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寻梦(外一题)

更新时间:2024-04-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346 浏览:104647

记得小时候,看见小伙伴儿们得到爸爸的照料和爱抚,心里既羡慕又嫉妒,匆匆跑回家问妈妈:“我的爸爸在哪里我要见爸爸!”

妈妈眼圈红了,泪如雨下.她找出两张照片,给我和妹妹讲述了有关爸爸的事情.从此,在我和妹妹的心底便埋下一个愿望:有一天,一定去追寻爸爸的足迹,寻觅我们儿时的踪影.

然而,几十年过去了,愿望成了梦想.恍惚之间,我们已经到了古稀之年.今生今世此梦不圆,便是终生的遗憾了.为了母亲的嘱托,为了心灵的慰藉,更为了对父亲的思念和敬仰,于今年的盛夏,我从南国深圳来到北京,和妹妹会齐,携手踏上了寻梦之路.

神秘的小楼,你在哪里

离松花江不远的地方,有一座二层白色小楼,楼前“希天医院”四个大字,清晰醒目,远远就可以看到.

母亲今年虽然已经94岁,但对七十年前的往事仍然记忆犹新.

8月初的一个傍晚,我和妹妹来到了思念已久的吉林市.第二天一早便迫不及待地开始寻觅那座小小楼房.吉林市的楼房林立,高大、崭新,红灰,各色俱全,惟独不见那座白色二层带有四个台阶的老式楼房.当你询问时,人们都是摆手摇头.有的人还肯定地说,从没见过这样的楼房这样的医院.

本来觉得清清楚楚的事情变得模糊了.是啊!时间的脚步已经进入新的世纪,七十多年前的记忆,已经成为历史.世事沧桑,一切都在变换.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霜雨雪,那座小楼还能存在吗我们的热切逐渐冷了下来,但一个信念没有动摇:我们一定会找到它!于是用了两天时间,走访了市卫生系统的几个单位,百年老店义和谦大药房,以及老年活动中心的老干部,还有在吉林从医七十多年的老医生.

决心与时间终于变为线索.卫生系统史志上记载:“希天医院”是1924年由孙宗尧创办的一所私立医院.二十年代初曾在吉林一中和天津南开中学参加过学生爱国运动的王希天,到日本留学后积极为保护华工权益而斗争,在旅日侨胞中享有很高威望,被推为旅日中华劳动同胞共济会会长.1923年被日本警方秘密杀害.王希天的旅日同乡同学孙宗尧,为纪念这位值得景仰的爱国人士,缅怀他的爱国精神,回国酬资建立了这座医院为中国人治病,并以王希天的名字命名为“希天医院”.

啊!这可是富有传奇性和纪念意义的一所医院!王希天、孙宗尧两位爱国人士,实在可敬!想当年,父亲在这座医院治病是多么有幸!妹妹在这座医院出生又是多么有幸!然而,在这里,全家人有过欣慰欢乐,也有过愁忧悲伤,有过希望企盼,也有过痛苦遗憾.那是撕心裂肺的痛苦,那是弥补不了的遗憾啊!

希天医院解放后交给了政府继续办医院.但它的院址在哪里又办了什么医院其说不一.为了找到答案,我们继续寻访.

全国著名医生史洪涛老先生,三十年代初就在吉林从医,现今耳不聋眼不花,头脑清晰,侃侃而谈.他说:

“希天医院,我年轻时多次去过.那是一座浅色二层小楼等在珲春街吧,解放后办成了等”老先生苦苦地思索着.

“是儿童医院吧”史老先生的女儿突然想起来了.

“是了是了,是儿童医院!”老先生爽朗地笑起来.

这位慈祥可敬、乐以助人的世纪老人,像活字典一样提供了可靠的新线索,与母亲讲的差不多.

珲春街上熙熙攘攘,高楼林立,商铺繁华.儿童医院在这条街上么人们都说它不在这儿,而在江边.连几位老人也这么讲.于是,我们到江边寻找.事实说明,儿童医院已经搬走,也并不是小小的二层老楼.

神秘的小楼,你在哪里,父亲病亡之处在哪里,妹妹出生之所在哪里我儿时的记忆又在哪里等我们放慢了脚步.此时方觉微酸,全身也有些疲倦了.

沿江而建的松江大道宽阔美丽.杨柳成荫,花草溢香;座座江桥飞跨大江南北,现代化的高楼擎天而立;碧水缓缓流过,江风习习吹拂.正当寻访再一次遇到困难时,眼前这美好的一切,给我们以抚慰和鼓励,或许也能给我们带来好运气吧!

