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十一五”审计信息化动向

更新时间:2024-04-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3316 浏览:56804

摘 要:概述了中国审计信息化的发展动向,建设审计信息资源的标准化、共享化、开放化,其中标准化包括审计数据的采集标准和方法建设的标准,逐步实现向现代审计方式的转变.

关 键 词 :审计 信息化 “十一五”规划

一、审计信息化发展动向概述

进入“十一五”时期,随着金审工程二期的全面展开,国家审计信息化发展动向是:建设审计信息资源的标准化、共享化、开放化,逐步实现向现代审计方式的转变.做出这一发展动向考虑的依据是,当前随着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的推进,国家确立的公共财政建设、公共产品的提供、公共怎么写作的实施.这三个“公共”表现在:国家财政资金的使用方面更加注重民生;使用重点更加注重怎么写作;使用效益更加注重民意.

作为以公共财政审计为永恒主题和第一要务的国家审计来讲,必须和当前的大形势相适应.审计监督的方式是指审计项目的实施,以审计项目的方式来进行审计监督.审计项目的建立,简称为审计立项.审计立项的信息和审计结果的信息要更加注重民意.也就是说,对什么进行审计,审计的结果如何向公众告知,这要来自民意、尊重民意.如此,审计信息,必须要开放化,否则就无法了解民意,也很难告知民意.

实现开放化的前提是要实现审计系统内部的业务协同和内外部的信息利用.这就要求审计信息必须要共享化.审计信息要满足共享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建设,就是标准化.审计信息化下一步的工作,要以用户为中心.谁是用户?纳税人就是最大的用户,同时政府也是.其原因在于,审计是通过对政府的监督来保护纳税人的利益,所以,一方面,要为纳税人提供一个知情权、参与权的信息.政府是通过利用纳税人的钱来治理社会、治理国家.纳税人的钱如何花,应该让纳税人知道这个信息.另一方面,还应该为政府提供规范行为的怎么写作.结合十七大提出的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大目标,从审计信息化角度来讲,在已有基础上需要做好标准化建设,同时在有些方面也要进行适当的调整.

“十一五”期间,审计工作的开放化、信息化、标准化的发展是有一定的基础的.首先是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组织要求.同时,审计信息化在“十五”期间,通过一期建设,完成了两项基础建设、实现了一个初步转变:一个是软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一个是审计信息化基础应用的建设;初步实现了从检查纸质会计信息作业方式到利用计算机技术作业的审计方式转变.这些基础建设为审计信息化在十一五的发展,提供了比较好的基础和条件.

二、审计信息化发展的三个方向

审计信息的开放化,主要是指审计立项信息和审计结果信息的开放.它是促进政府行政公开,实施以民生为本的一个重要标志.为了实现开放化,必须要实现共享化.也就是说,在审计系统内部和系统外部的资源利用方面,要达到共享.审计信息的共享是提高审计监督能力的重要保障,是实现审计信息开放的重要保证.要想实现共享化,标准化是一个重要的基础.建设现代审计方式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目标,而标准化、共享化和开放化是现代审计方式的重要标志.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审计信息化发展的3个方面:

⒈审计信息的标准化

关于审计信息资源的标准化,它主要包括2个方面:

一是审计数据的采集标准,即数据建设的标准化;二是方法建设的标准化.信息化条件下的审计方式,说白了就是把人的智慧用计算机来实现,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决策.审计数据在数据标准方面主要是两个:一个是采集标准,一个是建设标准.

⑴审计数据的采集标准

审计数据的采集标准,是指审计系统向对方获取数据的时候,能够以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进行.这里谈及的采集标准有两层标准:一层是国家标准,审计署和财政部在2003、2004年共同合作编制了国家标准(GB/T19581)――《信息技术会计核算软件的数据接口》(企事业版),该标准已于2005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它解决的问题是数据接口标准,已列入二期组织编制的总预算会计和行政会计的数据接口标准;另一层是行业标准,与此同时,金审工程统一编制了应对未执行国家标准的各类会计软件的数据采集接口.实际上,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颁布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交换体系,特别是目录体系的建设当中,数据采集的标准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这个标准的目标,是解决双方系统在数据交互或者共享的时候,实现一个公共的标准.

