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

更新时间:2024-02-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0035 浏览:92138

一、新农村建设要有新认识

新农村建设不是呼口号、搞运动,也不是搞形式、模式化.新农村建设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城乡关系、工农关系的第三次重大调整,是“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它要求我们必须从更大的视野,更高的层面来审视和构思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性问题.

1.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两个趋向”理论

由于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经济,形成了工农产品剪刀差.这种剪刀差的存在,是国家为了加快工业化进程,不得不由农业承担起为工业提供原始积累的历史重任所致.农业部门每年创造的价值,一部分用于农业扩大再生产的积累基金和农民生活的消费基金;一部分作为社会扣除由国家集中使用.也可以这样说,我们以往改革的成本大多是由广大农民来承担的.这样到了上世纪90年代以后,农民的负担也就逐渐加重,农民感受强烈和敏感,“三农”问题也就自然成了改革开放后的一个热点和难点.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是具有深刻经济社会发展背景和长远的战略意义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上要坚持贯彻总书记的“两个趋向”理论.即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2.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一贯方针

“多予”简单地给钱给物是不够的,着眼点是持续增加农民的收入.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从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出发,建立最严格的耕地、资源、环境保护制度,让有限的耕地、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使农民获得最大的受益.另外还要注意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建立农业生产保险制度、大宗农产品的直补制度以及市场信息体系建设,使农民的收益有一个较大提高.“少取”仅仅是减税免费是不够的,必须从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农民、农业、农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农民减负的长效机制人手,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严防农民负担反弹.“放活”就是要切实落实党在农村的政策,深化改革,充分调动农民自主创业和增收的积极性.对于顺昌县而言,“放活”就要做实林改,做活林业这篇文章.立足于让农民得到山地生产资料,在不拍卖青山,不允许林地向少数人集中,不允许非农主体与农民争夺山地的前提下,把山地和林子的产权分到户、到人.真正还山、还林、还利于民,实现“均山到户、预期到组”的目标.这样农村的生产力就能得到解放,经济就能持续发展.

二、新农村建设要有真实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干出来的,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农村广大基层干部要带领群众从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要扎实推进五大工程建设.

1.农民增收工程

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是“三农”工作的关键.顺昌县是海峡西岸农业特色显著的绿色腹地.要促进农民增收,就要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一是推进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要充分利用“中国竹子之乡”的品牌优势,大力推进低产竹林改造,实施科学养竹育竹,培育速生丰产高效毛竹林,做大毛竹产业,提高经济效益;充分利用中国杉木产区核心区的技术优势,打响“中国杉木之乡”品牌.大力发展非林地造林,培育乡土珍贵阔叶树种源基地,做大林业产业.要加快推进果业结构调整.突出柑桔特色品种,发展以芦柑为主,优质甜橙、早熟温州蜜柑为辅的柑桔标准化生产基地,做大果业产业.要立足发展竹荪、姬松茸、珍稀菇等特色优势品种,扩大种植规模,提高经济效益.要优化区域布局,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实现烟叶五万担目标,抓好“万担乡(镇)、千担村和十亩户种植”建设,做强做优烟叶产业.二是促进劳动力就业转移.当前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是农民增收的关键.要广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途径,消除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的体制政策障碍.要健全怎么写作体系,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择业能力.要加快发展农业企业,培育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确保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形成.

2.农村环境建设工程

农村环境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保证.重点要把农村的“三通一治”做好.“三通”:一是农村道路硬化村村通工程.要充分利用各级各部门出台的农村公路硬化政策,推进农村公路改造,实施路面硬化工程.同时要切实加强技术指导,保证工程质量;二是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要让各行政村和20户以上的自然村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切实改善群众生活条件;三是安全饮用水村村通工程.要因地制宜,发动群众,加强农村供水设施建设,切实解决生产生活用水难问题,让每个行政村和人口相对集中的自然村都能喝上干净的饮用水.“一治”就是城乡卫生整治工程.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的环境氛围.我们要结合新农村建设,整治城乡面源污染.重点突出村(镇)“一河一街、一池一场、一厕一舍”的整治.即乡(镇)、村严禁向河里倾倒垃圾,彻底改变“垃圾河”的状况;镇(村)主街道保持干净整洁;每个行政村必须建立一个垃圾池和公厕;乡镇所在地的村及规模较大的村,还要设立简易的垃圾处理场;要集中整治农村猪栏、牛栏、羊舍违章搭建,该拆除搬迁的应尽快拆除搬迁;要大幅度增加农村沼气池建设投资规模,有条件的地方要加快普及农村户用沼气,以沼气建设带动农村“改厨、改厕、改圈”工作,切实改善农村生活环境.

