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更新时间:2024-02-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327 浏览:142730

【摘 要】本文从企业社会责任的起源出发,简要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在我国的发展,并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建议.

【关 键 词 】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报告;现状分析;发展建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众越来越关注产品安全、环境保护、员工权益保障等相关利益,公众要求企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而对于企业来说,利润最大化、股东价值最大化已不是唯一的目标,企业也把社会责任的履行及报告的披露看成是体现企业实力、社会责任感,树立企业形象的一种工具.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起源与发展

1.企业社会责任的起源

1924年,英国学者Oliver Sheldon在其论著《管理的哲学》中,首次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他认为企业的经营活动有助于为社会提供怎么写作和利益,而这种社会利益高于其经济利益,企业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并考虑道德因素,而不只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2.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企业社会责任引入我国.随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企业社会责任在我国取得了蓬勃的发展.根据文献检索,1985年在《瞭望》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以企业社会责任为题的文章《企业社会责任——访南化公司催化剂厂》.1990年,由袁家方主编的《企业社会责任》专著正式出版.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国内的学者就社会责任问题展开了广泛和全面的讨论,社会责任会计逐渐兴起,并形成了一个独立的会计学科分支.

同一时期,企业也开始关注社会责任,其重心主要放在公益事业上和劳工权利上.但是社会责任并不等同于捐助和保护,企业对社会责任的理解还处于狭隘阶段.直到2006年,国家电网出具了我国首份社会责任报告,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以及公众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模糊认识.

2006年,堪称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新纪元年.2006年1月1日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修订案中明确规定公司要承担社会责任,自此,政府将企业社会责任提到了法律的高度.2006年9月,深交所制定并发布了《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着眼于增强公民、企业、组织的社会责任”.2008年,国资委也出台了《关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同年上交所出台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可见,党和政府积极推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各企业也开始履行并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并披露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现状分析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作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载体,作为企业非财务信息披露的载体,在企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企业对利益相关者负责任的体现,也是利益相关者了解企业、做出决策的另一个渠道.当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已成为全球发展的一种趋势,越来越多的企业自愿加入到披露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行列中来,并对企业社会责任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在我国发展的这几年时间,呈现出如下特征.

1.披露企业逐年增加

自2006年国家电网出具第一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以来,我国上市公司披露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数量逐年增加.据统计显示,就沪市上市公司来说,2008年披露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有290家,自愿披露的为32家;2009年增加到318家,自愿披露的为39家;2010年为327家,自愿披露的为52家,2011年增加到357家,自愿披露的为55家,2012年为377家,自愿披露为57家.在这些企业中,中国石化(600028)、宝钢股份(600019)等国有企业自2006年起坚持每年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在我国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领头羊”作用,一些外资企业、民营企业也纷纷加入到社会责任的实践中来.由此可见,企业日益意识到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其中,将社会责任报告看做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竞争地位的一种途径.

2.披露质量逐渐提高

随着相关指引、指南的出台,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也在不断提升.目前,在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制依据是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IR)在2006年颁布的《可持续报告指南(G3)》.在我国,根据2008年上交所的数据.有31家公司明确指出是依据G3指南进行编写的,到2011年,上证180指数样本公司中,已有60多家采用G3进行编制.此外,大部分企业有连续3年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经验,因此逐渐形成了有独特企业风格的社会责任报告,并在优秀报告的示范作用下,涌现出了较多高质量的社会责任报告.例如,中国远洋(601919)将报告进行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既涵盖了G3指南的要求,又融入了《ISO26000社会责任指南》有关核心条款,同时又体现了上交所《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报告》编制指引要求.中国建筑(601668)、中国中铁(601390)等还发布了英文版的社会责任报告,从内容与形式上与国际接轨.