⑵审计数据的建设标准

审计拿到了对方的数据以后,怎样在审计系统内部形成统一的数据结构和格式?这要通过以下两个层面来实现:一个层面就是要建立审计数据的规划标准.根据国家发改委对金审工程二期的批复,目前在二期建设中,有13类审计数据规划,都要进行相应的数据规划标准.另一个层面就是在数据规划的标准上,进行数据库设计和建设标准.这两个标准一是解决获取数据的标准,第二是解决数据处理和存储以及共享和交换的标准.按照对信息资源的合理分类、代码规划、数据元素规划和数据表规划这样一个规范和流程,对审计管理数据库、审计业务数据库、农业审计数据库、企业审计数据库等13个数据库进行整体数据规划.目前国家审计部门已经完成了一部分的数据规划,正在组织进行各类的专业审计的数据规划.

⑶审计数据规划实例分析

以具体的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数据规划为例介绍一下审计数据规划大致的结构:所谓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也就是说国家审计部门每年要对国务院机构进行审计.


第一,建立审计业务分类.对部门的预算执行的审计业务做分类,大致上包括8类业务,这8类业务所需要的数据再进行资源的分类;在业务分类的基础上,进行业务所对应的审计数据的资源分类,分成了7类,对这7类进行数据元素的设计;根据制约分类,进行数据元素的设计,制定数据表的规划.这个数据表最终分成了基础表和分析表,实际上按照数据仓库的概念,就是建立数据集市,并且在此基础上对元数据进行多层主题数据的规划和审计.

第二,建立审计方法的标准.在规划标准的数据基础之上,编制统一规范审计方法,不仅可以实现数据的共享,还可以实现方法的共享,而方法就是审计者的智慧.实现人的智慧共享,应该说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最高境界.所以,对审计的技术方法也同样要进行规范.首先要对审计的业务进行统一规划;然后对每一项审计业务都要提出相应的审计目标、审计事项、审计的分析步骤,实际实现的流程等等.这些就是每一个审计方法本身的要素规范.对每个业务上展开的审计方法,都要有规范的审计要素来进行描述.

在上述两层工作实现一个初步标准的基础上,利用应用支撑的技术框架,就可以实现标准的审计方法对标准的底层数据进行数据的分析、数据的二维分析、多维分析,包括数据挖掘等等一系列的技术处理.其前提是,数据一定是要规范的,这样,方法编制实现共享,可以做到低成本高效益.

⒉审计信息的共享化

按照国家电子政务有关标准要求,国家审计署在建设审计信息资源的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以满足各类审计应用的信息资源共享,实现审计信息资源共享化目标.根据《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标准,结合审计信息资源化,研究分析建立审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这个目录体系是经过国家发改委批准的金审二期规划中的目录体系.总体的目录体系分为管理类和业务类两大类.这个完整的目录体系还有对外需求.在业务类当中有12个,管理类统称为一大类.

如果对信息资源按照来源和去向再进行划分的话,那么它又可以按照对外部的需求来划分.在一份报送的目录中,首先一个是审计向外部需要什么,审计向外部提供什么,内部可以产生什么.在以目录体系的基础来说,要建立审计信息资源的交换体系:根据《政府信息资源交换体系》标准,结合审计信息资源实际,建立审计信息资源的交换体系.这个交换体系,主要是满足审计系统内部,审计系统与国家电子政务之间进行信息交换,以此来实现交换信息的共享.

例如,如果电子政务的某一用户向审计系统发出需求、请求的时候,这个请求会在交换前置系统,交换管理系统进行提交,经过交换管理系统的审查和批准,启动交换调节系统.根据对方的信息请求再进行一定的编制方法到业务数据库、信息库提取满足对方请求的信息,经过目录编制把交换的目录和交换的信息注册到目录库和信息库.同时,请求审查批准提取编制注册所有动作注入交换信息目录.提交的目录和信息,给对方请求的用户方进行提供.那么,内部的用户通道也是一样的.