在老干部活动中心,一位古稀老人讲,他年轻时还抱着孩子到河南街附近的儿童医院看过病呢.另一位老人提议:到河南街的老药房打听打听吧等这不,除了珲春街,又出来个河南街!河南街啊,想起来了,母亲说过当年她常到河南街写东西呢.那么,河南街又在哪里呢妹妹展开地图,突然喊起来:“好了,咱上河南街!”妹妹兴奋得迈着大步,我紧跟其后.

河南街是一条步行街,虽然没有车跑,但是人来人往,十分热闹.站在河南街心,向与它成丁字形的街道望去,只见路标写着:珲春街.荷!,真巧,我们站在河南街与珲春街交汇处了.

“找到了,找到了!”我们不约而同地惊呼起来.但小楼究竟在哪个位置抬头东望,一座灰色的老式楼房矗立在眼前.“义和谦大药房”六个大字映入眼帘.我们高兴得不知怎样地进了房内,直奔那位年纪最大的女医生.女医生勿用思索地走到窗前,用手指着珲春街的一座遍布店铺的灰色楼房说:“最早的儿童医院就在那儿,是一座老式小白楼.七十年代末就拆迁了等”我们万分欣喜,真可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啊!这里就是我们两个古稀之人,跑了,几千里地苦苦寻觅的希天医院的旧址!就是父亲治病,直到病亡的地方!这就是令母亲心绞肠断、刻骨铭心、永远不能忘怀的地方!这就是妹妹出生,且不久又于此失去父亲,使她几十年魂牵梦绕、心魄难安的地方!这就是我孩童时曾经玩耍过,且梦幻万端的地方等我们跑上前去,眼含热泪,双手轻轻地抚摸着那灰色楼墙,摸着那楼墙,就像触到了父亲的肌肤,就像感到了父亲脉搏的跳动,也像听到了父亲痛苦的,和母亲那肝胆震颤地哭泣等此刻,我们的血凝滞了,呼吸板结了,只有心底在无声地呼唤:父亲,父亲,我们终于找到你了.

老旧的楼房拆掉了,崭新的高厦竖起来.这象征着时代前进的脚步,这记载着社会发展的历程,这也诉说着一段浸入肺腑、催人泪下的故事.

相机对准那座楼房,咔啦,咔啦快门轻快地跳动.让我们在楼房店铺的背后,那座白色二层小楼,那段人生痛苦的经历,也已经圆过了的心中的梦吧!

北山的诱惑

一张4的照片,经过七十多个岁月的烟熏尘染,已经变得微微地发黄了,有的地方还折出了断纹.但是我一直保留着它,因为那是我和父母惟一的一张合影:一个不足半岁的女孩儿被妈妈紧紧地抱在怀里.旁边陪伴她们的是一位身着学生装,个高体壮的年轻的爸爸.那个女孩儿,胖胖的圆脸把眼睛挤成了一条缝儿,真是个丑小鸭.但她在妈妈怀里十分淘气,五个手指直直地伸着,像个小螃蟹.他们站在一座山顶,全身轮廓明晰,但看不清鼻口眉眼.背景是天空树木,还有庙宇飞檐.

端详着这张照片,妹妹感叹自己没有和父母合影的福气,因为那时世间还没有她的踪影呢.虽然如此,妹妹还总是向往去看那座山――吉林北山,重登父亲曾经走过、站过、欣赏过的峰顶,探寻他和母亲当年的脚步.这,当然也是我做了几十年的梦!

找到了那座白色小楼旧址之后,我们便去北山公园.

吉林的山很多.远山、近岭,起伏连绵,成为吉林市天然坚固的屏障.而北山,则是在市区内突兀隆起的一座山,就像大鸟给这里的人们特意衔来的一颗明珠,自古至今在那里挺奇竞秀.

北山,没有泰山那么雄伟,没有黄山那么奇幻,也没有华山那么险峻,但它有它的独特之韵.它,临江近水,得天独厚.严冬季节,吉林气温就是零下30度,几十里的江面也不结冰.丰满水电站排水的高温遇冷,空中气雾升腾,江岸的千株万树、山腰的条条枝枝都凝结上白色霜凌,如同闪闪烁烁的银花骤然绽放,多么奇美的“雾凇”!盛夏,山峰上下,树木葱茏,红色古庙建筑群掩映在山顶的翠绿之中.这万山丛中一点红透露着些许的神秘.雪天,北山披着白雪的银装座落在市区,就像孩子们精雕细刻的一位偌大的白雪老人,安坐在院子里.北山,它不大不小,不高不矮,不远不近,是最适攀高登临、回首眺望、俯瞰全城,放松休闲的好去处.

