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云南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瓶颈与突破口

更新时间:2024-03-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4844 浏览:110224

摘 要 :城镇化建设是我国实现经济、社会两大结构调整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小康的必由之路.云南省作为发展较为落后的省份,“山地特征”突出,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福利保障与高速拓展的城镇化建设相脱节,实际城镇化率较低,存在由于经济发展缓慢与“村财乡管”财务管理模式所带来的乡镇财政运作困难、村级集体经济薄弱以及所导致惠农政策落实难等问题.为此,有必要相应地从乡镇和村两级出发,完善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为进一步提高云南省城镇化提供依据与帮助.

关 键 词 :山地城镇化,云南特色,改革

一、引言

城镇化,源于英文“urbanization”一词,最早由西班牙城市规划师依勒德丰索塞尔达提出(徐林,曹红华,2014),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进程,表现为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移以及由此伴随的城市生产力扩展所带来的自我发展与完善的过程(杨昌儒,2011),其核心包括就业结构、产业结构以及城乡空间结构转化升级三个重要方面(姜爱林,2001).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历史选择的客观趋势,是漫漫历史长河中一个必然的过程,是实现现代化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尤其是改革开放的到来,让中国人民看到了希望.面对内乱之后国内生产率的低下,小岗村的村民探索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人民的积极性,同时伴随着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带来了“第三次农村革命”(周毅,2003).小城镇的崛起,为实现中国现代化带了希望.根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1949年,我国城镇化率只有1064%,到改革开放前期也只有1792%.自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把发展小城镇作为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观战略以来,小城镇建设被引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建设力度不断加强.根据最新统计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的城镇化率达到537%.事实证明,小城镇的道路,是适合我国国情,适合我国城市化发展道路以及实现现代化的进程需求的.

我国幅员辽阔,版图两级经济发展悬殊较大,地域性与差异性明显,因而发展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便不能千篇一律,需要严谨论证,结合地区的实际优势与自然条件来发展城镇化.云南省,拥有25个少数民族,占我国少数民族种类约454%(傅淑丽,2005),作为东南亚的桥头堡和祖国西南边疆重要的省份,其山地面积占到了总面积的94%,在边疆山地推进城镇化建设有利于打开经济发展的突破口,走出一条集约发展的新路子.结合云南实际情况,发展城镇化,对于我国边疆山地地区进行城镇化建设以及实现祖国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和现实意义.


二、云南省城镇化建设的现状

城镇作为大城市和农村的重要桥梁(申振东,周其华,2004),把现代化建设的思想精髓结合到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不仅能有效缓解大城市的诸多问题,例如人口拥挤、交通堵塞和就业、住房压力等,也能较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产业升级,改善农民的生活,实现农村的现代化.云南省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全省城镇化水平由1949年的48%提高到2013年的4048%,相比新中国刚成立时有了质的转变.目前云南省城镇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一)现代城镇化体系的初步形成

解放初期,全省当时只有省会昆明一个城市,其余都是农村.之后的三十年,云南一直保持昆明、个旧、下关、东川4个城市的数量,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直到改革开放的到来,云南省城镇建设才进入了较快发展的阶段.目前,全省各州市城镇化均有了极大程度的提升,包括城镇化率的提高以及实际城镇化福利水平的上升.此外,为了提高全省城镇化质量和水平,2011年省委书记秦光荣提出“稳步推进城镇上山”的战略,构建了以滇中城镇群为首的六大城镇群,在以昆明市这一特大城市为核心的滇中城镇群的引领下,结合1个大城市,7个中等城市,11个小城市以及453个建制镇等滇西、滇东南、滇西南、滇西北和滇东北五个正处于培育与发展阶段的城镇群,初步形成云南省城镇群的主体形态.

(二)基础福利设施的显著改善

城镇化是人口向城市集中、劳动力转移、现代化发展的一个综合过程.在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过程中,改变了原来的居住环境,相应地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例如从务农转向机械化的工作,进而改变了他们的思想观念,向城市看齐,增加或者改变原来的需求.云南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不同需求,不断改善基础福利设施,不仅包括水、电、天然气、公路等改善生活质量的基础性设施,也包括具有福利性质的设施,例如科技、教育、文化、公共卫生等.

在路政交通建设方面,云南省农村的道路通行一直是个大问题,近年来云南也不断改造农村交通条件.2013年新改建农村公路19公里,使得全省行政村通畅率达47%,较2012年增长11个百分点.在福利性设施建设方面,为促进城镇人口的健康水平,云南省完善了农村医疗怎么写作网络.从近五年的统计数据来看,云南省从2009年拥有每千农业人口城镇卫生院人口数从065人到2013年的137人,较大程度地提高了卫生怎么写作的可及性.此外,2013年云南省拥有每千人床位数是357张,比西部的332张和全国311张,进而提高了卫生怎么写作的公平性.

三、云南省城镇化建设的瓶颈

近年来,作为一个边疆、多民族、多山的省份,云南省结合城镇化建设的指示和要求,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条件,科学合理地推进云南省“山地”城镇化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随着改革步伐的深入,新的问题也正不断暴露,制约了乡镇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步伐,相关症结亟待解决.

