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示家族文化的堂号

更新时间:2024-04-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7477 浏览:80229

历史上的名门望族大多有本家族的“堂号”.高大宽敞的厅堂上,悬挂着书写“堂号”的匾额,每逢年节喜庆之日,还在门前挂起书写着“堂号”的大红灯笼.当地的老百姓谈论某一家族时,喜欢以“某某堂”来称呼.例如:吴昌硕祖家被称为“三让堂吴家”、瞿秋白祖家被称为“八桂堂瞿家”、恽代英祖家被称为“承荫堂恽家”、李四光祖家被称为“立本堂李家”等等.

著名的家族堂号,如:赵姓――“半部堂”、周姓――“爱莲堂”、杨姓――“四知堂”、王姓――“三槐堂”、张姓――“百忍堂”、鲁姓――“三异堂”、丁姓――“御书堂”、郑姓――“玉麟堂”、陈姓――“三益堂”等等.

“堂号”是家族门户的代称,是家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产生的宗旨大致有三:一是彰显祖先的功业道德,二是显示家族宗亲的特点,三是训诫子弟继承发扬先祖之余烈.

“堂号”多源自本姓祖上某一历史名人的典故事迹或趣闻佳话.例如:赵姓的“半部堂”,出自北宋王朝开国宰相赵普“半部《论语》安天下”的典故.周姓的“爱莲堂”,出自北宋理学的开山鼻祖周敦颐.他在《爱莲说》中,曾赞美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刘姓的堂号“蒲编堂”,典出三国蜀汉皇帝刘备故事.杨姓的“四知堂”,出自东汉杨震拒收贿赂的故事.东莱太守杨震路经昌邑,当晚昌邑县令王密求见.王密为讨好上司送来“十金”,并对杨震说:“三更半夜无人知晓.”杨震严肃地说:“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人知道呢?”王密只得羞惭而退.韩姓的“昼锦堂”,是北宋社稷重臣韩琦致仕归里,在相州故居修造厅堂之名.典出《史记•,项羽本纪》,秦末项羽统兵破咸阳亡暴秦后,思归江东,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后以富贵还乡为“昼锦”.韩琦以“昼锦”为堂号,绝非小人得志后的矜夸炫耀;而另有深意――把“昼锦堂”刻于石上,以告诫自己和后人:夸耀名誉地位,是一种令人菲薄的陋行;而应当把功业荣华作为对自己的激励和儆戒.北宋文坛巨擘欧阳修在《相州昼锦堂记》一文中,对此论说甚详.孙姓的“映雪堂”,出自西晋孙康映雪夜读的典故.孙康自幼笃志好学,家境贫寒,无钱写油点灯夜读,冬夜利用白雪反光刻苦研读.由于勤奋攻读,学富五车,官拜御史大夫.孙姓后人把“映雪”作为堂号,旨在激励子孙发奋读书,立志成材.郑姓的“著经堂”,是赞颂东汉著名的经学大师郑玄在学术上的巨大贡献.郑玄潜心著述,聚徒讲学,融会贯通,遍注群经,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


从宋始,一些文人雅士喜欢把“堂号”署在诗文书画作品上.后来,干脆自己命名一个“堂名”,在文化交流时签署使用.实际上,这些文艺家已把家族的“堂号”逐步演化为个人的“斋名”.文人为书斋所取之名,又称为“室名”,例如:宋代文人蔡京的“六鹤堂”、陆游的“双清堂”,元代文人黄公望的“三教堂”,明代文人汤显祖的“玉茗堂”、吴文华的“济美堂”、谭元春的“岳归堂”等.现代文学艺术家刘半农的“含晖堂”、丰子恺的“缘缘堂”、陈寅恪的“寒柳堂”、冯友兰的“三松堂”、张大千的“大风堂”、刘海粟的“艺海堂”、李可染的“耕牛堂”等都是著名的斋名.单字的斋名,在20世纪前期较为盛行,如王国维的“观堂”、鲁迅的“俟堂”、郭沫若的“鼎堂”、周作人的“知堂”、孙犁的“耕堂”等,已为广大文学爱好者所熟知.

(摘自《每日新报》)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