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改革与

更新时间:2024-01-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791 浏览:11759

摘 要 :目前,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正在陆续展开,但在改革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本文从创新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定位和必要性出发,分析了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中存在的现状及问题,阐述了高职课程改革的目标及改革的实施策略.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必要性;现状和问题;对策;课程体系;评价体系;校企联合


中图分类号:G719.21

一、创新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近年来高职课程改革有了一些进步,但仍存在管理力度不够和办学理念混乱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学模式仍然延续讲授为主的内容结构,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高职学生专业技术的实践和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使高职学生很难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竞争环境.因此,为使高职人才能够更好地怎么写作于社会,高职院校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在创新课程改革上下功夫,对高职专业应准确定位并及时调整课程设置的专业方向.在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和课程内容基础上,使其在专业知识、创新意识和技能掌握上得到最大的进步.因此,对我国创新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措施势在必行.

二、我国高职院校创新课程改革的现状及问题

(一)目前我国高职课程开发和改革的理念还比较模糊,各高职院校之间缺少对课程设置和建设的协调.高职课程改革应与工作目标相对接,而不是与学科相对接,高职课程的改革作为高职教育目标实现的核心部分,还没有在教育模式的构建过程中引起普遍的重视.

(二)创新成为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理念.由于许多高职院校的专业教育职业课程的设置依旧是在借鉴其他普通高校的基础上运作的,高职院校对专业知识的针对性,使得很多高职学生不能很好地对本职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学习.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不够合理,没有高素质的师资力量作为保障.

(三)高职课程模式的改革没有先进的创新理论作为指导.很多高职教师对课程改革模式缺少基本的理解,更没有形成明确的课程系统观念,使部分教师对课程改革缺乏积极性和动力.课程改革和教学管理上存在矛盾,以及没有相对应的奖励激励政策等.此外,我国很多高职院校的评估体系不够完善,不能对课程模式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和决策.

三、高职课程改革的目标

1.改革课程观念和课程目标.课程观的更新不仅需要教师的观念意识本身发生改变,还必须逐步消减旧观念所关联的外部条件,加强新观念形成所需的基础条件.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以示范引发学生体验排除解决问题中的障碍的过程、以问题启发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的课程观.这些新的课程观是现代职业教育所需要的.高职院校应将职业能力培养作为所有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主线,将职业能力培养作为一切课程的主要目标.

2.改革课程结构和类型及课程内容编排方式.第一,通过课程再造,使任务课程、项目课程成为高职课程体系的主力.第二,提高高质量水平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比例,促进全面提高课程质量.第三,适当提高选修课程的比重,扩大学生对课程的选择余地和自由度.第四,将核心课程精心打造为真正过硬的高水平课程.当前高职课程偏重表述条理性、理论概括性,形成了“围绕理论展开”的课程内容选择与编排模式,其教学情境抽象、符号化.“围绕实践展开”意味着重视创设让学生易于身心卷入的生动的教学情境,易于得到关于其操作行为的及时准确的反馈评价,易于从操作所得成果中感受到学习的意义.

3.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和课程管理.情境教学法是由目标、角色、背景和规则构成的事件氛围及场景.良好教学情境,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促进学生体验角色的认知、情感、意志过程,从而建构他自身对新知识、技能、态度的认知结构.课程管理包括课程设置、开发、计划、实施、监控、评价、诊断等活动以及课程资源管理.目前高职院校在课程管理上仅仅关注了课程计划、实施、监控、评价等少数环节,还有许多控制盲区.

三、高职课程改革的实施策略

1、加大改革力度,制定合理有效的激励政策.从当前的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现状来看,只有教师活跃地参与课程改革创新,才能使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真正融入到实践教学中去.因此,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教师课程改革出现的障碍如工作量大、成效奖励少等问题进行解决,指导和鼓励高职教师及时有效地将创新课程模式作为教学理念的根本,研究与开发课程模式的转换和实现,以最大程度地调动高职教师参与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

2、.确立以实践过程和创新理念.高职院校应该确立以实践过程和创新理念为导向的课程模式,有步骤地改革.高职院校课程模式改革是在一定的知识理论和职业理念的基础上,以特定的表达形式对课程进行改善和规范,从而使其适应我国教育改革的大方向.当前高职院校在课程模式上的改革应摒弃之前学科结构的原则特征,转变传统的课程模式,使之进行“颠覆性”的改革.

3、校企合作,借力促改.加强培训,模板示范.在校企合作紧密的高职院校中,课程改革可以获得内外两方面的拉力和压力.作为用人单位的企业,最了解所需人才的培养规格、岗位工作能力素质要求,最有资格评价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借助校企合作的合力来推动课程改革,课程改革就有了明确的对接对象或参照,教师才能明确课程建设的差距、课程改革的方向.

高职院校可通过对部分先进教师的培训,使其明确课程改革的整体设想、任务要求,保持工作步调一致.培训后,可选择一批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各类型课程,组织部分教师先行探索,并经专家验证检验,形成一批课程改革的模板.之后就可分类指导,全面启动大规模课程改革行动.

4、教师攻关,再造课程.严密组织,务求实效.以教研室或教师自愿组合的课改项目小组为单位,制定课程改革计划并向系和学院有关管理部门申报,有关管理部门在此基础上制定全院课程改革计划并发布限期完成的课改任务书.在课程改革时应分阶段、有计划、有准备地组织协调课程改革工作,对出现的偏差、问题及时处理,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预防.应最大限度地化解改革阻力,消解思想疑惑和各种怨言.激励教职工的首创精神和保护群众积极性,使师生成为课程改革的真正主人翁和受益者.

5、逐门验收,奖惩兑现.建立和健全专业课程评估体系.由学院有关管理部门组织各方面专家对课程进行评审验收.可设立精品课程、达标课程、未达标课程三种标准进行评审,对评为精品课程、达标课程的教师和课改人员分别给予奖励性待遇.对逾期未达标的课程,给予相关人员以一定的惩戒措施.高职院校应建立和健全专业课程评估体系,成立科学有效的课程评估组织,可以分时期或者阶段性的使学校进行自我评估,在评价中要突出高职院校的教育本质和自身特点,必须结合其他相关类院校建设和改革中的优势,努力培养自身课程的创新性和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