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战思想的社会心理溯源

更新时间:2024-04-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8327 浏览:33531

摘 要 : 社会心理是心理战研究的理论重点之一.在不同的革命时期,合理、适时地运用了民族心理、阶级心理、宗教心理等社会心理,使其在前线对敌斗争和敌后民众整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 键 词 :;心理战思想;社会心理;溯源

中图分类号:A8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8)-06-0039-02

党的三代了领导人的军事论著以及蕴涵其中的军事思想,都或多或少涉及到心理战的内容,尤以最为突出.无论是国民革命战争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还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无论是前线对敌斗争还是敌后民众整合,都闪耀着心理战的思想火花,从中不难追溯到社会心理理论的历史背景.

一、社会心理是心理战研究的重点内容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各种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既是人这个自然有机体内部神经生理变化过程的反映,也是人的社会本质的体现.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在社会集体中与他人协同地从事活动,人在社会集体中形成的阶级的、民族的、团体的各种社会感情、思想、嗜好和习惯,就是社会心理.因此,社会心理主要是指社会与民众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活动.

从历次战争来看,战争的主体是军队和军人,但离不开社会与民众的参与.在战争中,战争的胜败不仅取决于军队,也取决于社会心态和民众的心理品质.心理战正是运用了社会心态和民众心理品质的特点及规律,通过大众媒介与社会、民众交流、沟通,从而影响民众和诱导民众,进而影响战争的进程与结果.

从现代战争的心理战实践来看,对一个国家来说,不论是进攻的一方还是防御的一方,社会与民众的心理是必须优先考虑和重视的问题.在战争中,任何一方都是在不断对己方民众进行宣传教育,千方百计地动员和组织己方民众,以便获得最大支持,同时对敌方民众进行攻心宣传,造成其社会心理动荡,使敌方民众丧失夺取战争胜利的信心.

同时,社会心理的每一重大发展变化都会对军人及军人集体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军人和军人集体自身也会在社会心理的诱导中发生变化.可见,心理战的研究离不开社会心理这个大氛围,研究和运用社会心理,能成功地开展对敌心理斗争,还能有效地整合民众,从而扭转战争进程,把握战争态势.

论著中的心理战思想清晰可见,在不同的革命时期,他合理、适时地运用了民族心理、阶级心理、宗教心理等社会心理,对前线对敌斗争和敌后民众整合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心理战思想对民族心理的运用

民族通常被视为由经济生活、地域、语言和心理特点统一起来的人们的稳定共同体.在敌对双方斗争中,民族心理通常被作为心理战的重要方面加以利用.民族情感是一个民族集体心理状态的体现,与军队士气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大量事实表明,任何一个民族在大兵压境、外敌入侵、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受到严重威胁,特别是出现“亡国灭种”的危险时,民族内部就会团结的异常紧密,民族精神就会得到空前弘扬,代表民族利益,为本民族生存和发展而作战的军队,就会形成比较高昂的士气.抗日战争时期,也是军事思想走向成熟的时期,在战争中对民族心理的运用体现得非常明显.

“国际援助对于现代一切国家一切民族得革命斗争都是必要的.古人说:'春秋无义战',于今帝国主义则更加无义战.全世界一切由人民起来反对压迫者的战争,都是义战.”[1] (p161)“中国的战争是进步的,从这种进步性,就产生了中国战争的正义性.因为这个战争是正义的,就能唤起全国的团结,激起敌国人民的同情,争取世界多数国家的援助等中国的短处是战争力量之弱,而其长处则是战争本质的进步性和正义性,在其是一个大国家,在其国际形势之多助.这些都是中国的特点.”[1](p449)“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的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1](p469)在的军事论著中,不仅有具体的心理战战法的阐述,还有具体的战术及战略思想.在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发起的不义战争,非常注重激发民族情感,以使不义战争之敌落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国人民最终取得八年抗战胜利的事实表明,在全民族同仇敌忾的社会心理氛围下,没有战不胜的敌人,没有赢不了的战争.

三、心理战思想对阶级心理的运用

阶级心理是反映各个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的人们的社会情感、基本观点、思想方法、政治态度等等.阶级心理与民族心理不同,它是在阶级基础上产生的,以共同利益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意识和情感.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到30年代中期,在对中国社会各阶级进行准确分析的基础上,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土地革命战争,制定了土地革命路线,把占人口绝大多数、革命呼声强烈的底层民众团结起来,划入无产阶级革命阵营,将土地革命政策贯穿于主义革命始终,并根据各阶级革命具体任务的不同进行相应的调整.这种阶级划分极大地震撼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社会心理,激发了与无产阶级革命目标一致的社会阶层的阶级情感,推动了革命进程的发展.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依据阶级划分建立了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极大地整合了民众,凝聚了战争的有效力量,同与无产阶级和广大民众革命目标相左的反动派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艰苦斗争,取得了伟大胜利.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等我们的革命要有不领错路和一定成功的把握,不可不注意团结我们的真正的朋友,以攻击我们的真正的敌人.”[2](p3)事实表明,只有使官兵明确为谁打仗,他们才能在战争中义无反顾,一往无前.现代心理战对阶级心理的运用,就是通过宣传教育,把军队的作战目标与个人的政治理想紧密结合起来,以形成官兵强大的作战动力.

四、心理战思想对宗教心理的运用

宗教心理是社会心理的一种表现形态,宗教信仰是特定的社会群体和社会成员的共同信仰,也是影响作战士气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在革命战争时期,我军内部以及部分少数米组群众都有自己独特的宗教信仰.对于这个问题,十分关注.在《同藏族同志的谈话》中,提及“人们的宗教感情是不能伤害的,稍微伤害一点也不好.除非他自己不信教,别人强迫他不信教是很危险的.这件事不可随便对待.”[3](p4)主张宗教信仰自由,但更注重科学精神,反对愚昧无知和迷信落后.他在《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中说到,“解放区已有人民的新文化,但是还有广大的封建遗迹.在一百五十万人口的陕甘宁边区内,还有一百多万文盲,两千个巫神,迷信思想还在影响广大的群众.这些都是群众脑子里的敌人.我们反对群众脑子里的敌人,常常比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还要苦难些.”[4](p1011)他还提到,宗教问题的最终解决,要依赖于科学知识的积累和人类认识的进步.在1944年《关于陕甘宁边区的文化教育问题》中,他说:“要老百姓不敬神,就要有科学的发展和普及.科学不发展、不普及,敬神在他们是完全需要的.如果多有几个阿洛夫这样的人物,当然就没有人再敬送子观音了.有了科学知识,迷信自然就可以打破,没有这一着,他还是要迷信的.”[5](p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