给予有心理压力和行为偏差的青少年适当的辅导,使飙车行为越演越烈.

最后是来自社会的负面影响.社会文化和风气对青少年具有整体性的影响,而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剧烈转型和价值失范的时代,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盛行,青少年在进行价值观判断和选择的时候无所适从,随波逐流.这主要体现在:(1)大众媒体的负面渲染.社会大众媒体为了满足观众的观感视觉,或者促进社会大众的消费行为,在进行宣传和报道的时候过多地加以渲染夸大.这对于心智未臻成熟的青少年而言,无疑形成了不良的误导和诱惑,进而形成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处世哲学.譬如《头文字地》的电影、电视、及漫画的赛车镜头,容易使青少年加以模仿,引发飚车行为;(2)商业道德的沦落.一些不肖的机动车经营商,为了赚钱而将机车贩售或改装给青少年,使青少年有了飙车工具,助长飚车歪风;(3)英雄主义的盛行.现今社会上只要是敢拼敢冲的人就被称为英雄,而不管所冲所拼的目的是否道德,所采取的手段是否合法.特别是当他们获得经济上的成功之后,更是受到众人的瞩目,甚至成了大众崇拜的偶像.飙车自然成为了青少年实现英雄目标的平常手段.

青少年飙车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当前青少年飙车已然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而需要加以防治.事实上,飙车最早只是一群爱玩机动车的年轻人为了追求冒险刺激及炫耀而产生的一种娱乐活动.由于社会管理的滞后、成人之风的盛行和特殊暴力团伙的介入,而使得问题越来越复杂和棘手.从中可以看出,青少年飙车问题正反映了当前社会制度的诸多不完善.首先是社会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其次是社会经济制度的不完善.再次是教育制度的不完善.最后是家庭制度的弱化,集中体现在家庭越来越难以承担青少年教育的功能.


三、政策与怎么写作:青少年飙车防治的社会工作反思

社会工作的使命就是去提高个人及其自然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和互动.因此,从青少年与他们所生活的主要环境之间的交互性来考察青少年飙车现象,既可以使实务工作者远离过失,远离仅仅处理个人的或环境的单方面问题,更可以从系统性思维去思考解决之道.这种交互性的框架主要包括青少年个人、政府、社区、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全体等.

(一)基于政府的政策及行为

首先,交警部门应持续加强取缔,肯定并配合门的取缔行动.其次,要坚决取缔并驱散围观民众,降低青少年飚车的兴趣与声势.再次,政府需要妥善设计、规划、管理道路,减少青少年飙车的机会.最后,政府可以适当公布飚车青少年父母的姓名并处以适当罚款.

(二)基于社区的怎么写作拓展

首先,社区需要重整社区环境,消除社区不利因素,促进青少年参与社区娱乐活动的意识和乐趣.其次,社区需要加强社区意识,推展守望相助,增进青少年对社区的归属感和使命感.再次,社区需要发掘地方资源,并开展社区教育活动.

(三)基于学校的休闲辅导

首先,学校需要了解、引导并积极利用青少年学生的亚文化,使其趋向正常发展.其次,学校要建立完善的辅导体系,强化青少年人际处理能力、维系良好人际关系.最后,学校要积极拓展与家庭沟通的桥梁.赋予家庭与学校更多的责任,强化拓展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与协调,共同交换管教子女意见凝聚共识,应该成为重要的努力方向.

(四)基于家庭的亲子教育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更是青少年成长与发展的最重要力量与场所.一方面,要促进父母关心青少年的成长与变化,父母与青少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增进良好家庭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力.另一方面,要特别重视亲子教育活动的开展,促进家庭的功能和谐.

(五)基于单位的职业训练

首先,面对在职青少年夜间以及闲暇时间的飙车现象,要大力加强工厂的法规教育、员工辅导以及教育训练的功能,强化单位的职业训练.其次,单位要加强青少年员工的各种社会工作辅导活动,主要是要开展个别辅导(心理辅导、休闲生活辅导)及团体辅导(如康复训练).最后,要大力开展青年员工的教育活动,具体内容包括员工教育(社会责任教育)、人力发展训练(如第二专长训练、在职训练、转业训练等)等.

(六)基于社会的宣传倡导

青少年飚车行为发展迄今已不仅是青少年同辈单纯的竞速、现象,更涉及复杂的交通安全与社会安宁秩序问题,因此需要社会大众的集体合作.一方面要开展社会教育,端正社会风气,重整社会秩序,提供青少年良好的行为模式;另一方面,要致力于净化大众媒体传播内容,落实分级制度,积极审核传播媒体的内容,避免过度渲染、报导飚车或其它暴力行为.

(七)基于个人的和谐发展

首先,要引导青少年提升精神生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尤其要树立正确的物欲观念.其次,要促进青少年增进社会认知能力,培育成熟的道德认知.再次,要协助青少年正确面对青少年亚文化的影响,引导青少年进行良性的同辈互动.最后,实现青少年身心平衡发展是解决青少年参与飙车的根本之道.可以透过传统礼俗教育的方式,在形式及实质认知上,协助青少年平衡身心发展,使青少年透过仪式活动,真正体会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养成“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行为判断能力,真正掌握自己的人生道路.

[参考文献]

[1]秦轲.“飙车族:活在生命飞起的瞬间”[J].职业技术教育.2002(2).

[2]PaulaAllen-Meares.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M].李建英译,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3]黄德祥.青少年发展与辅导[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4.

[4]林正义.青少年问题与辅导[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

[5]香港青年工作编辑委员会.香港青年工作[M].香港:香港社会工作者总会.1993.

[6]陈宝钊等.香港外展工作纵横.香港:集贤社[M].1997.

[7]杜心全.“飙车现象探析”[J].湖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

[8]“上海针对飙车出台专项意见”[EB/OL].l.

[9]“揭秘城市地下飙车族:生死间上演现实版头”[N].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