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社团文化建设提升大学文化境界

更新时间:2024-02-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4077 浏览:108689

摘 要: 高校社团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论述了理工科高校在大学文化和社团文化发展中的瓶颈与困境,分析了社团文化在大学文化中的价值定位,以及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提出在人文底蕴欠缺的理工科高校,借助加强社团文化建设促进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不失为一条重要而便捷的路径与模式.

关 键 词 : 社团文化 大学文化 理工科院校

文化是大学的灵魂,是大学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大学文化是经过长期积淀和创造而形成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其核心是精神文化.大学文化集中体现了大学独特鲜明的个性和办学理念,是大学群体意识的集中体现.

高校社团是由在校学生基于共同爱好和追求而组织起来的群众性、自发性学生组织.高校社团文化指大学生社团在长期活动中创造的精神财富、文化心理氛围及承载它们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是高校社团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高校社团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部分,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内容.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院校重要组成部分的理工科院校在大学文化和社团文化发展中存在什么问题?两者如何协同发展、相得益彰?这是本文重点探究的问题.

一、理工科院校的大学文化与社团文化发展瓶颈分析

1.理工科院校文化建设困境.

理科、工科是我国大学中最大的学科,理工科院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专业型人才的重任.与文科类、师范类和综合类等院校相比,理工科院校最缺乏的就是文化氛围,人文学科普遍薄弱和滞后,人文学术成为“弱势群体”.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院士,称现在的大学、特别是理工大学“出现了五重五轻”,第一偏颇便是“重理工轻人文”[1].具体表现为:人文、社科专业少,师资匮乏,尤其缺少高素养的大家、大师,文化素质教育表面化;人文社科资料、图书匮乏,文艺活动单一,水准较低,难以满足师生的需求;对人文社科科研扶持力度严重不足,哲学社会科学处于边缘化状态;理工科高校的管理和教师队伍多数毕业于理工科院校,许多人本身就轻蔑文科,自身缺乏人文素养,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熏陶就显得力不从心[2].


另外,由于高中阶段过早文理分科,许多理工科学生知识结构不甚合理,人文知识非常匮乏,同时受轻文传统观念和功利主义的影响,对人文类课程缺乏兴趣,抱着“打酱油”的心态混学分.他们在学习上过于追求实用,认为只有自然科学才是真“科学”.

上述问题不仅不利于理工科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而且制约着大学文化建设和品位的提升.

2.理工科院校社团建设中的问题.

综合来看,理工科院校社团和综合性大学社团相比,主要有以下问题与不足:

(1)社团分布格局明显失衡.

在理工科大学校园里,学生社团虽然种类繁多,但由于学校对学生社团建设方向缺乏正确引导和规划,导致社团分布格局失衡.娱乐类社团偏多,人文社科类偏少,理论学习类更少,学生参与数也很少.娱乐消遣型社团固然有丰富课余生活、有益身心健康的存在价值,但不应成为学生社团文化的主流,否则,就难以发挥社团在完善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2)社团缺少必要的文化底蕴和精神.

各社团文化活动的出发点往往停留在满足会员浅层次兴趣爱好上,活动品质较低,没有充分融合交叉学科的优势,没有充分利用学校的人文资源,社团横向交流少、内部凝聚力弱,难以形成社团文化精神.

(3)社团活动组织上缺乏持续性.

社团活动随组织者个人的忙闲而忽冷忽热、缺乏持久性.由于理工科院校自身课程特点,学生学习压力普遍较大,大多数组织者由于课余时间少,鲜有时间周密策划,活动组织热情不高,复制的多,流于形式的多,有启迪、有创意的少,对社团成员缺乏吸引力,由此诱发新会员流失等问题.

(4)学校不够重视对社团的扶持与培育.

在受重视程度上,学生社团远比不上学生会,社团活动往往被认为是学生的自娱自乐、小打小闹,缺乏必要的智力与物质支持.为了举办一些像样的活动,社团负责人需要花大量精力在“拉赞助”上,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使社团活动浅薄化,造成“为活动而办活动”的形式主义.

以上问题对理工科院校社团的建设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给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抹上阴影.

