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强区

更新时间:2024-02-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521 浏览:142532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从实际出发,提出了打造具有本地特色和风格的“民族文化强区”的总体目标,他们着眼于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质,着眼于提高全区的文化品位,着眼于适应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积极探索文化工作的新路子.

文化工作机制逐步完善,文化建设投入逐年增长.赛罕区党委、政府把发展文化事业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各级政府年度实绩考核目标,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建立了文化工作长效工作机制,明确了各自的职责,并加强了相互协作.每逢开展大型文化活动,他们都要召开专门会议,研究、部署有关事项,落实活动内容,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同时,他们加大财政对文化公益事业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2006年以来,区财政每年下拨文化事业费120万元,并按时足额把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年度经费拨付到位.在保证固定文化事业经费的基础上,还根据工作需要适时下拨专项经费.2002年,投资300多万元,分别兴建了面积1100平方米的区文化馆和1500平方米的区图书馆;2007年投资1900多万元,兴建了面积为4100平方米的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文体活动中心.他们还积极争取社会力量对全区文化事业的支持,共争取到52万元的文化事业赞助费.


本文来源:{$getarticleurl}

文化阵地网络逐步健全,基层文化队伍逐渐壮大.到目前为止,全区6个乡镇5个街道基本形成区、乡镇(街道)、村图书馆(室)网络,普及率达到85%.已经正式投入使用的赛罕区图书馆藏书5万册,阅览座席120个,电脑30台,达到了颁布的图书馆的标准.2006年,又完成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2008年,自治区将赛罕区图书馆列为县级文化信息资源基层建设点.他们还建成6个乡镇文化站和5个街道文化站,全区124个行政村和59个社区共建138个文化室,拥有率达到75.4%,全区四级文化活动网络基本形成.各街道结合各自实际,大力发展社区特色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军营文化、家庭文化,相继成立了青年艺术团、女子军乐队、夕阳红老年合唱团、秧歌队等文化团队.全区现有规模较大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队伍19支,其中赛罕区青年艺术团是呼和浩特市唯一的一支旗县区专业文艺团体.此外,还有18支业余文艺演出队,其中2支晋剧演出队、4支二人台演出队和12支社区艺术团队,3300余名专业和业余文化骨干遍布各乡镇村落、街道社区.

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产品生产成果丰硕.几年来,赛罕区文化活动坚持重大节检测活动与阵地活动相结合,立地,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全年不间断,月月有.元宵节、“五一”、“五-四”、“七一”、“国庆”、“元旦”等节日都是群众文化活动的,尤其是元宵节活动在赛罕区已形成传统,每年以区政府广场为中心,以各乡镇政府所在地为活动点,举办丰富多彩的民间活动.从正月十三至十五,每天都有2万多人在区政府广场进行精彩的民间社火表演,各乡镇街道所在地有上千人参加的文化活动,全区80%的村庄也有形式不同的文艺活动.一年一度的昭君文化节、消夏广场文化活动是全区文化活动的重头戏.连续3年组织承办呼和浩特市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民文艺汇演活动取得圆满成功.电影放映工作运行良好,成立了区文体局放映队,同时恢复了各乡镇放映队,固定了放映员,形成了一乡一队、一月一村一场电影放映工作的局面.几年来,赛罕区优秀文化产品不断涌现,相继生产出许多质量较高并多次获奖的作品.儿童剧《刻在足球上的记忆》获全国儿童剧创作奖,小戏《在路上》获华北地区戏剧创作二等奖,二人台小戏《路遇》获自治区文艺创作二等奖,歌剧《乡情》获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戏剧《访富根》获自治区专业调演创作奖,戏剧《喊山》获自治区“五个一工程”优秀剧本奖.有10多篇(部)文学作品在国家级报刊杂志上发表,有6幅剪纸作品送东南亚展出,7件作品被天津美术馆,20多件在全国展出,有8件摄影作品在全国展出,有200多件美术摄影作品展出或发表在自治区级刊物上,农民剪纸艺术家项灵芝的作品被国家博物馆,农民歌手池勇参加全国农民歌手大奖赛获银奖.

文化市场有序健康发展,市场秩序逐步趋于规范.他们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使全区文化市场有序健康发展,呈现出国家、集体、个体、合资等多种所有制成份并存、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文化市场产业项目呈现快速增长势头,截止2008年底,全区共有各类文化经营单位350家.

(作者单位:赛罕区委宣传部)

(编辑/艾平)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