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社会诚信与信息失真问题

更新时间:2024-03-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379 浏览:18226

信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丰富和方便着人们的生活,然而信息的失真和混乱也会给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带来巨大的损害,尤其是它对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对社会诚信和道德体系的瓦解作用非常大,如不高度重视认真解决,一旦造成不良后果,修复危害可能要花费数十倍的时间和精力.

一、信息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的极端重要性

(一)人与信息的关系

信息交流及其演变是人类及其社会进步发展的阶梯—信息的生产和交流刺激人的大脑皮层的发育;促进人类与外界及相互之间的交流,推进人们之间的相互学习,进而帮助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类社会的形成.

社会的发展又反过来产生了更多更高的信息需求,促使信息的生产、信息交流以及信息传输方式的革命,为生产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进而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扩张.这种相互促进的作用使人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信息革命中加速发展.

(二)我国的信息论及信息对人类活动的重要性

对信息重要性的全面认识和理论总结,莫过于《孙子兵法》,《孙子》十三篇的内容都围绕一个中心,即“知”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孙子的知行观既包括宏观上的总体认识,也包括中观上的层次认识,还包括微观上的战术认识;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抽象认识方法,又包括特殊条件下的具体认识;既包括对赢得战争的基础条件的认识,也包括对战争过程中局部条件的认识.而这些都处于动态过程中,不仅要认识一般规律而且要认识动态过程中各种条件的变化及促成其变化的因素.他的“知”集中体现于知彼知己、知常知变、尽知先知.三者相互包容、相互补充,以知彼知己为核心,知常知变、尽知先知贯穿与知彼知己中,知彼知己直接导致“行”,它的全面系统与否、精确及时与否关系到战争的成败.从信息的搜集、整理、处理、分析、判断到使用各个层面都涉及到了,而且在“用间篇”中还详细分析了如何利用间谍获取情报(用间),可以说《孙子》是我国最早的信息学教科书.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多集中于战书上,如《六韬》、《孙子》、《管子》等,国外多用其指导现代管理,非常有效,可见中国信息学的成熟与完善是相当早的.


信息的方便性、快捷性给人们带来的生产便利和生活乐趣,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快速增长、社会生活的丰富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然而信息又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和极强的渗透力,它几乎渗人了人们生产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可以说现代生产与生活已进人“信息依赖”时期,信息的失真与混乱也极大地制约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在现代社会如果无知、不知、无所知、无以知、无能知、知之后、知之偏、知之检测,都可能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灾难性的结果,可能将人们拖人深重的灾难(如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现代战争等).

二、信息失真及其表现

(一)信道的畅通与阻塞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信道越来越畅通、越来越快捷、越来越方便.从人体—形体、表情、眼色、语言,到原始通讯工具—马拉松跑步、飞马、鸣摘、火箭、举火为号、狼烟、旗语、灯光,再到现代通讯工具—、电报、广播、电视、电子计算机、通讯卫星、功能强大的手机与因特网等信息革命以最能看得见、体会到的成效帮助人们步人信息时代.

然而信道也是“信息角力”直接攻击的目标,不可避免的发生阻塞.一是基于自然的原因—如自然灾害、对电的依赖(电子通讯时代)等;二是不自觉的人为因素—如故障、维护与检修;三是有意识的人为因素—包括破坏();打击(战争,商战);封闭(自身的保密);干扰‘制造虚检测信息)等.这些都必然造成信道阻塞与信息失真,进而危害到整个经济发展、社会运行和人民生活.

(二)社会诚信体系与“诚信对外规律”

社会诚信体系涉及到社会意识形态和道德规范体系;体制、政策、法律规则体系;经济运行体系;社会生活体系等.是一个各要素相互影响的矛盾统一体,是一个信息互动、知行互动的有机整体.信息互通的程度、知行统一的程度可以用作衡量一个社会诚信度的标准.

然而在“信息角力”条件下有一个“诚信对外规律”—即要求别人对自己诚信,而自己又不愿诚信或只能有条件的诚信;要求团体内相互诚信而否定团体间的诚信;要求下级对上级的诚信而忽略上级对下级的诚信.在“知行”上则产生“知行分离”,教导别人要做的自己却不去认真做,阻止别人做的自己却去做.这就必然产生社会心理、社会道德准则的倾斜与社会行为的控制与反控制的“角斗”,产生了所谓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博弈过程.其实质是人们在信息的公开透明与封闭黑箱中、在竭力获取他人信息情报与竭力保护自己信息中、在构建诚信社会规范和破坏诚信规则中矛盾运动,在两难中寻求均衡.当失衡危及到社会的正常运行时就要进行社会规制并将其理性化、意识化形成最高的社会法律和道德体系.这就是社会的规范与校正,包括道德体系、教育体系、制度体系、法规体系的构建,文化、信仰、宗教与乡规民约.然而这只是约束,这是通过祛码增加“诚信”方面的重量(因为失信是一个自然过程)以求得相对均衡,而不能消除“失信”.

信息失真是失信的一种反映,主要表现在:社会信息—一部分人控制和利用信息权而阻塞另一部分人的知情权;生活信息——写卖双方在不同市场结构下的信息互通与封闭;经济信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一个非常广泛的信息领域,在经济信息中多是财务会计及其相关信息.

三、关于信息失真的原因探析

近几年财会信息失真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从美国的“安达信”到中国的“银广厦”,从大型国有公司到大量的民营中小企业,从“审计风暴”揭露出来的国家政府部门财务违规到各地统计数字的水份和虚检测.财会信息失真现象,降低了社会的诚信度,干扰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损害了社会公德,对整个社会经济运行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而这些也仅仅是整个社会失信的“某一个行业”.造成这种状况有众多因素,主要是:

1.《公司法》的注册资本金规定较高,对大众是一个高门槛,因而许多“相似度检测办照”机构应运而生.它们都与银行、工商、验资、税务等机构有着“利益”关联,可以“帮助”企业在资金缺位的情况下通过验资和工商注册,

大大支持了企业的生长和经济的发展,但也留下了巨大的后遗症.不论企业好坏都有一定时期要靠做检测账来完成运行,从源头上产生了信息失真.

2.相似度检测机构本身的行为是市场行为而不是政府或社会公证机关的行为.帮助顾客发布虚检测信息,影响社会评价,为其创造获益条件就成为必然的行为选择和“正常”的行为准则.而且做检测的成本远远低于收益,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做检测的普遍性和广泛性.

3.企业税负过重,加上各部门经常性的乱摊派、乱罚款.如果“严格守信”可能很多企业在现有利润率水平下就没有盈余,生存都会受到威胁.

4.由于“政绩”考核指标单一,一些政府官员为了政绩辉怂恿企业做检测来制造业绩.

5.雇佣关系的制约.财会人员是雇员,饭碗由雇主掌握,在道德、法规与生存、利益的两难选择中只能首选生存.

6.制度上的缺陷、不完备与灵活性.如委托写作技巧关系与雇主控制的矛盾、股份制与一股独大和内部人控制的矛盾等,都不可避免地造成信息的失真.

7.银行商业化后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大户”身上,寻求实力雄厚、经营业绩良好、还款能力强的“优质客户”.而大多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很难获得贷款,这就促使企业为获取贷款虚构项目和财务信息.

尽管财会信息失真是整个社会失信的一个侧面,我们不难看到其危害性已远远超越了“一个侧面”,已危及到整个社会层面.要使这一现象得到有效控制就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尤其要制定相应的政府工作程序和行为规范,提高公务人员的道德水平和诚信意识,为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道德环境和诚信环境,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