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与大国金融相适应的高等金融教育

更新时间:2024-03-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9360 浏览:35605

摘 要 :高层次人才缺乏是制约我国金融做强的主要瓶颈.我国在建设金融强国的进程中,必须把金融教育置于更加基础、更加重要的先行地位.要振兴我国的高等金融教育,建立与金融崛起相适应的高等金融教育,我国高校金融专业必须从数量扩张向注重学科建设转变,还要抓好课程体系设置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并逐步从模仿和跟随向自觉发展转变.

关 键 词 :人才,金融教育,教育理念

文章编号:1003-4625(2010)10-0100-04 中图分类号:F830.3 文献标识码:A

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发展的当今世界,各国的战略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国已从争夺自然资源转向争相开发金融资源领域,包括国际货币的发行权、货币资本的配置权、金融衍生品的开发权和资产、资源的定价权在内的全球金融控制权已成为大国博弈的战略制高点,各国都力争能在国际金融新格局中抢占更有利的地位.例如美国早已有所行动.美国著名的国家政治理论家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明确地把“控制国际银行系统”、“控制硬通货”和“掌握国际资本市场”这三项,列为控制世界的14个战略要点的第一、第二和第五项.又如,日本在1998年时也已把金融列为安全保障七大要点的首位.

我国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金融格局的深刻变革,客观上形成了促使我国金融崛起并迈向金融大国的历史机遇.近年来,我国金融的实力扩张迅速,国际地位空前提升.银行业是我国金融的主体,银行业的市值国际排名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从国际公认最权威的英国《The Banker》杂志公布的世界大银行排名看,2008年前10家大银行中,我国占据四席,工、建、中、农四大国有银行分别列第1、2、4、8名.前1000家大银行最新排名,我国占据52席.我国的股票市场从无到有,发展迅速.2008年年底,上交所股票市值已位居全球第六,亚太第二.从外汇储备规模看,2009年年底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23992亿美元,雄踞世界第一位.

从以上几个数量型指标来看,毋庸置疑,我国已进入了金融大国的行列.但是,从创新水平、监管能力、国际化程度和市场体系的发育程度以及人才资源等质量型指标来看,我国的金融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特别是我国金融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缺乏具有战略眼光、熟悉国际金融业务并具有防范金融风险能力的高层次金融人才.

我国高层次金融人才匮乏,致使金融企业整体素质不高和创新能力不强,这既与金融大国的地位不相匹配,也不能适应我国金融业务快速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需要.因此,加快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层次的金融专业人才迫在眉睫.

学校是知识的生产地、集散地和输出地,高层次金融人才的培养主要靠高等金融院校.我国高等金融教育具有起步晚、起点低的特点.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十多年来,我国高等金融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的势头.在“金融热”的驱动下,除众多财经院校一般都设有金融专业外,一些理工、农业、师范甚至外语等院校也不顾条件,追逐热点,纷纷增设金融专业.金融热使得各高校的金融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据不完全统计,至1999年时全国高校金融类专业的设点已超过600个.众多高校金融类专业的开办,尽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金融教育和金融学科的发展,但我国高校金融类专业数量多,却普遍存在着师资力量不够强、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不够新,教学改革滞后等问题.从总体上看,我国高校金融类专业的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不够高.

目前,我国金融人才市场已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供需脱节的矛盾:一方面高校金融专业毕业生供给过剩,就业难,另一方面,许多金融企业却又找不到适用的高层次人才,影响到业务的拓展.据《羊城晚报》所作的2003年高校毕业生供销调查,金融专业毕业生最为过剩(《羊城晚报》2002年12月24日).金融专业“产品”写方市场的出现,意味着社会对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实证明,当今我国金融业最为短缺的已不再是一般的从业人员,而主要是以下几种高层次的金融专业人才:1、以金融企业家为主要代表的领军人物和经营管理人才,2、精通研究分析、产品开发、风险控制、熟悉和掌握国际金融操作规则的高端应用型人才,3、在金融学一个或几个相关领域具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和复合知识结构的研究型人才.

