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基层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机制的

更新时间:2024-02-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1024 浏览:143320

摘 要:基层财政在建立公共财政,提供基层公共怎么写作,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任务越来越艰巨.基层财政问题,对基层经济发展和基层政权稳固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加强基层财政建设与支出绩效管理,充分发挥基层财政在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维护基层政权和社会稳定,促进两型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

关 键 词 :基层财政 绩效管理 财政投资 财政监督

中图分类号:F810.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3-090-02

基层财政建设,对基层经济发展和基层政权稳固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基层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是公共财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基层财力的不断增强,财政支出规模同步扩大,财政资金安排是否科学合理,资金使用是否节约有效,越来越成为政府及公众关注的焦点,成为财政改革的热点.加强基层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确保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可靠和准确高效,是提高财政工作质量的关键环节,也是财政管理的重要方面.

一、基层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成效

1.预算约束不断严格,财政支出安排逐步合理.近年来,按照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相分离的原则,各县(市)不断强化部门预算的约束力,合理安排财政支出.资金拨款以预算为依据,尽量不无预算、无用款计划的拨款.年初部门预算经市人大常委会批准后,除省级财政专项追加和市人大常委会批准的追加预算以外,一般不再追加支出预算.确需追加的,通常考虑必须符合以下条件:一是缺编部门增人增支,经市编委、组织人事、财政部门同意,报市长批准的,二是预算执行中国家和省出台的增支政策,当年必须兑现增加的,三是预算执行中不可预见的突发事件或特殊情况需要增加支出的.这样才能使预算约束不断严格,财政支出安排逐步趋于合理.

2.财政投资评审的“关口”前移.全国较多县(市)成立了财政投资评审中心,进一步强化对建设项目的前期审核,加大了对重点建设项目资金的监管力度,实施“关口”前移.实行财政投资评审并经市政府批准的建设项目,必须按照所批准的投资计划和工程预算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扩大投资规模,不得高估冒算,不得截留、挤占、挪用有关的资金.如河南省项城市,2007年财政投资评审中心对31个项目进行了审核,送审投资额4170万元,审定投资额3492万元,审减率达到16.2%.在评审过程中,评审人员根据建设项目批准的设计概算以及审定的预算,严格进行竣工决算审查,对不该摊入工程成本的费用,有理有据,坚决予以剔除,确保项目的竣工决算审得准、算得细、说得明,客观公正,经得起检验.既保证了财政预算资金支出的合理性,也为有关部门合理、及时安排使用资金提供了可靠准确的数据,杜绝了建设项目“三超”现象的发生,达到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目的.


3.财政监督强化,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提高.财政监督是财政工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县(市)强力推进财政监督工作建设的力度,加快建立对财政收支实施全程监控的工作机制,力争做到财政资金运行到哪里财政监督就伴随到哪里.一是加强了对重点支出的监督.对工资分配改革、社会保障等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支出,从资金拨付下达、分配使用到监督管理等进行全面检查,彻底摸清财政资金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全面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提供决策依据.二是加强了项目资金的监督.上级财政下达的项目资金按上级规定实行专户管理和报账制,市本级财政安排的专项资金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由项目单位拿出使用意见,财政部门核准并经主管领导初审、市长复审后按规范程序拨付,专款专用.三是加强了对国有资产收益的监督.凡占有、使用国有资产的行政事业单位,不论其实行何种预算管理形式,都必须向市财政局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申报产权登记手续,严把国家资产“出口”,对出售、转让、出租、报废、报损等环节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四是加强了稽查的监督.财政部门以监督监察办和非税收入稽查大队两支专业队伍为依托,充分依靠审计、监察、纪检、人大等单位的支持,实行经常性监督和专项资金重点监督相结合的办法确保资金安全和规范运作.

二、基层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实施财政支出绩效管理,财政资金的运作不断规范,财政资金支出使用效率不断提高.但从基层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工作的现状看,当前基层财政支出绩效管理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机构不明,职能定位不清.目前,基层没有一个有权威性的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综合管理机构,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工作主要分散在各管理部门,各部门又主要从技术性能、项目管理等方面进行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指标、方法和组织程序差异大,标准不统一,缺乏可比性、公正性.管理机构不明,财政职能的“缺位”、“错位”、“空位”,影响财政发展.

