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的根源与我国应对措施

更新时间:2024-02-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757 浏览:132725

摘 要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引发了对经济危机的深层次思考.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但危机中企业管理层的短视现象加速了危机的爆发,同时也加重了危机的影响程度和范围.

关 键 词 :金融危机 短视现象 管理层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2-150-02

起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很快蔓延到全球,此次危机特点是全球高度同步性和极大地破坏力,对世界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世界经济处于严重的衰退之中,IMF估计2009年世界经济衰退1.4%,发达经济体衰退3.8%;世界银行估计是衰退1.7%,发达经济体衰退2.9%.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过程的探讨,可以看出,经济危机大多数是从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美国等率先发生的,并且很快就蔓延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造成极大的破坏力.本文目的在于探讨发生这种现象的根源以及我国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

1 经济危机的根源

2008年美国开始的次贷危机,逐步演变成为金融危机,继而成为全面经济危机,并以迅猛之势向全球蔓延,成为全球经济危机.据史料记载,资本主义世界5-10年爆发一次有影响的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的频繁发生,其危害又如此之大,对于研究经济问题的人来说必然要问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何在有没有可以医治此种危机的好的药方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是对资本主义“自由放任”的必然结果.他在1926年的《自由放任主义的终结》以及1936年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对资本主义从自由放任转变为国家干预,并提出了干预的办法和手段.他认为经济危机是消费需求不足、投资需求不足造成的,国家应采取恰当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增加公共开支,降低利息,刺激消费,增加投资,以提高社会需求,发展生产,增加就业,刺激经济发展,摆脱经济危机.历史上罗斯福新政、杜鲁门、艾森豪威尔都沿袭了这种政策使美国经济摆脱了经济危机,走上了快速发展.凯恩斯的观点提出后,引起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学界的轰动,称之为“凯恩斯革命”,他的观点被采纳后起了重要作用,又说凯恩斯拯救了资本主义,有人甚至把凯恩斯比做经济学领域的达尔文或哥白尼.然而,财政和货币政策是柄双刃剑,很难使用得恰到好处,常常出现顾此失彼.20世纪70年代,里根上台后极力推行新自由主义,强调政府不干预甚至要做到完全不干预.最近爆发了金融危机使得凯恩斯在被遗忘若干年后又被人们想起了.由此也看出,凯恩斯主义并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充其量只能说可以缓解经济危机爆发的时间,但不能作为一方良药来治理经济危机.

从1857年爆发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起,直至2l世纪的现在,全球总共发生了18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这些经济危机大部分都发生在欧美国家,这与欧美国家经济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极大的关系,以至于经济危机能影响到与之有贸易关系的国家,进而蔓延影响全球.但随着日本和德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的上升,逐步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大国,这些国家很少发生经济危机或者经济危机对其他国家的影响甚小,这就产生了疑问,同为资本主义大国,经济危机为什么频频发生在欧美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比率较大呢

唐纳德认为,存在着两种基本的治理机制,一种是基于市场的英美模式,特征是:投权高度分散,并且具有相当活力的公司控制或接管市场.另外一种是以日本和德国为代表的“基于关系的”体制,特征是:存在主银行,并且公司相互持股(以及明显的缺乏接管市场)在这两种治理模式下,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了明显的不同.日德模式治理机制重视企业员工的作用.企业内重视员工持股,日本上市公司中,制定并实施了员工持股计划的公司比重在1973年为61%,到1988年增加到91%.员工分享额占公司利润的比重一般在42-76%之间.员工持股使得企业员工和企业所有者的利益保持一致,企业员工相互之间容易形成自我约束和监督机制;同时由于企业物质资本掌握在较大的机构投资者之间,企业之间相互持股,物质资本所有者人数相对较少,有利于对经理层进行有效监督.

