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翻译理

更新时间:2024-02-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2326 浏览:55841

摘 要 女性主义是当今多元系统翻译理论中最耀眼的明珠之一,然而其在我国的发展仍不充分.本文拟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产生、内涵、国际及国内研究现状对其进行阐述,旨在探索我国翻译界对其研究的不足,以期引起更广泛的重视并加以弥补.

关 键 词 :女性主义翻译 产生 内涵 现状 不足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化的体系,各种理论构成了多元的格局.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翻译被人们从多个视角进行描述,其中最醒目的当属女性主义理论.女性主义理论对翻译的解释为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促进了自身与翻译的结合,并最终催生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引起了翻译界的广泛关注,它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野和思路,推动着翻译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在新的多元体系下迅速发展.然而,迄今为止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远没有达到完善的程度,就我国而言,翻译界直到2000年才开始接触到该理论,因此时至今日,我们很有必要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做进一步的深入探讨,从而使其尽快地融入到中国翻译理论研究与实践当中.基于此,本文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产生、内涵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进而探索我国对其研究的不足,希望能够引发更多的有关于该理论的探讨,从而促进我国翻译理论在多元体系中的发展.

一、产生:女性主义与翻译结合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女性主义与翻译的有机结合,而此二者的结合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理论基础.

一方面,在历史上翻译和女性一直处于比较低下的地位:前者被认为是鹦鹉学舌、“传话筒”,译文是有缺陷的,必须对原文亦步亦趋绝对忠实,后者被看做是由男性的一根肋骨造出来的“第二性”,因而是男性的一部分,必须严格遵守“三纲五常”,服从于男性,在18世纪的西方,女性没有话语权,她们没有参与写作活动的权利,更没有任意发表言论的自由,因此,翻译曾一度成为女外界、表达自我的唯一窗口,此外,人们还经常把翻译比作女性,认为翻译就像女性一样“漂亮的不忠诚,忠诚的不漂亮”,对翻译与女性的评判仅停留在两个层面,即其外表和对男性(原文)的忠实与服从.

另一方面,在 20世纪90年代“文化转向”思潮的影响之下,翻译向着文化这个更加宽广的文化领域进军,为翻译与女性主义的结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0世纪8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运动空前高涨,女性主义者开始意识到,要彻底改变女性的“第二性”、“他者”地位,争取女性的话语权,就要彻底结构男权话语从而颠覆男权社会.而翻译作为一种在语言之间进行转换的社会活动,便成为女性主义者的重要研究对象.因此,在“文化转向”的大潮中,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便应运而生了.

二、内涵:一种颠覆和一种平等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就是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审视翻译,通过解构翻译中的男性话语来颠覆男权社会对于女性的歧视,从而达到平等.在翻译实践中,她们采取种种语言策略以使女性发声,其中最著名的要数著名女性主义翻译家Flotow提出的“补偿”、“前言与脚注”和“劫持”等策略.

“补偿”就是在翻译中通过译者的干涉对语言之间的差异进行女性主义补充,其典型的例子就是书名 “L’Amér”.女性主义者认为“L’Amér”一词不仅表达女性与水之间的关系,还暗示了母亲作为女性的辛酸,因为在法语里边“L’Amér” 至少有3种含义:“Mér” (母亲),“mer”(海水)and“amer”(辛酸).因此女性主义翻译家将词素组合,产生新的含义:“The Sea Our Mothers”(大海母亲),“(S)mothers and(S)our Mothers”(受压抑的辛酸的母亲们),“These Our Mothers”(这些我们的母亲们),“These Sour Smothers”(这些辛酸的溺爱者们),即通过语义补充将女性经验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前言与脚注”即在译作的前言或脚注中阐明译者的翻译动机、目的及策略.Harwood 就曾在自己译作的前言里明确指出:“我的翻译等目的在于使语言为女性说话.因此我在译作上的签名就意味着:该译文采用了种种可能的女性主义翻译策略来使女性在语言中可见.”

“劫持”策略虽然至今仍存在很大的争议,却不失为女性主义翻译者的大胆尝试.它主张“女性主义译者操纵和挪用其内涵并不一定具有女性主义意图的文章”.Newmark曾经指出,译者应该以“道德”的名义“改正”原文,并称此为“真理”,而女性主义译者就是以女性主义“真理”的名义来“改正”原文,即通过对语言进行重新性化来使女性显身和发声.

三、国外研究:致力于指导翻译实践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产生以来,在西方引起广泛关注,广大女性主义学者研究的角度不尽相同,却有着一致的目的,即致力于用该理论指导翻译实践.

1.理论研究

西方众多学者从各自的角度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进行阐释:一方面努力通过消除翻译中的性别歧视,使女性发声来达到平等,另一方面试图打破长期以来男女之间关系的固有模式,以达到之间的平衡.

女性主义学者认为,男权社会中的语言是男性特权和价值观念的产物,它仅代表和体现男性经验,女性讲话时实际上是把自己转换成了男性.因此女性长期处于失语状态,处处受到约束,这引起了女性主义者的强烈不满并纷纷努力消除这种状况.于是在翻译方面她们的努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努力消除翻译中的男权话语使女性发声,二是对原文中的男性话语进行“女性操纵”.