(一)乡镇财政运转困难

财政,包括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税收等手段所得的财政收入通过不同方式转移到人们手中,既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也凸显了社会主义国家追求公平的价值观.据统计,云南省GDP达到117万亿,在全国名列24位,在全国31个省排名中属于靠后位置.从云南省各地人均GDP来看,昆明市人均GDP最高,达到844116美元,昭通人均GDP最低,为193511美元,横向上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作为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严重影响地方财政收入,从而使得地方乡镇财政补贴各地不同,加重了乡镇财政的运作.其次,云南省各地在乡镇与村之间建立了的“村财乡管”财务管理模式,这种委托写作技巧的模式,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对村级财务的监督和管理,减少了农村的不良支出(位瑞环,2010),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无法对写作技巧人的行为进行全程观察与监督,因而这只是治标而非治本的措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乡镇财政困难. (二)村级集体经济薄弱

根据《云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提到,当前云南省不少城镇普遍反映出了产业支撑薄弱的问题,特别是增长潜力巨大的二、三产业相对沿海发达城市比较滞后,由于产业规划格局不够合理导致其内部潜能未被完全释放.城镇产业支持能力弱,主要是由于其作为支撑的村级集体经济没有充分发挥其功能与能力.当前大部分村级集体经济累计了较重的债务负担,流动资金较少,发展步伐缓慢,实际公共怎么写作能力与实际财务能力矛盾突出,部分所承担的公共职能甚至难以履行,更别提特色产业的改扩建以及新兴产业的推广.同时,缺少资金的资助与乡镇财政的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无法正常投入与按时竣工,这也无法为形成产业集群带来强大的吸引力,无法集中布局分散的小企业,产生规模效应,拉动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三)惠农政策落实难

根据统计显示,2013年云南省省农林水事务支出年初预算615亿元,比上年年初预算数增长287%,但是由于少数镇村干部文化程度低,对惠农政策认识比较片面,认为资金只要落实到户即可,而忽略的政策本身的宣传推广作用,政策的杠杆效应十分有限.再者部门间沟通交流不够,工作协调起来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特别是受益面的核实不够合理.仅以粮食补贴为例,由于补贴覆盖层面较广,而各委办局的权责又没有具体明确,且期间程序较大,无形中增加了行政成本,增加了惠农本身的困难.特别是山区作业,人力经费有限,且责任有时还被过度放大,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

四、云南省城镇化建设瓶颈的突破口

自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城镇化率有了明显的提高,但远低于全国的城镇化率537%,而且由于快速扩张可能实际值比这个还低.因而为实现更高层次的城镇化水平,突破城镇化建设过程的瓶颈至关重要.

(一)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政府的财政补贴相对有限,补助力度有限,关键还是要结合自己农村条件,发挥其自身优势,构建新型的农村经营体系,促进经济发展,为城镇财政收入做出应有的贡献.构建科学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关键是坚持以下四点:一是要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主导经验方式创新,找寻新的农业经营增长点.二是坚持农民的基本权利,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立足要素根本,合理维权.三是能够结合地方实情适时赋予农民对土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四是鼓励特色农业产业集群,以重点龙头企业为引导,开辟农业产业园区共建新模式,推广自主品牌,提高经济效益,为城镇化建设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私有权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和社会的进步.只有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才会促使他们拥有更高的生产积极性和保护意识.这也是经济发展,城镇化取得实质性突破的必由之路.因而在解决农村集体经济薄弱的环节方面,在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的前提下,要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农民更多的权利,提高其积极性,有利于农村经济的综合发展.为保证农民的财产权利落到实处,还需从制度上进行完善.应对吸纳人口多、经济实力强的镇,赋予同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管理权,进一步提高其管理的能力和管理的质量.同时,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的限制,科学合理的改善现有的城乡二元结构,

从制度上保证农民财产的权利,进而完善城镇化健康的发展体制.

(三)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只有让农民真正享受到了政策的优惠,才实现了城镇化建设的初衷.农村的发展,软实力建设是关键.云南省农村的科教文卫整体发展情况不容乐观,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有必要在一定程度上倾斜财政杠杆,增加对农村地区科技文卫事业的财政支持,并出台配套相应的人才激励机制,鼓励更多优秀的人才留当地就业.其二,由于项目资金的相对匮乏,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往往不能正常投入与按时竣工,考虑到现实情况,除了依托财政,也应鼓励农村地方主动集资,吸纳更多的社会资本,给投资商开出一定的优惠条件,允许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农村兴办各类事业,重点关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建设,促进农村的科学治理,提高农村基础福利水平.

总之,发展具有云南特色的城镇化,有利于加快云南省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变原有的明显城乡二元结构,增加财政支出的能力,改善农村基础建设状况以及落实惠民政策.为下一步的城镇化建设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为农村的发展过度储备能量,同时也无形中提高了实际城镇化率,让城镇化的到来给农民落实更多的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