北山的前面是一道很大的湖.湖面碧波荡漾,绿水粼粼.游艇自由滑行,轻盈、快捷,就像一只只蜻蜓在湖面飞掠.山的脚下是一片宽阔的荷塘.绿翠欲滴的荷叶和红粉相间的莲朵,袅娜多姿,脉脉有情,满池的花,无间无缝,好像如霞似锦的轻纱覆盖着塘面,犹如天上的彩霞飘落池中,令人神思遐想.池边展览室中的诗词书画、名人墨迹,以及山上那蜿蜒的小路、古老的石阶、庙宇的飞檐,无一不给人以美的熏陶、艺术的享受和心灵的净化.北山辟有运动区、游乐区、园艺区,等等,吸引孩子们来这里滑旱冰、坐飞船、跑龙;年轻男女抛绣球、系心结、投钱币;老年人唱歌跳舞、谈天说地、赏花散步等

北山是天之骄子、地之奇葩!人们喜爱这大自然的绝妙赐予,喜爱这奇美的人文杰作,喜爱这世代长存的北山.

美丽的北山,你是世事的见证,你是历史的化身.七十年前,在这里,一位年轻人曾经留下硕壮的身影,曾经踏过坚实的脚步.在这里,曾经传来过他凄楚的箫声,也响起过他和妻儿的笑语――在小路中,在石阶旁,在荷塘边,在树林里,在山顶上等七十年啊七十年,小路石阶犹在,池塘山顶犹在,庙宇树木犹在,就连那张已经泛黄了的四照片也犹在,而那位年轻人早已人亡魂断,化作一缕轻烟了.他含痛抛下的两个女儿在苦难中站起来,随着日月的更替一天天地长大、成熟、逐渐变老,现在已是古稀.但年龄抹不掉她们对亲人的思念,皱纹改不了她们攀登北山、寻觅亲人当年足迹的心愿.

走上蜿蜒小路,踏着古老石阶,流连于莲花池畔,登攀北山峰顶等我们看到了人流如织,听到了欢声笑语,感受到了青春的活力.在那人流中,我们也好像看到了有位硕高的身影在晃动.啊!那不是别人,那正是照片中陪着妻儿的年轻人.

他,还是那样年轻!

他,永远那样年轻!

北山,极具魅力的北山,你让我们把几十年的梦想变为现实.

巧在它依然伫立

父亲没有留下单人照片,是他和友人的合影让我们看清了他的面庞,在四角帽下,一副长方脸膛,清秀端庄,两只有神的眼睛被黑边眼镜罩在了后面,微微的笑容给人以亲切感.

“这是什么帽子”我和妹妹少见多怪地问.

妈妈告诉说,那是大学生帽.伪满时期医科大学生都戴四角帽.

我们一天天地长大了,对父亲的了解也多了.他十五六岁爷爷病故后便和奶奶一起过着没有父爱的生活.他聪明好学,踌躇满志,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吉林医学专科学校,我们的家也搬到了吉林市.父母的婚事、父亲考取大学、两个女儿的相继出世,这一连串的喜事;给这个寂寞的家庭带来过多少欢乐,多少希望!然而,灾祸从天而降,父亲突然得了肺结核病,被中医称之为“痨病”.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肺结核是不治之症.尽管作到了及时检查、及时人院、及时治疗;尽管请遍了妙手名医、寻尽了中西药物;尽管有母亲竭尽全力地护理、有千方百计的营养调剂;尽管有亲人的安慰、友人的关心,病还是一天天地重了,人还是一天天地瘦了,希望也一天天地渺茫了.人无回天之力,如一塘池,枯尽了最后一滴水,如一盏灯,燃尽了最后一滴油,父亲这位仅仅二十几岁的有为青年,便隐含痛苦,眷恋着亲人,在初冬的一个夜里默默地离去等那时我才四岁,妹妹才一岁.

父亲曾经在吉林医学专科学校学习过,我们到吉林,不能不去寻找当年的这座学校.已经过去了七十多年了,它还能存在吗一位朋友告诉我:吉林确实有个早年的医科学院.我们兴奋得马上驱车前往.