在审计信息资源标准化、共享化基础上,建设国家审计数据中心,形成国家审计数据中心总体框架,建立审计应用、信息共享、信息交换,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交换体系的3X3矩阵,以满足审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的需要.从行业来讲,信息资源的标准建设、目录体系建设和交换体系建设的整体架构在金审二期已经逐步落实,整体的技术实现方案到目前为止已进行得差不多了.建设审计数据中心的目标就是要实现信息资源的利用和共享.

下面以两个例子来说明审计信息资源的共享应用到底在什么地方?

第一个应用实例是审计信息资源共享业务协同.我国实现的是地方分灶吃饭、集中调控的财政体系.把50%的财政收入用于补助地方,由此使得地方财政资金高度交融.同样,政府预算执行审计也必须要实行和地方的业务协同以及资源共享和信息共享.这一点是和地方财政资金的转移关系.这个体制是一样的.由于它的数据交融,使得和地方在政府预算执行审计当中,信息必须要交融,地方必须要把最后的信息给.所以,就出现以审计信息资源共享为基础的审计业务的协同.

第二个应用实例就是以信息资源共享的联网审计的应用.当审计部门把联网审计定为目标时,通过及时采集信息、及时分析评价、及时督促被审计单位整改来促进我国财政资金和国有资产使用管理规范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如此第一个审计的对象,就是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部门和行业的经常性审计.电子审计要讲成本:一个独立的单位不需联网审计,只派一个审计人员查一个月就可以完成,即所谓的三年查一次,一次查三年,基本上就解决了;但是对大的行业就不行,比如说金融行业、社保行业,对这些大的行业就要考虑是不是采用联网经常性审计.通常这种审计模式称“预算跟踪+联网核查”.笔者有一个设想,能不能通过我国电子政务交换中心来实现联网审计?比如说审计部门提出一个规范标准,或者说国家建立一个交换的标准,审计部门需要的工商、财政、税务等等部门的数据通过交换中心提交上来,审计仅仅是作为用户来提取.但审计部门要确保需求和使用的数据描述得清楚:首先将数据采集过来,进行数据转换,将数据通过交换中心采集到审计部门的信息中心;然后进行审计的审查、审计的分析,再把审计的结果、评价信息和发现问题的信息转移到审计部门的管理决策系统上,最后以信息公告的方式向社会公众进行发布.

⒊审计信息的开放化

前面提过,审计监督的具体方式是组织审计项目的实施,审计信息资源开放化的重要标志是:在审计项目的确立、实施、结果信息的三个阶段,均实行信息开放化.那么,所谓审计项目确立依据信息的开放,审计机关一方面要按照国家经济监督重点和宏观经济的调控要求,另一方面,也要按照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来确定一个时期,或者说一个年度的审计项目的计划.也就是说,审计项目确立的重要依据是社会公众的关注信息.目前审计部门正在对这项工作进行探索,并且有些审计机关正在对此进行试点.审计部门建立年度计划的时候,首先要听取大家的意见:一方面要关注党和国家的宏观信息,宏观调控政策是重要的;另一方面也关注公众信息,更多的是关注民生方面的审计项目.

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审计部门实施审计项目信息公告.审计机关在审计项目实施前和实施中,要公告审计的对象、内容和时间;同时也要接受社会公众对审计组的监督信息.比如到某个单位进行项目审计,审计人员会在被审计单位提出公告,公示哪个审计机关来进行审计;对什么年度、什么内容进行审计;接受大家的反映,授予大家信访和监督.与此同时,审计机关、审计项目的八不准纪律要同时予以公告并进入监督.如果说审计人员违反发布,那么他被以后在审计系统内部对其处理的力度是比较大的.

审计项目结果的公告信息,将在充分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以后,向社会公众进行公告.这也是审计部门每年向人大提出的审计工作报告,同时向社会公众发布.从1995年《审计法》颁布以后,审计署每年向人大提出的《审计工作报告》已经开始向社会公众发布了.2004年,在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审计署利用审计门户网站和媒体,建立了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将每年对部门的政府预算执行审计和重大项目审计的结果信息,及时向社会公众公告.

审计信息资源的标准化、共享化、开放化,是建设现代审计方式的重要标志,是提高信息化条件下审计监督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促进政府行政公开的重要途径.

作者简介:

周德铭,男,国家审计署副主任兼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主任.

(本文责编:宋文好)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