3.农村公共怎么写作体系建设工程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切实落实三项制度.一是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巩固和逐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二是深化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优化农村学校布局,合理推进农村撤点并校和中小学危旧房改造,改善农村办学、就学条件.三是建立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要完善农村公共卫生怎么写作体系,加快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培养.结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推行“广参与、可持续、良运行、严监管、低水平、有保障”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模式.即建立“大病统筹与家庭账户相结合、财政补助与家庭缴费相匹配、定点就医与医院优惠相挂钩、基金专户与管用分离相配套”的模式.这里的核心是“大病统筹与家庭账户相结合”和“财政补助与家庭缴费相匹配”.“大病统筹与家庭账户相结合”:这是当前农民最迫切的三大医疗需求决定的.一是头疼脑热的小额基本门诊医疗;二是家庭难以承受的大病医疗;三是疾病预防和妇幼保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方案的设计就是要根据农民的这一需求来定位.“财政补助与家庭缴费相匹配”:政府财政每人每年补助40元(财政20元,省、县市两级财政各10元),这是一笔非常大块的资金,不能单纯地把这笔资金用于“大病统筹”,而忽略了它最关键的吸引功能.在让农民真正得到这些补助的前提下,发挥“吸引”功能,把政府的财政补助一部分用于“大病统筹”,一部分打入农民的合作医疗家庭账户.让农民知道只有参与合作医疗才能得到补助,而且他得到的钱要比自己缴纳的费用多,还将记在他的家庭账户上.这样政府补助的“吸引”功能就发挥了,也促进了农民缴费的积极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面对庞大的农民群体,政府单一的补助只能是杯水车薪,只有广大农民的参与才能可持续.

4.农民教育培训工程

农村之困在于大量的农民滞留农村,围着不多而且逐年减少的土地,英雄无用武之地.教育农民、培训农民、提高农民、转移农民才是解开此结的关键.农民之苦在于城乡的二元结构不能和城里人享有同等的教育.根子在于教育农民、培训农民、提高素质,帮助农民掌握一定的技能,让他们拥有一技之长外出打工.当前“用工荒”这个词在报刊媒体出现的频率很高.“用工荒”不是劳动力总量不足,也不是农村劳动力吃不了苦,而是农民工没有享有正当的国民待遇,没能享有和城里人一样的教育.“用工荒”不是工钱少,也不是企业待工人薄,而是许多农民工没有技术,文化较低,适应不了技术工种岗位.新农村建设要有新教育,有了新教育才会有新农民,有了新农民才会有新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农民教育培训工程就是立足于建设县乡村文化教育网络.具体就是“两馆、两校、一网”.即农村文化馆、图书馆,农村夜校、农村技校,远程教育网络.达到教育培训一人,输出一人,稳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5.农村平安建设工程

农村社会的稳定是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基础.农村税费改革后,我们的工作面临新的转型和挑战.在计划经济年代,农村工作我们主抓“两催两要”.即“催收催种、要款要粮”.实行市场经济后,农民是经济建设的主体,向我们提出要知情权,要参与权,要决策权.应该说由过去的“两催”到现在农民的“三要”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我们的基层干部要适应这种变化.特别是抓稳定工作上要有创新.不能还停留于“老办法不顶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管用”的状态.虽然,当前农村普遍存在“会议难开、活动难搞、人心难聚”的情况.但在农村的社会管理上,要扭转过去“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现象.我们农村基层干部要“思农民所想、察农民所愿、办农民所盼”.在具体措施上要坚持重心下移,抓基层、打基础;要学会做亲情文章和春风化雨的工作;要多深入农村,多和农民交朋友.切实掌握农民群众的思想动态,及时了解农民在想什么、盼什么、需要我们帮助解决什么.在具体工作方法上,要多一些宣传引导,少一点行政命令;多一些情感沟通,少一点会议文件;多一些信息怎么写作,少一点政策干预.切实把“三权”(承包耕地包括林地等生产资料上的所有权,生产管理上的自主权,政治、政策、管理上的知情、参与、决策权)还给农民.依法依规管理规范农村社会秩序.实现农村社会“管而有序、放而不乱、和而不同”的目标.


(作者为福建省顺昌县人民政府县长)

责任编辑 王晓红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