两座红砖旧式老楼,默默地伫立在那里,远远地便闯进线视.我们的心激烈地跳动起来:是它,肯定是它!我们向它奔去.围绕着它转来转去,抬头仰视,像端详亲人那样细细地端详它.这座楼举架不高,矮门窄窗,墙面已经破损,一些玻璃残碎,台阶裂开的缝隙,长出了不矮的荒草等它的旁边是宽阔平坦的马路,周围是各式现代的高楼大厦.而它,就像一位病着的老人,勉强地挣扎着站立.校门紧紧地关闭.正当我们急于进去的时候,有人开门出来.好!我们乘机而人.

“不能进等已经封校了!”看门人下了命令.问他为什么封校,他笑了:

“学校都搬了,楼也要拆了等”当我们说要看看这所院子这两座楼时,看门人带搭不理地边说边走了:“这老掉牙的楼,有什么看头!”

应该庆幸我们来得太巧,它还没有拆掉,它仍然伫立在七十年前的老地方.

我们漫步在楼前,徘徊在校园,思绪万千.七十年啊七十年,日辉月朗、天高地阔,依然如故,而人却不见踪影了.

我们的父亲,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医学,他踏进这所校园就决心把这里作为起点去背负救死扶伤、拯救生命的责任了.那笔记上的拉丁字母、书册里的凝思小注,那使用过的手术刀剪、写下的论文篇章等都倾注了他的心血、准备着他的事业:注解着他的未来.

如果,如果父亲在今天,如果他得的肺结核在今天,如果现在的抗生素在当年,如果现在的高超医术在当年,父亲的早亡将不会发生,千千万万结核病受害者的命运将得以改变等

现在的吉林医学院有了发展,有了扩大,迁往新校区,迎来了医药科学迅猛发展的今天和明天.

这座七十多年前的老楼啊,我们感谢你!因为找到你的时候,你依然伫立.你让我们实现了一睹你的容颜、追踪父亲足迹的梦想.


关丽的故土,再见

吉林旧称船厂,因明清两朝在此设厂造船.后称吉林乌拉,满语意为沿江.吉林市建在松花江中游的江湾里.松花江呈S形蜿蜒地穿过市区,人们不管站在哪个位置,走不远就能看到江水,抬眼就能看到江桥.什么临江门大桥、吉林大桥、江湾大桥、松江大桥、龙潭大桥、温德大桥、清源桥、哈龙桥,等等.桥桥不同,各有独姿.吉林大桥,坚固沉稳,气势磅礴,横跨大江南北,车辆川流不息,使江南公园、世纪广场与江北喧闹的街市紧紧相连.江湾大桥,被人称为彩虹桥,造型独特,色彩鲜艳,道道橘红色的拱梁,远远就跳,人眼帘,就像条条彩绸舞在天边.临江门大桥,是现代化的悬索桥,数不清、连成片的金属索绳放出耀眼的光芒,与闪光的碧水银波上下辉映,把人带人了童话般的世界.龙潭大桥呢,江的北岸在林荫中窜出高高的楼顶,彼岸是起伏的山峰,这座古朴的跨江大桥,好像要将此岸的高楼运送到彼岸的山边等

吉林市是全国惟一的省市重名的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1994年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据记载,殷商时期,此地已有部落氏族,秦代时期住着满人祖先肃慎人.大唐时期,秣褐族(即原肃慎,后来为女贞和满族)在吉林的东部山区曾建立渤海国(后来迁都到今黑龙江宁安的渤海镇).清朝在这里置厅,后升为府,康熙时定名吉林,光绪时吉林省正式建制,省会为吉林市.康熙、乾隆两位皇帝都曾东巡吉林并题匾赋诗.康熙帝的《松花江放船歌》留有“连樯接舰屯江城”的诗句,因而吉林人骄傲地称吉林市为“江城”.吉林文庙是东北地区最大的文庙,已有270年的历史,院内建筑完好,树木葱茏等

吉林,有着古老深厚的文化底蕴,现代大气的建筑格调,朴实淳厚的社俗民风,平和恬适的生活情调.与有些城市比较起来,它很少张扬、躁动,也很少光怪陆离、行色匆匆,显示了它传统与现代交融之中所特有的风貌之一.吉林人真诚、善良、热情、实在.比如,我们向一位路人询问一个机关的地址,他特地用手机找亲戚帮我们打听清楚;江沿一位清洁工人拎着扫帚回身走了很长一段路,指点儿童医院的原址;史志办的两位先生认真仔细地查找资料,并热情地联系他们的同学,从而找到提供确切线索的史老先生等我们永远感谢这些好心的吉林人!