3.披露内容逐渐健全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内容的逐渐完善可以从其详细程度反映出来,而页数可以作为反映其详细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2008年,大部分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在10页左右,其内容简短的介绍了企业在环境、员工、公益等方面做出的贡献.到2012年,社会责任报告的页数平均已达到30-50页,其内容表现形式丰富多彩,除了文字描述外,还增加了统计图表、活动照片等形式,让公众切实感受到了企业为社会所做的贡献.建设银行(601939)的社会责任报告超过100页,详细记录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其次,部分企业增加了一项重要指标——每股社会责任贡献值的披露.据统计,沪市上市公司中,2008年披露的有76家,2009年增加到88家,2010年有92家,2011年为91家.每股社会责任贡献值可以作为社会责任量化的一项指标,多数企业都严格按照交易所发布的计算公式计算,但每家企业参数的选取存在差异,因此可比性还有待提高. 三、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展的建议

企业社会责任在我国起步较晚,迫于国际趋同和国内政策的压力,很多企业被要求披露社会责任报告,支持和承担社会责任.但是作为一个舶来品,企业社会责任还未完全适应我国的发展情况,我国社会责任缺失现象依然严峻.因此笔者提出了如下建议.

1.建立系统性的统一的完善的社会责任报告编制标准

从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分析中可以发现,报告的编制依据存在差异.部分企业是依据G3标准编制的,部分企业参考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还有部分企业参考《公司法》等其他标准.可见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缺乏统一且系统完善的编制依据,各企业在选择上具有随意性,导致编制出来的报告可比性较差,且直接套用G3标准,又会发现一些指标并不试用于中国国情和中国社会责任发展阶段.缺乏统一的编制标准,是制约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我国应尽快建立、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能涵盖全部企业的具有系统性的社会责任告别编制标准,以此为依据来指导企业编制社会责任报告,并依据企业编制的社会责任报告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再次加以改善和完善.

此外,在每股社会责任贡献值这一指标上,还可以深入研究、细化其计算依据和方式,增强指标的可比性,并将其推广到所有上市公司中.

2.加快经济发展,消除企业责任报告发展的不平衡,提高整体质量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发展在我国已成蓬勃之势,但从整体上看,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发展极不平衡.首先,地区分布不均.在上市公司发布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华东地区发布报告数最多,西北和东北地区数量较少.这一特征也体现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其次,行业分布不均.披露较多的为制造业和金融、证券业.再次,企业性质分布不均.就目前披露情况来看,国有企业占大部分比例.在披露质量方面,国有企业和金融类企业披露质量要明显高于民营企业,除了国家政策规定外,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意识较强.因此,国家应加大对民营企业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鼓励,调动其承担社会责任的主动性,并督促其完善社会责任报告的披露,提高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此外,还应加强与国际的接轨,增强披露的广度和深度,提高报告的国际化程度,加大中英文双语报告的比例.

3.加强企业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内在驱动力

从企业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情况来看,还有部分企业存在着对社会责任的误解,将社会责任等同于公益和慈善捐赠,认为企业只要做慈善活动就是承担了社会责任,而忽略了对员工的保障,尤其是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在披露的企业中,大部分是法律政策要求强制性披露,很少有企业出于长远考虑来自愿承担社会责任,披露社会责任报告.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内容的选择过程中存在印象管理行为,即披露内容大多是积极信息,旨在向社会公众展示了一个良好的企业形象,而对于公司自身的信息却很少提及.几乎没有企业披露自身的负面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报告的可信度.只有极少数企业在报告尾段提出了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需要加强的地方.对于这种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当成美化企业形象的手段,应从根本上普及企业对社会责任内涵的认识,让企业认识到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性,改变企业唯利是图的想法,让企业有内在驱动力来自愿披露社会责任报告.

四、结束语

企业社会责任在我国还有很长的发展路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有党和政府的积极推动,要有企业的积极配合,更要有社会公众的监督和要求,才能让更多企业承担起社会责任的重任.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只不过是监督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一种方式,当社会发展到企业能主动积极的承担社会的时候,这种形式就可以不用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