二、社团文化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价值定位

社团是高校文化建设的生力军,社团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有机部分.社团文化在彰显大学核心精神、实现大学文化功能、传承与创新大学文化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理工科院校文化建设中,厘清社团文化在大学文化中的价值定位,能够增强积极建设高校社团文化的意识,能够在实践中更好地发挥社团文化提升大学文化境界的作用.

1.社团文化彰显了大学文化的核心精神.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在其成长过程中,长期积淀而形成的大学人共同的理想追求、价值观念、思维习惯和行为准则,展现着大学自身的气质、品位与精神风貌,是一所大学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是大学文化的支柱和灵魂[3].以人为本、多元并存、是所有大学大学精神的共性与核心.

以人为本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是大学文化建构的根本立足点.大学文化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人的尊严,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的文化.各种高校社团的诞生正体现人性化要求,依据价值追求多元性和个性发展差异性的特点,尊重大学生的权利和追求,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营造出良好的人文环境.

“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大学文化应是一种“和而不同”的文化,是一种多元化的文化.大学文化的发展需要以海纳百川的广阔胸襟,扩大交流、沟通融会、汲取精华、创新知识,在多文化的相互交融中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展现出多姿多彩的文化形态.校园中政治理论类社团、学术科创类社团、文化艺术类社团、体育健身类社团、公益志愿类社团、合作交流类社团、实践促进类社团、地域文化类社团[4]等五花八门的社团互动、协作的现象,社团多元化发展的目标,正是大学多元并存、兼容并包精神的具体展现. 追求自由、倡导也是大学文化的核心精神.学术自由是学者追求真理的先决条件,精神则体现了时代的进步.只要在社团管理方面体现了适度的与自由,就能激发年轻学子的自主和热情,使大学生社团充满创造力和进取心.而生机勃勃、精彩纷呈的社团活动又能为大学文化精神注入新的活力,使社团文化和大学文化形成良性互动.

2.社团文化实现了大学文化的基本功能.

大学的生存发展主要通过其文化社会功能实现.大学文化的基本功能是传承知识、培养人才和社会怎么写作[5].这些功能通过学生社团文化活动加以贯彻和体现.

大学文化的第一个基本功能是传承知识.传承知识、传播真理是大学的重要使命.大学社团开展的各种文化活动、实践活动是对第一课堂的延伸.丰富多彩的活动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同学们强化课内知识、拓展学习能力.大学文化的第二个基本功能是培育人才.大学生社团的各种文化活动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实现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教育,潜移默化其人格,于无声处陶冶其情操.社团形成的良好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活动的有效组织,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合作能力,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大学文化的第三个基本功能就是怎么写作社会.很多社团组织面向社会,开展公益活动、社会怎么写作和社会调查,为大学生了解社会、观察社会和体会社情架起了桥梁,从而增强了大学生的爱心与热心.

3.社团文化实现了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不同的文化传统与特色,经过长期积淀而不断传承和发展.学生社团是由志趣相投的学生组成的,他们为实现共同意愿而开展活动,遵循认同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并经由新老成员的衔接而不断发展和延续下去.因此,学生社团自诞生那天起,就成为创造、传承和发展学校文化的有效载体.

由于学制限制,社团组织成员并不总是处于稳定和平衡的状态,而处于不断适应、不断重组中.每隔几年,学生社团成员就会全部更换,而由于这种更换是分批进行的,又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因此,社团成员的高流动性和相对连续性使社团的创建宗旨、指导思想和文化传统得以一脉相承,具体活动范式有所发展和创新.这种传承中有发展、创新中有传承的特点,是各学生社团在保持各自特色的同时得以蓬勃发展的根源,也是大学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路径[6].

三、理工科院校加强社团文化建设是提升学校文化境界的重要路径

在现有学科设置和师资配备基础上,理工科院校如何提升文化境界、彰显学校文化特色呢?我们认为,借助推进社团建设、充分发挥社团潜质不失为一条重要而便捷的途径.

1.以先进文化引领社团文化建设,促进大学文化发展.

