骊?文化内涵刍议

更新时间:2024-04-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9559 浏览:42199

[摘 要 ]在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背景下,地处河西走廊中段金昌的骊文化亟需发展,但又面临包括骊文化内涵争议在内的诸多问题.本文结合既有研究成果与历史事实剖析骊文化的包容性、中和性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认为骊文化是河西走廊文化十字路口的一种包容性和中和性极强的地方性文化.

[关 键 词 ]金昌;骊文化;地方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24-0021-02

骊文化这一概念正式提出于2011年8月金昌市举行的丝绸之路骊文化国际旅游研讨会上.此后,随着国际性旅游节会在金昌市的不断推出,骊文化的概念不断地向外传播.在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背景下,作为河西走廊中段的金昌受到各方关注.长期以来,金昌给普罗大众的印象是一座新兴的资源型工矿城市,工业发达而文化底蕴薄弱,文化产业发展更显滞后.于是这种关注带有一种极强的担心,即如果金昌的文化发展跟不上,势必造成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的“中间塌陷”,从而影响到甘肃文化发展战略的大局.在这样的背景下,骊文化的概念已经不是能不能成立的问题,而是应该如何发展的问题.当然,我们首先应该了解骊文化的本质属性,即骊文化的内涵.

骊文化的所在地――金昌,位于河西走廊蜂腰之处.从南、北、东三个方向看,金昌是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汇合处,来自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游牧文化与来自黄土高原的农业文化在此交汇融合;从东往西看,这里又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东西方文化在此碰撞激荡.金昌虽是一个新兴的资源型工矿城市,但其所辖永昌县历史文化悠久,在4000多年前即有人类繁衍生息,为“西戎、月氏、休屠故地”,现存有史前遗址29处、烽燧31处、古城遗址17处、古代建筑94座.骊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需要我们深入地研讨、阐发,以改变普罗大众对金昌有工业而无文化的印象.笔者认为,骊文化最为重要的内涵(也可以说是骊文化的精神)在于四个字,即“包容中和”,也即下面所讲的包容性与中和性.

一、骊文化的包容性

据笔者所见,关于骊文化的内涵,目前有两种阐述:

第一种是时任金昌市副市长周文魁在2011年8月20日金昌市举办丝绸之路骊文化国际旅游研讨会接受新闻媒体联合采访时所作阐释,认为骊文化体现了文明多样性融合,是西方文化在中国河西走廊的活化石,也是中欧文明交汇的活化石.周文魁市长对骊文化的阐述实际上是强调骊文化的外来属性(即国际性)及包容性,其产生是中西方文化融合的结果.

第二种是赵向东《骊文化之历史钩沉及再认识》提出的,认为骊文化是连接紧密的亚欧板块的历史激荡出来的,反映古代东西方两种高度文明之间的军事文化交流与碰撞,反映出古代中国占据思想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的宽仁,说明历史事件所造成的东西方之间的血缘融合与印证;骊文化是古代中国长城沿线这一“文化共同体”的典型,是波澜壮阔的民族、种族“互融线”上融合变异的产物.

赵向东所讲的骊文化内涵与周文魁有相似之处,即都强调了东西方的文化交融,但赵向东还着重强调东西方的血缘融合以及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间的文化交融与血缘融合.究其根本而言,赵向东与周文魁都在强调骊文化的包容性,认为它本身是中西文化融合的结果,只不过赵向东的视野更宽,从文化到血缘,从东西到南北,关照面更广.

当然,有些学者会从质疑古罗马军团东归一事来否定金昌地区存在的东西方文化交融,笔者认为这是一叶障目的做法.汪受宽教授认为,骊人与古罗马军团无关,但从现代骊人的外貌特征看,他们可能有欧罗巴人北方支的遗传,历史资料显示,历史上金昌地区有白种人来往、居住.金昌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西方人在此停留乃至定居是极有可能的事情,那么东西文化的交融也势必会在金昌出现,只不过没有敦煌昌盛而已.当然,也有些学者以目前骊人的相貌特征作为依据,认为骊人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活化石”,体现出骊文化极强的包容性.骊人是否与古罗马军团有关,这在学术界乃至社会上众说纷纭,分歧很大.笔者现在撇开这一问题不谈,从宗教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东西方文化在金昌的交融及骊文化的包容性.