市场既是企业也同时是高校发展的指挥棒.创造适应市场需求的有效供给,是高校金融专业生存和发展之根本.我国作为正在崛起的经济大国和金融大国应该认真思考金融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我国在建设金融强国的进程中,必须把金融教育置于更加基础、更加重要的先行地位.金融教育在今天的中国比任何时候都更重要.如何顺应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和建立金融强国的需要,提升我国高等金融教育的水平,尽快培养出大批高层次的金融专业人才,已是摆在我国广大金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那么,怎样才能振兴我国的高等金融教育,建立与金融大国相适应的高等金融教育呢笔者拟就此问题谈点个人的浅见.

一、从数量扩张到注重学科建设转变

鉴于我国开设金融专业的高校数量已不少,但针对大多数学术层次和教学水平不够高,培养高层次人才能力薄弱的状况,我国的高等金融教育必须从粗放型、外延式的数量扩张转变到注重学科建设的内涵式发展上来.金融专业的数量需要稳定,重点需要突出,质量需要提高,切实把学科建设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学科建设是承载高校教学、科研等项工作的基础和载体,是体现高校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和社会声望的主要标志.高校科研能力的增强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学科的发展水平.因此,要办好高等金融教育,就必须充分重视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花大力气抓好学科建设.笔者认为,从我国高校金融类专业目前的状况看,要重视和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稳定专业数量,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目前高校金融专业尽管已是数量偏多,但有的高等院校甚至还在争取办金融专业.这只是过热的一种表现,并不能代表该学科的发展方向.金融教育分散办学,不但难以形成一定的优势和合力,反而会造成明显的教育投入的分散与不足.教育主管部门应当稳定金融专业的数量,适当控制招生规模,特别是要限制那些没有条件的高校再开设金融专业.对于已开设的金融专业要进行严格评估,质量太差的要限期整顿或撤并,适当淘汰一些没有竞争实力的高校金融专业.通过调整全国各高校金融专业的设置,有助于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提高办学效益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突出重点,塑造品牌

要提高高等金融教育的质量,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突出重点.没有重点就没有政策,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师资力量、教学水平和学术声誉,择优挑选若干所高校的金融专业作为重点扶持的对象,集中有限的财力加大投资力度,使之在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方面更加突出,成为社会公众认可的“国家队”或品牌.在金融类高等院校的学科建设中,塑造几个品牌,并重视充分发挥品牌的先导和辐射效应,有助于带动中国高等金融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扬长避短,办出特色

要抓好金融学科建设,必须注重专业特色.注重特色是学科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魅力之所在.每所高校都应当有自己的追求目标,体现出与别的大学的差异性.纵观中外高校名牌专业,无不是各具特色,没有特色就不可能成为品牌.这就如同一个企业没有品牌产品,就不可能成为知名企业一样.现代金融学是一个集合概念,它是由许多分支学科组合而成的.其分支学科众多,除传统的货币银行学、保险学、证券投资学、农村金融学等之外,还有金融工程学、行为金融学等.这些学科都是从某一个侧面人手对某方面的金融问题进行研究的.设有金融专业的高等院校,应根据国内外金融学理论发展的情况、自身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特别是教师队伍的结构,扬己所长,发挥自身的优势,选择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具体分支金融学科.即使金融类专业具有较强实力的高校,也不可能使其每门分支金融学科都居于国内一流的地位,但必须有一个或几个分支金融学科跻身全国高校同类金融学科的前列.不论中外,凡具有较强实力而能有较高社会声誉的高等院校,从其学科结构上看,大都是通过突出一个或几个优势专业,以其独特的竞争优势而屹立于世.一所高校,如果有一个或几个真正的高水平的分支金融学科或独具特色的金融学科,这所高校就会在国内金融界乃至国际学术界产生影响,就能在金融教育界立足,并带动整个学校的金融类学科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

二、转变金融教育理念.改革课程体系设置

培养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主旨.因此,能否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理应成为评价高等教育对社会贡献大小最重要的指标.“金融教育”也不例外,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顺应社会对金融人才需求的变化,转变金融教育的理念,以便为社会培养出更加符合需求的合格人才.