而在英美模式中重视对管理层的激励,管理层能获得企业很大的股权和期权,甚至能获得成千上万的股权,如2000年苹果公司CEO史蒂文乔布斯获得了二千万的股份,相当于八亿七千二百万美元的期权.英美发达的资本和债券市场使得企业的物质资本所有者分散,董事会往往受到高级经理人员的操纵,董事会失去了应有的监督作用,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监督有限.同时众多的物质资本投资者在搭便车行为的指引下,缺乏明显有效的监督动力,沦落为在金融市场上用“脚”.对控制公司的高级经理层有效监督的外部因素是有效率的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但即使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能及时反映公司内部经营的全部信息的有效率的资本市场和劳动市场也是不经常存在的.因此在重视管理层激励的模式下,对企业高级经理人员的监督作用是很微弱的,企业经理人员利用投资者的这种心理和自己掌握的信息,盲目增加自己的工资收入、扩大在职消费、给自己创造良好的办公条件等.同时由于资本和证券市场上,众多的中小投资者由于自己掌握一个公司的股票有限,他努力监督得来的利益由所有的股票拥有者均分,而他独自承担监督的成本,因此众多的中小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上“用脚”,他们只关心企业的股票,那种股票能给予自己带来利润,投资者就转向那种股票,投资者通过在股票市场上抛售认为企业股票将下降的股票,购进自己认为看涨的股票,投资者的这种行为助长了企业经理人员的短视行为,造成了企业管理者重视企业的短期经营绩效,忽视了企业长期发展,这一点从美国金融危机中银行等企业倒闭的过程中明显的表现出来.

2 我国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

 我国应对这场经济危机最根本的应是进一步完善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企业收入分配制度建设.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制度的构建中存在的很多的制度盲区,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参考,需要一步一步的摸石头过河.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越来越大,初步损害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因此在应对当前的经济危机中,我们应当总结经验教训,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一完善和加强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善收入分配制度,特别是企业内的收入分配.

2.1 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成果,消除贫困,消除两极分化.经过30年的努力,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在消除贫困方面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人减少到1400多万人,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在实施联合国《千年宣言》减少世界贫困人口的目标中,我国是做得最好成绩最大的国家.然而,不容否认,尽管我们在缩小城乡、东中西部居民收入差距方面做了许多努力,但是现在这个差距似有拉人的趋势,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消除贫富殊比减少贫困人口的重要性更人.

2.2 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强宏观调控

同志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两个手段都要用,而且都要硬.不靠市场经济不可能快速发展,但单靠市场经济是不可能协调发展的,甚至必然蕴藏着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单靠市场更是达不到共同富裕、消除贫困、消除两极分化的目的.有迹象表明,计划这只手有些软了,这是很危险的,应当警惕,应当加强.任何个人、单位、部门和地方都必须服从大局,服从全局的利益,服从宏观调控,要不断增强在大局下行动的自觉性,坚决克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钻政策的空子、打擦边球、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

2.3 必须改革企业内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企业联合的产权结构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企业内收入分配解决的好坏影响到社会主义优越性是否很好的发挥.根据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我国就业人口中城镇就业人口占38.99%,其中88.1%分布在各类企业中;农村就业人口占61.01%分布,其中38.57%分布在企业中.企业内的收入分配制度对我国解决收入分配问题有很大关系.因此在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必须建立联合的产权结构,必须兼顾企业内的广大劳动者,让他们在企业合作剩余分配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企业内部让企业员工享有与自己付出的劳动相应的收入,即基于市场的机会成本工资收入.对于由全体劳动者创造的合作剩余,也必须给予员工合理的分配份额,这部分的分配可以通过发奖金、股票或其他的形式发送到劳动者手中.而对企业物质资本所有者收入,在企业内部员工按照企业内部收入分配享有同一般劳动者同样形式的收入分配,同时他享有企业物质资本所有者身份所拥有的收入分配:而在市场上拥有企业股票的投资者,他用拥有企业股票多少的份额享有企业股票升值所带来的收入.对于企业的管理人员,他的收入除作为一般劳动者享有企业工资收入和合作剩余分配以外,还享有以自己的管理才能为企业创造收入的相应的分配.在这种产权结构下,企业内部所有的相关者物质资本所有者、非物质资本所有者等都得到了与自己的能力相适应的收入,兼顾效率和公平.广大的劳动者在企业获得了与自己的能力相适应的工资收入,有能力购写到相应的消费品,从而拉动中国国内的消费需求,也进一步促进了企业扩大生产能力,这种良性的循环有利于中国经济实现腾飞,也有效的防范了经济危机爆发.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