通过研究清代以来河西走廊宗教传播的历史,笔者发昌确实是个文化包容性很强的地方,进入甘肃的第一位天主教传教士方德望(法国籍耶稣会士)于清朝顺治年间在永宁堡(今永昌县水源镇永宁村)停留传教,虽然有些著作认为方德望在甘肃传教地还包括武威、山丹等,但缺乏原始凭证,唯有方德望在永宁堡的停留有证可寻.就目前的资料可以断定,永宁堡是方德望在甘肃停留传教之地,也极有可能是第一批甘肃天主教徒的产生地,因为梵蒂冈图书馆所藏档案显示1714年永宁堡有天主教会和教堂存在.方德望之所以选择永宁堡,原因可能就在于该地的文化包容性强,能够允许外来文化的存在与传播.


二、骊文化的中和性

中和表示在立场上要持中、不偏执,这是中国传统中庸之道的主要内涵.儒家认为的“致中和”是指天地万物都能够达到和谐共生的境界.本文所指的“中和”不仅指这种境界,还在于达到这种境界的过程,也即通过骊文化的“中和”(类似化学、物理学的中和作用),使新传入的文化与原有文化能够达到各得其所、和谐并存的状态.

金昌境内的历史文化遗迹既有祈求和平的云庄寺、圣容寺等宗教寺庙,也有充满战争色彩的烽燧、长城等历史遗迹,如此出现和、战文化并存的局面,从中也可看出战不是一味地求战,和也不是无原则地求和,因为烽燧、长城意味着是守而非攻,寺庙则表示对和平的祈盼,两者相互辉映,描绘出一幅以战求和的图景.和、战的中和不仅在考古学上有体现,还表现在金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刚劲勇猛、讲究阵法的“节子舞”和祈求吉祥、表示祝福的“”字灯会是当地人喜闻乐见的文化节目.由此可见,从古至今,当地人的文化取向不是偏激,而是持中;其文化既有刚猛成分,也有柔和成分,是一种刚柔相济式的文化. 一种新文化在金昌被包容并生存下来,其势必会被当地文化所中和.如前文提到的天主教,金昌现存最古老的天主堂应是永昌县城南街天主教堂(即红西路指挥部遗址),从外貌看这不过是本地传统的居家小院,但实际上该建筑与周边建筑形式不一致,这是修建于清末民初当地普通的一处院落,与周边环境很协调,教堂建筑风格已看不出天主教的外来性.永昌天主教如果从清顺治十二年(1655)算起,到该教堂修建之时也就是250多年的时间,可是从教堂的建筑样式看,天主教已被当地文化所中和.天主教与原有的儒家、道教、佛教、伊斯兰教、民间信仰等宗教或信仰和谐并存,这可以从金昌历史上无教案的事实得出此结论.天主教只是其中一个例子,其他文化的传入也势必得到同样的结局.

三、包容性与中和性的关系

骊文化既有包容性又有中和性,那么两者处于何种关系呢?笔者认为它们是一种既互相区别又紧密联系的关系.包容性与中和性的区别比较明显,包容意味着骊文化具有宽广的胸怀,能够容纳传入的新文化;而中和表示骊文化不偏激,同时又具有很强的渗透力(或称为同化力),可以将本土文化因素渗透到新文化中,使之本土化.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体现在包容性是中和性的前提,没有包容性就没有前文所述的和与战、刚与柔文化的相济与共存,没有新文化的引入与生存,也就不可能有中和性的存在.

四、结语

骊文化是一种具有极强包容性与中和性的地方性文化.所谓地方性并非贬低骊文化的价值,而在于说明骊文化有其主体而非飘泊不定、随意型塑的无根文化.当然,骊文化也是一种具有广阔视野和胸怀,能够包容西方(指广义的西方,即包括中亚、西亚以及当今的西方等)文化的国际性文化,能够融合来自蒙古高原、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及中原地区的国内各民族文化.骊文化能够包容来自国内外诸种文化的传入与生存,并通过文化的中和,而让它们在金昌落地生根,得以发展.包容、中和是骊文化最重要的属性,也是骊文化不断能够得到传承创新的动力源泉.从这个角度讲,骊文化可以称得上是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建设的一个典型.如果将骊文化作为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建设的典型,探索骊文化发展的历程,分析其中的利弊得失、经验教训,这无疑又是一个非常有意义而又充满吸引力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及省上新闻媒体聚焦金昌市“骊文化”[N].金昌日报,2011-8-22.

[2]赵向东.骊文化之历史钩沉及再认识[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3]汪受宽.骊人来源的历史探索[A].研讨会组委会.丝绸之路骊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金昌:研讨会组委会,2011.

[4]汤开建,刘清华.明清之际甘青地区天主教传教活动钩沉[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5]B. Szczesniakzh.叶崇贤神父对甘肃的描写及地图[J].澳门历史研究,2003,(2).

[6]杨发寿,姜国文.甘肃金昌[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1.

[7]雒焕素.骊人:中西文明交融的“活化石”[N].兰州晚报,201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