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的社会担当

更新时间:2024-02-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301 浏览:128866

《心术》的小说从体裁上更像是一本“医生手记”,主线不明晰,情节零散,间杂着作者和网友的互动及感慨.虽然现在它也不是一部以情节取胜的电视剧,但比起最初的剧本,已经戏剧化多了.

原本的导演也不是杨阳,在经历了一系列开拍后的不顺后,《心术》停机了大半年,杨阳在很仓促的情形下接手.她先是犹豫,犹豫的原因不仅是时间,更多是剧本不符合电视剧的传统创作规律,但她很喜欢编剧六六提出的“信、望、爱”的概念.

这个概念也不是六六发明的,《圣经》里保罗说:“如今常存的,有信、望、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被她拿来作为《心术》的主题词,击中了原本并不喜欢医生的杨阳.

说起来杨阳和医生很有渊源,她已故的公公、婆婆生前都是大夫.“我没有因为他们是医生我就更尊敬他们,而只是出于亲情才尊敬.有段时间我还特别不理解他们,我丈夫的妹妹小时候得过肝炎,全身都黄了家里人都没发现,还是老师发现跟家里说,所以当她跟我说这件事时,我都惊呆了,我说:‘居然你妈妈是医生?’他们怎么写作的不是家里人,是外人.我们在家吃饭时,经常就会来人,他们就转到另一个房间去看病,来的都是一些外地的贫下中农,在医院挂不上号,或者没有钱.我也知道我婆婆经常会把家里的东西给他们.”


即使这样,如果看病不走后门的话,杨阳说她也会生一肚子气.直到如今她身上还有一针没有拆线,一次小手术后她发现有两针没有拆就去找大夫,拆完回家发现还有一针,她也盼望医生能珍惜患者对他们的信任.

“其实每次和医生打交道都不是剑拔弩张的,你只是觉得他对你关心不够,你会想我已经病成这样,你怎么对我还这样,为什么你不能多点关心,对我态度好点?人们希望的是精神上的关注,而医生每天都要面对几十个人,他没能力给这么多人精神上的安慰,他能把你的病给治了就不错了,药开对了,检查好了,单子开了给你指明一个治疗的方案,他觉得就够了.”

因为《心术》,杨阳和剧组同事在上海和北京的医院体验生活,作为导演,她从不理解到迸发出对他们的怜惜.她看到的专家上午要看40个病人,早8点到12点,每个病人10分钟,连厕所也去不了,到了食堂吃的都是凉饭.“他真的露不出一种关爱的眼神,大多数时候看到的都是冰冷,而我也习惯了这种冰冷,所以有人说我对医生太怜爱了,真正当你面对他们时,你的那条鞭子挥不下去.”

因为这样的怜惜,《心术》第一集播出时杨阳的博客受到了围攻,医生要面对行为的暴力,杨阳感受到的是语言的暴力.这恰恰印证了她接这个戏时她朋友的规劝:“你会两头不讨好.”医生认为她对“医闹”的行径和医生遭受的不公正待遇揭露不够,但她确实又看到了某些医闹是职业的,而另一些是治不起病的可怜人.“当你不想这些的时候,你也可以无情地对他们进行鞭挞,镜头语言也是有暴力的,可以施加的,但是当你去思考他们、感受他们时,你就会感觉手心手背都是肉,患者也是心头肉,作为一个创作者就特别纠结.”

杨阳说,从那天起,她再没敢看博客的留言.体验生活时接触过的医生给她发道谢短信她也不敢在播出期提起,她说“怕患者说我是卖国贼,感觉像汉奸一样”.她在网上看了一些对砍医生事件的调查,发现砍人者获得了相当高的支持率.但是直到最后一集播出,剧中的患者赖月金死时,他爸爸的台词是“大夫和先生的钱是不能欠的”.网上评论逆转了,容易激怒又容易感动的人们留言感谢他们拍这个题材,一下子负能量变成了正能量.

感动并不能解决复杂而残酷的医患矛盾,一部电视剧更不能解决.杨阳把《心术》定义为以医患关系为主线的人际关系剧,只是恰好发生在医院这个场景里而已.因为“医患”这个敏感题材,让很多人对《心术》抱有过高的期待,以为靠它能说清和解决所有问题.而《心术》带给杨阳最大的收获,就是让她不断地思考这个问题,终于想明白并说服了自己.

“每年有上万部的电视剧,没有几部是真的站出来为民众说话的,不管怎样,我是非常珍惜这次站出来说话的机会.电视剧有着社会责任的承担,绝对不能把它只是当商品,它应该有社会担当,否则就会辜负人们对这种艺术形态的期望.如果你单说一幅画或是一段音乐,可能带给人的就是美的享受,但是作为电视剧,有这么多受众,它是超过所有艺术门类、受众量最大的表现形式,如果你没有社会承担的话那就是没有良心的人,后来我理解它和医生的担当有点相似.”

美国的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上说:有时治愈,时时帮助,总是安慰.真正实施起来是极为困难的,就像很多人习惯拿《心术》与国外的医疗剧相比,譬如《豪斯医生》和《白色巨塔》,之前杨阳也参考过这些剧集,试图从中找到借鉴,然而她发现是不可能的.

《白色巨塔》本质是穿着白袍的一群人的职场剧,而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国外的医患关系不涉及金钱纠纷,它们只要表现人性关怀就足够深刻了.

杨阳拍过一个电视剧《诺尔曼·白求恩》,上世纪30年代,白求恩大夫就呼吁北美的全民免费医疗,那时的西方患者面临的问题和我们今天是一样的——看不起病.他发现真正有病的人没钱看病,而有钱的人却占用大量资源,他们有专门的私人医生.

我们也是同样,有些人小病可以长期疗养在VIP病房,随时叫专家会诊,同时社区医院没有挂牌医生,头疼脑热也要去三甲医院排长队挂号.《心术》里有个情节,年轻的医生都没机会动手术,都去找主任医生,人们都不相信他们,主任的号都挂不上,即便老专家手抖得厉害,也没有人肯“以身试医”.

“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呼吁,更多文学作品的参与,包括我们用血换来的,这些都是代价,我相信我们以后的体制会变好.”

可是又不能指望电视剧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就像我的一个同事说的,每当她看《心术》时非常理解医生,而一旦去看病,又完全不能理解了.杨阳也说:一次不愉快的就医经历可以代替之前所有的感受.毕竟社会的大多数成员是由患者而不是医生组成,不是每个人都有六六和杨阳这样的机会,可以真正走入医生的生活,体会到他们的甘苦.通过接触,杨阳也听到了医生对医改的迫切呼声,他们比患者更盼望现状的改变.

患者对医生失去信任,医生对患者没有爱,目前的医疗制度让自费患者陷入绝望.评论家李准说:“医改的最高使命是什么,是赚钱还是救命?它的最高使命是救命,国家就不能让它全部自负盈亏,不但要加大投入,而且要保证我们这些勤劳的医务人员,负责任的医务人员有中上等的收入,有中上等的生活,有利于发展自己,提高自己,让他们精神更集中,更长时间来拯救人的生命.”《心术》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但它也算是推动了一小步.

(实习记者朱婵媛对本文亦有贡献)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