2.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指标体系缺乏科学性.绩效评价指标的设置应当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系统反映财政支出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影响等.目前,各有关部门的财政支出绩效管理主要通过若干固定的财务、技术和工程管理指标进行全过程管理,侧重于技术、工程和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对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评价不足.同时,各部门评价指标设置呈平面化和单一性,缺乏一套建立在严密数据分析基础上的科学、统一、完整的指标体系,不能从不同层面、不同行业、不同支出性质等方面进行综合、立体管理.

3.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内容不够完整.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不仅涉及项目审核、投资与回报的评价,而且包括各种宏观因素的评价,如投资的社会环境,包括政策环境和自然环境对投资行为的影响及投资行为对行业、社会乃至整个经济运行的影响等,而目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恰恰不包括这些内容.各有关部门进行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带有明显的审计特征,即重点审核项目支出行为是否符合现行财务政策和国家有关规定,往往忽视对项目效率或发展效益方面的评价,或由于评价指标设置不完整,不能进行项目的效益评价,评价对象仅局限于项目本身,而忽视项目内外因素的综合分析.这样,使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不能达到为政府宏观决策怎么写作的目的.

4.财政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拓展不够.从财政监督的本质要求看,基层监督范围至少要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财政性资金收支活动的全过程,二是执行财政财务制度的所有单位和个人,三是结合经济运行情况对财政运行质量进行检查和分析.近年来,国家对县(市)级财政投入大幅度增长,这对缓解县(市)级财政困难局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财政支出的范围扩大,财政监督的领域和范围也同时扩大.但从目前情况看,财政部门现有的人员结构、财政监督方式等已不能跟上财政改革的步伐,基层财政监督的方式方法,仍以直接的事后检查为主,针对既定的财务会计结果进行查处,没有对事前、事中的行为进行监控,而对新的经济行为、交易方式,如企业改制、资产重组以及政府采购、转移支付等的监督约束很少.财政监督的覆盖面相对狭窄,对项目资金的监管常常顾此失彼,在监督对象上也缺乏针对性.因而,大大降低了监督检查的效率和效果.

三、完善基层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对策

为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强化支出责任,建立科学、合理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体现政府公共怎么写作目标,按照财政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对基层财政支出绩效进行合理评价,完善基层财政支出绩效管理.

1.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管理机构.借鉴国外有关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先进做法,有必要设立一个较有权威性的财政支出绩效综合管理机构,作为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执行主体,重点对专项资金的使用过程进行跟踪问效,并负责牵头对整个专项资金投资项目进行效果评估.绩效评价机构的人员选择,既要体现民意,又要体现专业,并多方结合,保证客观公正.

2.完善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机制.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单位)根据设定的绩效目标,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对财政支出产出和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因此,在确定基层财政支出绩效管理评价内容、设置评价指标的基础上,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评价和年度动态管理.加大对年初预算中项目申报数额较大单位的绩效评价力度.不断完善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机制,对不同内容的专项资金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绩效评价,以期全面、系统、客观地反映评价项目的综合效益情况.并在绩效评价的基础上,建立正确的激励机制,把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下年度和今后预算安排的重点依据,对资金使用规范,绩效好的,在下一年度安排预算时给予优先考虑,对资金使用不规范、绩效差的,督促改进,安排下一年预算时,从紧掌握,直到取消安排.

3.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绩效监督体系.绩效评价应当针对具体支出及其产出绩效进行,评价结果应清晰反映支出和产出绩效之间的紧密对应关系.因此,要建立健全财政管理监督机制,确保财政支出“大事优先、绩效优先”,发挥财政杠杆作用,让财政资金更多用在促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逐步建立人大监督、群众监督、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相结合的专项资金监督体系.财政部门要加大事前和事中监督力度,提升自身的监督层次,审计部门可以将绩效审计作为专项资金审计的重要内容,人大机关可考虑增设预算绩效评估委员会,负责监督和组织各部门绩效指标的制定和绩效考评情况,畅通群众参与监督的渠道,构建群众代表参与评估的平台.通过双管齐下,促进财政专项资金管理规范.

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是一项开拓性和探索性的新工作,不单单是考核支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更重要的是要发挥绩效管理对决策的参考作用,推动预算改革的深化,以完善有效的制度带动政府公共支出的良性运行,使政府公共支出遵循程序透明、花费经济、效益显著的原则进行.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