为了使女性发声,女性主义译者们在翻译语言当中有意加入女性的体验,例如将一句戏剧台词“Ce soir,J’entre dans l’histoire san relever ma jupe”译成“This evening, I’m entering history without opening my legs”,并恰好与其下一句台词“I step into history opening my mouth not my legs”相贯通,便恰好体现出了女性摆脱男权压迫获得发言权时的兴奋与庄重.

2.实践应用

女性主义译者不仅在理论上为女性据理力争,还积极地把理论用于实践当中,譬如重新翻译《圣经》及湮没在男权社会中的女性作品等.

“《圣经》的历史是西方文化史的缩影”.自公元前3世纪72名犹太学者翻译《旧约》以来,《圣经》经历了多次重译,而各个版本尽管千差万别,语言中却都充斥着男权的偏见.随着女性主义的发展,女性主义学者对此越来越不满,并开始对《圣经》进行再一次重译,改正原有性别歧视的语言,例如用 “they”代替“man”,“God the Sovereign One”代替“God the father”,“child”代替“son”等.


除重译《圣经》之外,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就是,女性主义译者发掘并翻译传播了女性的作品.女性没有自己的语言,甚至她们对男性语言的运用也受到严格的限制.她们没有创作和出版的权利,接触外界的唯一窗口便是翻译宗教文本,即便是这样,她们也不能以自己的名字来出版译作.在仅属于男性特权的创作领域,女性作品更是无法见天日.“男权规范一直以来以男性作家作品界定着美学与文学价值,从而造成对女性作家作品的压制和埋没.”近年来随着学术界对女性话题的关注,女性主义译者们致力于研究女性译者,发现了大量被埋没的杰出的女性,并分析了其被隐没的原因.这项研究使世人看到,一度被看做“家里的天使”的女性同样可以创造出伟大的作品,她在男权社会的种种阻挠之下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了向读者及文学评论家展示女性的体验、思想来获取其与男性的平等地位,女性主义学者努力发掘女性的作品并将其译成不同的文字.此外,她们还对那些不符合女性主义意图的文章进行“女性操纵”,并以此来争取女性在社会上的认可度.

四 国内研究:重视有余实践不足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而它最早出现在中国翻译领域却是在2000年.它的出现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兴趣和广泛关注,并积极引介之,为我国翻译界带来了一股新风.然而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对该理论的实践应用却并不多见.

1.翻译介绍

继2000年廖七一首次介绍之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开始在中国译界迅速传播.据中国期刊网的数据显示,从2001年6 月到2007年,共有26篇相关文章.

2001年,刘亚儒在《语言的“重新性化”》一文相似度检测绍了意大利女性主义翻译家Harwood的著作《双语人》及其翻译观点,2002年,闫建华与刘建刚合作的《性别差异与翻译》从语言的角度探讨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2003至2004年,有两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一是葛校琴的《女性主义翻译之本质》,一篇是耿强的《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评述》.前者阐述了女性主义翻译的起源及其认识论、实践论和方法论,后者则是对女性主义翻译做了较为全面的概述,2005年,共有6篇相关文章发表,其中潘学权的《谈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及女性主义翻译的干预》分析了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2006年,共有8篇相关文章发,2007年前半年,文章数量几乎与2006年全年相当,增长速度飞快,然而这些研究的主要着眼点仍没有发生大的转移,绝大多数文章的主题仍局限于译介.

2.实际应用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译界受到越来越广泛关注的同时,对该理论的实践研究,即如何将其应用于中国的翻译实践及翻译批评之中,仍然相当匮乏.据中国期刊网数据显示,上文提到的26篇文章中,仅有5篇或多或少提到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应用问题,其中包括王晓元的《性别、女性主义与文学翻译》、孟翔珍的《女性主义在翻译文学中的创造性叛逆》、陈钰与陈琳合作的《话语的女性主义改写》、刘茵与李晶晶合作的《女性主义翻译思想在中文译本中的体现》及赵耿林的《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观照下的翻译实践》.

客观来讲,这些文章为我国翻译界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从译介转向应用,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然而还远远不够,加之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其论述往往流于表面,还不够深入.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还需要更多的学者前赴后继,共同努力.

结语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女性主义与翻译的有机结合,它产生于人类文化的多元化进程当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理论基础.该理论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颠覆翻译中的男权话语来消除长期以来的女性歧视,达到女性与男性的平等.自上个世纪90年代产生以来,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迅速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在西方,女性主义学者不仅孜孜不倦地对该理论进行阐释和深化,并积极将其运用于翻译实践,而我国开始接触该理论相对较晚且有关研究迄今仅局限于译界,实践性的研究仍然十分匮乏,仍需我国翻译理论界的学者深入研究,不断探索.

注:本文系宝鸡文理学院重点科研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为:ZK0883,宝鸡文理学院第四批院级重点建设课程――基础英语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Flotow,Luise Von.Translation and Gender: Translating in the ‘Era of Femini’.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 Simon,Sherry.Gender in Translation:Cultural Identity and the Politics of Translation.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1996.

[3] Newmark,Peter.About translation.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1991.

[4] Basst,Susan.Translation Studies.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5] 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简介:龚艳,女,1981―,陕西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翻译、跨文化交际,工作单位:陕西省宝鸡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