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善思想其社会意义

更新时间:2024-03-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5574 浏览:69707

摘 要 :在中国人性本善思想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它已经深深扎根于每一位中华儿女心中,成为人们思考与行为的出发点.人性本善思想不仅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且有助于培养个人的利他主义行为.当今社会我们应当不断内省自己,不断地发现自己的善性,让这种善性指引我们前行.

关 键 词 :人性 善 社会意义

1 人性本善思想的渊源

从古至今,人性问题一直是广大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经过激烈的争讨与辩论,并没有对人性问题达成共识,依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么,到底什么是人性呢?

《辞海》中,对于人性有这样的表述.所谓“人性”是指人物的自然质性.据史料记载,中国最早提出人性问题论断的是春秋时期的孔子,他著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他的意思是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或者是相似的,没有太大的差异,这是一种先天的特质;后天的习得使得人与人之间就变得有差异了,强调了后天教育环境的影响作用.孔子在这里只是对人性做了一个简单的提出与分析,并没有对人性进行道德的与价值的判断.


因此,在孔子思想里,对于人性根本就没有“善或恶”的意识,这也为后来的思想家继承和发展孔子的人性思想奠定了基础.

战国时期的孟子也提出了自身的、独具一格的思想学说,即人性本善学说,强调人性善先天的自然属性.孟子作为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阐述“人性问题”的哲学家.他在否定告子“性无善恶”的基础上,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创立并完善了自己的性善论思想体系.他认为人性本来就是善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不是外来的作用),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

孟子的人性本善学说是对孔子“仁”思想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

2 人性本善思想的社会意义

人性本善的思想在中华大地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它已经深深的扎根于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中,成为人们思考和行为的起点.与其它新生事物一样,人性本善的思想也是一把双刃剑,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

首先,人性本善思想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入21世纪,我们党和政府就提出了要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主张.所谓“和谐社会”就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睦相处、互帮互助、关系融洽的一种美好状态.然而要完成这一目标,作为世界主人的人类必须具备一种本性特质,即“善”的特质.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人的潜能,肯定人的可塑性,从而对人的进步充满乐观情绪.由思想扩展到行为,人类就会去爱护大自然、关注社会,去善待周边的每一个人,从而形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氛围,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换个角度讲,如果社会中到处弥漫着人性恶的思想,到处充满了利害关系,到处是怀疑的目光,这无疑会加重社会的负担,破坏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毫无疑问,将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我们应当重视自己主观方面的内省,要善于发现自己“善端”的存在,如果人人都做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将指日可待.

其次,人性本善的思想有助于培养个人的利他主义行为.所谓“利他主义行为”,简单的讲就是指在一定情景中,放弃自身的利益和追求,怎么写作于他人,帮助他人摆脱困境的一种道德高尚的行为表现.利他主义行为的范围是很广的,譬如:母亲救儿子是一种利他主义行为,帮助亲朋好友摆脱困境也是一种利他主义行为,援助素不相识的陌生人更是一种利他主义行为.因此,利他主义行为的怎么写作对象是相当广泛的,只是利他的程度不同而已.试问,这种利他主义行为背后的原始动力究竟是什么呢?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根据孟子的人性善学说,那就是人人都具有的“善端”,是这种“善端”的外化导致了一种大爱的涌现,一种利他主义行为的产生.可是现实中有些人并没有表现出这种行为,那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善端”的存在.因此,当产生利他主义行为时,这种人性本善的特质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了这种“善端”,那么社会将缺乏这种大爱,缺乏利他主义行为的发生.整个社会将陷入一片漆黑的长夜,迷茫在利己主义、尔虞我诈、人际关系冷漠的社会之中.2008年的,就能很好地说明人对自己善心的发现,尽而转化为一种对大爱的渴求,一种对灾区人民群众生命与财产的关注,最终转化为一系列无私奉献的行为.譬如:人们捐款捐物、积极献血、做支援者支援灾区重建、领养灾区的孤儿,奉献自己的爱心等等.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是一种大灾面前必有大爱的精神,这是一种利他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源自于人性中的“善”,即那颗“不忍人之心”.因此,当代社会我们应当不断内省自己,不断地发现自己的善性,让这种善性指引我们前行,指引我们无私奉献,指引我们为社会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