吉林,美丽的城市,可爱的故土,在有生之年,我们这未归的游子将再一次地投向你的怀抱,尽享你给予的幸福.

吉林,梦升起的地方,梦得圆的地方,再见了,再见!

宝 地

方才给外地的女儿――凤儿打过,祝福她生日快乐,还打趣地提醒她:“别忘了吃那等”话没说完,女儿笑了:“妈,我忘不了等

女儿45岁了.四十五年来,她每过生日,我都会不由地想起曾经哺育过她的那块宝地,想起曾经喂养她长大的散发着泥土芳香的甜美宝食.

四十五年前,新年刚过,按照组织安排,我随同下放劳动的丈夫搬到宁安县渤海镇附近的一个小村去住了,并作好了按政策“就地消化”在那儿的准备.

这渤海镇有久远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曾是古代一度辉煌显赫的渤海国的京都.

一千三百多年前,在我国东北广漠的土地上,有多个民族和部族生息繁衍.秣褐族,也就是后来的女真族和满族,那时主要往来于白山黑水之间,特别是牡丹江一带.他们在吉林敖东建立了震国,受唐朝册封为渤海郡,成为大唐帝国的一部分.后来,把京城迁到上京龙泉府,即现今的宁安市渤海镇,唐朝封为渤海国,并封其王为渤海国王.我们下放去的那个小村,就位于那时龙泉府的外城.

渤海国为什么选此址为京都呢长期研究渤海的王治普先生在他著的《渤海国通俗演义》中是这样描述的:“龙泉府系一开阔盆地,四周群山环抱,松柏满山,河流纵横,忽汗河(牡丹江)绕西与北,马莲河从南部汇入忽汗河.中间呈平展台地,全是腐植黑土,适于耕牧采樵,且有渔猎之利.远山为屏,近水为堑,易守难攻.山峦青翠,绿水长流,风光秀丽,景色宜人.西南60里有一高山毕尔腾湖(镜泊湖)等”可见此地当时就是令人迷醉神往的宝地.镜泊湖鲫鱼、响水大米,以及山参、、鹿茸、貂皮,等等特产,都是渤海王献给大唐皇帝的贡品.

一千多年来的悠悠岁月,在历史的长河中流淌过去了等

1958年,冰雪消融,大地转暖,春耕在即.农业社张罗给下放干部――新社员分园田地了.这个好消息使我乐不拢口.于是,跑到村头去看,五条垄就是半亩地啊!地中间有棵大树,我又找来一块大石头放到地头作标记.

下放干部来农村,主要是参加劳动,改造思想.大跃进的气氛一天天地浓起来.他们白天整地积肥、深翻农田,整修水利,晚间和社员一起开会学习,还要办夜校,搞宣传等经常忙到三更半夜.我呢,工作从大城市转到镇内中学,上下班走很远的路,白天上课,晚间参加扫盲学字、教育宣传,也是不得消停.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社员们开始种地了,然而我家的园田还在那里睡大觉呢.

“别急,先抽空儿找条牛把地翻起来.”丈夫虽然这么说,但几天过去了,他的空儿还是没有抽出来.

一个星期六的下午,下班回家,我特意绕个弯儿去看我那心爱的园田.哈!地翻起来了.油黑油黑的土地,就像一条巨龙苏醒了,伸开腰,打了一个滚儿,吐着芬芳.我高兴地三步并成两步跑回家,挎上土豆栽子,准备连夜去种.

那是一个晴明的五月之夜,晚风中裹着凉意.月儿圆镜般地挂在天边.星儿隐退了,几朵淡淡的浮云缓缓地流过.月光洒到大地上,一片朗明、清亮.我和丈夫趁着月儿赐给的光亮种土豆.他在前面刨坑,我在后面下种培土.不知不觉,土豆种完了.后来还把倭瓜籽间种到土豆地里√邻人说土豆地带种倭瓜,既省地又丰产.这真是个好办法.

当我们扛着锄头挎着筐离开园田的时候,已经是月儿当头了.天空高远,月光朗白,大地如同被水洗过似的干净.村头传来几声犬吠,还时有驴儿的高叫,马儿的嘶鸣.我们伴着这大自然优美的交响曲,欢快地走回家.此时,我感到极度的轻松,极度的振奋和自豪:我们将吃上自己种的土豆了!