先进文化是大学文化的基石,是大学的生存境界[7].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基本规律.对先进文化的倡导和追求,是当代中国全党、全社会文化自觉的重要标志.大学文化是先进文化的直接表现.当前,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智巧地融入大学文化之中.

大学生是时代骄子,社团骨干将成为社会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作为大学文化有机组成部分的社团文化,其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应突出政治导向,突出文化的时代性和先进性.所以,社团文化不仅应体现自己的特色,还要彰显时代前进中先进文化的要求,以先进文化引领社团文化.这种先进文化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体现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避免社团活动过于功利化、低俗化,强调社团活动的时代性、进步性.强化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尤其加强对社团骨干知荣明耻及爱国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教育培训.寻找喜闻乐见的形式,铸造人格和品格,致力建设品位高雅的高层次社团,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2.以品牌铸造提升社团品质,彰显学校文化特色.

“社团精品化战略”是高校社团做强、做优的重要途径,是优化校园文化、提升大学文化品质、显示学校文化特色的有效方式.实现这一战略,需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领导重视,健全管理.

领导重视是高校社团建设的有利条件.实践经验表明,学校党委、行政部门如果高度关注社团活动,并对有关职能部门提出具体要求,尤其在场地、设施、经费等方面给予硬件支持,就有利于社团活动向高水平、高规格方向发展.

健全规章制度是社团建设的重要保障.要促进大学生社团蓬勃发展,必须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通过制度建设促进理工科院校社团建设的规范化管理,从而使社团活动规范化、制度化,具有可持续性.

(2)干部培养,强化指导.

特别重视对社团干部的选拔和培训,形成科学、合理的任免制度和奖惩机制.一个社团有无发展潜力、社团活动有无成效,往往取决于社团骨干的素质和能力.特别注重强化社团骨干队伍思想过硬、素质全面、有工作能力、有奉献怎么写作意识等方面的素质,从而加快学校文化发展.

要为每个社团配备指导教师,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按照“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积极倡导志愿怎么写作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的原则,在人文气息薄弱的理工科院校尤其要积极鼓励人文社科教师担任理论学习型社团的顾问,定期参加社团活动,并将此作为绩效考评的参考指标.

(3)树立典型,培育精品.

在领导重视、制度管理的前提下,在骨干培养、教师指导的基础上,打造精品社团、突出社团特色、提升社团活动层次就成了社团建设的目标和动力.对于理工科高校社团而言,鉴于课余时间少的特点,决定了社团活动必须贯彻“少而精”的理念,推进优秀社团品牌化进程[8].同时,各社团应积极利用高校人文资源,弥补其人文精神之不足.校方要积极完善激励机制,评选出年度工作优秀社团和优秀社团干部,在活动中树立典型,在竞争中培育精品. 精品社团的榜样示范作用,可带动其他社团形成追赶超越之势,在校园中形成昂扬向上的良好氛围;精品社团富有特色和创意的高品质活动,满足了理工科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提升了大学文化的品位.

3.以自主创新发挥社团潜质,全面繁荣大学文化.

高校社团的发展要有自主性.学生社团之所以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原因就在于它是大学生自己的,活动宗旨符合大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社团扁平化的管理模式给了学生更多自主空间和活动参与的自由度.在社团活动的策划组织过程中能更多地体现学生的意志.失去了自主性,社团就没有了生机活力.当然,社团的自主发展要以遵守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学校的管理规定为前提.

新时期理工科大学生是有个性、有思想、重理性、讲、思维活跃的一代,作为他们重要的第二课堂――学生社团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内部氛围更轻松、思想言论更自由活跃、同学关系更平等协调.这种打破年级限制、跨越专业视阈的集思广益、思维碰撞,有利于成员间的信息交流、知识拓宽;更有利于灵感涌动、创意迸发.而践行各种自主策划的社团活动对培养社团成员的创新能力作用更是巨大的.

可见,自主与创新是大学生社团的活力源泉和优势特点.如果理工科院校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保证、维护和发展社团的自主性、创造力上有所作为,就一定能使理工科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充满情趣,使大学校园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大学文化全面繁荣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