(一)要从重视传授理论知识向传授金融理论和实务知识并重转变

金融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应突出实用特征.金融教育要重在务实,金融教育能否突出务实,能否培养出大批善于资金运作并具有风险防范能力的实用型人才,是衡量金融教育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尺度.

(二)要从培养单一的专门型人才向培养适应能力更强的复合型人才转变

现代科学与技术出现的不断交叉和融合的趋势,使得各职业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现代科学与技术的这种发展趋势,对高等院校人才的培养模式与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院校所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本专业的知识,而且还必须具备其他相关专业更为宽广的知识与技能.目前高等教育已呈现出从专才教育向复合型“通才”教育变化的趋势,金融是一门涵盖内容十分广泛的学科,更应当重视具有多学科最新综合知识的“通才教育”.

(三)要从只注重为国内金融业培养人才向重视培养外向型人才转变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高等金融教育不仅要面向本国金融业,也应当面向国际金融市场.高等金融院校要努力培养出更多掌握国际金融运作规则和具备博弈能力,能够代表国家在国际金融舞台上发挥作用的金融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最终需要落实到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调整上.应用型、复合型和国际化的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改革和更新金融教育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法.

1.课程设置微观化

经过多年持续不断的教学改革,我国高等金融专业课程体系已有很大程度的改进,但还有必要进一步优化.与国外著名大学相比,我国目前的金融专业与金融市场相关的微观金融和务实性类课程偏少,宏观金融类课程偏多.我国高等金融专业在课程体系调整中,要在适当压缩宏观金融理论课程的同时,增设一些能反映金融微观运行需要并有助于培养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课程,这样可以使金融教育更接近于现实和怎么写作于社会,提高金融专业人才的适应性和就业能力.

2.教学内容综合化

针对我国金融教育领域里专业设置比较单一及知识结构单一的现状,要培养出“金融通才”,就必须在课程设置的部署中,特别重视金融学与数学、统计、法学、网络技术等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尽可能多开发一些其他相关学科的课程,力求使金融专业的教学内容趋向于综合化.重视多学科综合知识的“通才教育”,能使从业人员在学生时代就已从狭隘的专业中走出来,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增强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3.教材选用国际化

我国金融教育,应立足长远,面向国际,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等诸方面都应瞄准国际先进,逐步与国际接轨.金融教育要面向国际化,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要积极引进国外近年来出版的关于金融业经营管理和业务操作方面的教材与资料,重视跟踪当今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的最新发展动态.在教材的选用上要尽量采用能反映现代金融理论最新研究成果的原版教材,力求教学内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这不仅能使学生在采用原版的双语教学中提高专业外语水平,而且还有助于培养掌握现代金融最新知识的高层次金融人才.

4.教学方法多样化

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在金融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大力推广启发式、专题讨论式教学以及案例教学和模拟实验教学.对于操作性强的金融学课程,要特别重视案例教学和模拟实验教学.通过案例教学和模拟实验教学,能使金融教学更贴近实际,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感性认识,训练和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及对金融实务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抓好师资队伍建设,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多年持续不断的努力,我国高校金融专业已培养和造就了一支具有一定水平和实力的教师队伍.我国高校金融专业师资队伍,无论从规模、层次、数量还是质量等方面近年来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从总体上看,这支队伍还远远不能适应金融学科建设发展的需要.我国高校金融专业师资队伍仍存在不少问题,比较突出的有以下两点:一是学术层次不够高,为学术界公认的高层次专家所占比例较低.特别是能站在高端位置,引领学科发展方向的拔尖人才奇缺,能跻身国际学术前沿并享有国际声誉的金融学教授更是凤毛麟角.二是由于受传统高等金融教育模式的影响,许多专业课教师都缺乏在金融机构一线工作或培训的经历,往往是教期货投资理论的不懂得做期货,教国际金融方面理论的不会外汇交易操作.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关键.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我国的高等教育要跟上世界一流水平,就必须要建设世界一流的师资队伍.加快培养和造就一支与金融教育发展相适应的高层次教师队伍,乃是我国金融教育界的一项带有根本性和战略性的大事.针对我国高校金融专业教师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笔者认为应着重抓好以下几点:

(一)高起点,大力度地从海外引进杰出人才

任何一门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最关键的因素是要有学术带头人.我国金融教育的发展,需要高起点大力度地从海外引进一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优秀人才.许多身在海外的优秀人才在国外高校受过严格系统的训练,有的甚至还有在国外著名金融机构担任职务的经历,他们具有扎实的现代金融理论知识并比较熟悉现代资金运作规则.他们作为学术骨干加盟进来,有助于加速我国金融教育发展的进程,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提升我国金融教育师资队伍的学术层次和整体实力.

(二)重视培养在国内受过教育和训练的教师

由于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大多数高校金融学科的师资主体仍将是在国内高校受过教育和训练的教师.因此,我国高校金融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应当实行“引进与培养相结合,重在培养”的方针,舍得花大力气培养在国内受过教育和训练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为了营造使现有教师队伍中的优秀人才能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有效措施:1、通过举办各类针对性强的高级研修班,利用发达国家的师资队伍和教材举办系统的专题讲座,选派有潜力的专业教师到国外著名学府或金融机构学习和深造,以提高现有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2、完善师资队伍的考核评价机制,强化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公平竞争,择优聘用,努力创造良好环境能激励人人不甘落后,勤奋向上增长才干.3、积极创造条件,争取使尽可能多的功底扎实的青年教师有机会出现在国内外金融界的学术论坛上,进行交流和研讨.通过参加学术和教学方面的交流,取长补短,提高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

(三)加强学校与金融机构之间的联系和往来

高等金融院校应努力加强与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之间的密切关系,争取让专业教师能有较多的机会与金融机构的有关人员合作从事项目研究,同时邀请有关金融机构的专家到学校担任教职.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策略,通过与金融机构有关人员的频繁接触和紧密联系,提高专业教师对现代金融实务知识的了解和熟悉程度,并使教师的知识结构及教学和研究能力紧跟金融发展的客观实际,与金融业的发展同步前进.


四、逐步实现从模仿和跟随向自觉发展转变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金融教育主要是照搬前苏联的教育模式.改革开放后,我国的高等金融院校在课程设置、教材、案例等诸方面,越来越多地模仿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金融教育.笔者认为,对国际一流高等院校金融专业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式的学习和借鉴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有利于与国际金融教育界的沟通、对话和交流,而且还有助于加快中国金融教育的发展步伐.我国金融教育存在着与其他许多学科教育相同或相似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学习和借鉴多,自主创新少.我国的金融教育不能老是停留在“拿来主义”的阶段,不能老是主要依靠从国外“拿来”需要的现代金融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我国的金融教育工作者也应该通过勤奋努力迅速提高自身的学术素养和教学水平,争取推出一些能被国内外特别是国外金融教育界认可的有分量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我国金融教育发展到今天,已经应当逐步实现从模仿和跟随向自觉发展的转变.这不仅关乎着我国金融教育的兴衰成败,而且还直接影响到我国金融业的未来发展及在全球金融格局中的地位和实力.

强国必须强教.面对未来经济战争的主战场已悄悄转移到金融领域的现实,我国需要一批世界顶级的金融家,谋划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和金融安全.应当站在关乎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来看待培养高层次金融人才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我国的高等金融教育的发展任重道远.当中国的金融教育能够做出原创性的重大贡献,从中国高等金融院校的校园里能走出大批系统掌握现代金融最新知识,熟悉国际金融业务,具有金融风险决策能力并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搏风击浪的高级金融人才时,我国金融市场必将成为全球金融市场中最富活力的重要部分,我国金融业的竞争力也将处于国际领先的水平,建立金融强国的梦想则完全有可能成为现实.

(责任编辑: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