第二天,我欣喜地向同组的老师报捷:借着月光把园田地种上了.

“月下播种,能行吗”他们都笑了.

是啊,能种好吗我自己也担心起来.从此,我上班常常绕个弯儿去看那园田.一天早晨,我突然发现垄台上长出了一棵一棵小苗,翠绿,柔嫩,上面托着露珠,闪闪发光.不知怎的,我心里漾出暖暖、痒痒的一种滋味,不禁蹲下来,将草拔去,又培了几把土.过了些日子,又去看我的园田,生怕出不齐苗,结不了果.可进了园地,却让人喜出望外:土豆苗长得又齐又壮,还开了淡紫色的小花.

这一年,是“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的一年.捷报频传,口号震天:昨天,报纸登了什么地方小麦亩产两千斤;今天,又传来消息,某省某乡早稻亩产三万斤等“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不论城乡,不论行业,连小学生都动员起来,大办农业,大炼钢铁.深翻地,搞密植,拣废铁,有的把家里的铁锅锁头都献了出来等人们热火朝天,起早贪黑,你追我赶.这样一来,我再没有时间去光顾我的园田了.

秋天到来,邻人刨土豆、摘倭瓜,我也抽空拎起筐.心想,我的土豆倭瓜能长得怎样呢一看,我的园田没有辜负我的期盼.土豆,一窝窝、白净净、光溜溜;倭瓜,又大又漂亮:金红的、深绿的、浅灰的,长的、圆的等我在心里惊呼:啊!宝地,真是一块宝地!

我的第二个孩子――女儿凤儿,就是在这年冬天出生的.老乡们说,那一年是增产不增收.粮食和各种食品开始紧张起来,生孩子连红糖都写不到.好在我有自产的美食.女儿借着妈妈的口福,没少吃这鲜美宝贵的食品――土豆、倭瓜.现今,女儿长大了,走远了,但是,不论走到哪里,她都要找来倭瓜和土豆吃.女儿小的时候,一过生日,我就要给她讲宝地的故事.后来问女儿为什么长得那么漂亮,她总会自豪而认真地说:“是从小吃了宝地的土豆倭瓜啊!”

一位老师家里人口多,粮食不足,我就领他到我家园田里扒土豆摘倭瓜给老人和孩子们吃.他看见这月下种的园田竟这么丰收,也连连惊叹:“宝地,咱这地方真是宝地!”

是啊,这地方真是块宝地,是古往今来罕见的宝地!

宝地,一千多年的雨雪风霜,冲刷激荡着你,千年的闪电雷鸣,轰击震撼着你.月岁悠悠,世事沧桑,你亲历了多少阴晴圆缺,苦辣甜酸;亲历了多少破坏摧残,也亲历了开创拓建等年年,世世代代,一千三百多个漫长悠远的岁月,飘然逝去了!

在渤海镇,至今仍然可以看到龙泉府紫禁城故址的台基,雄浑壮伟;城内的八宝琉璃井仍然清水汨汨,供人饮用;当年的石灯幢和石人完好无损;古城古墙的残瓦碎石,随地可拾;有关渤海那遥远的美传佳话,千年不绝.那里火山溶岩是天然的建筑石料.那辽阔平坦的石岗地,黝黑的土层尺把厚,这里产的晌水大米,煮出饭来白里透着淡淡的乳黄,就像用油炒过似的,香喷喷,油汪汪,余味绵长.相距60里地的镜泊湖更是天赐的梦幻般的佳境,是中外游人流连忘返的旅游胜地.它那动人的神话和奇美的传说,那绮丽的湖岛山色,那清平如镜的湖水,那哗哗震耳、从峡谷中飞泻而下溅起闪闪银花的瀑布等无一不勾起人们的神思遐想和诗情画意.

岁月无情,沧桑巨变.几十年飞驰而过.人们早已从狂热的“跃进”以及后来的“史无前例”中冷却下来,清醒起来.我们也早已调离那渤海宝地回到原单位了.

当我听到女儿中“我忘不了”的声音时,我的眼睛湿润了,面前又出现了四十五年前那幢幢石墙青瓦房屋构成的小村,又出现了渤海那壮美雄伟的身影,又出现了我永远怀念的那块碧绿的宝地.

 责任编辑 于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