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顺的民间文化

更新时间:2024-01-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26 浏览:8540

摘 要:《边城》中的顺顺作为民间权威和封建家长,是沈从文笔下有血有肉独具审美内涵的人物形象.对他的民间文化,有利于我们深思宗法文化,构建民族精神.

关 键 词 : 民间 权威 宗法

相对于文化和精英文化,民间文化主要以农耕村落文化为其主体和特征,体现着民间大众的善恶价值观念.它包括民俗文化在内的所有民间民众创用的生活文化.[1]顺顺集民间权威和封建家长于一身,是沈从文笔下有血有肉独具审美内涵的人物形象.作为民间权威人物,顺顺豪爽慷慨,乐于助人,受到乡民的尊敬和拥护;作为家长,他严格要求,教子有方,是宗法文化影响下的严父.由于宗法文化内在的矛盾性,使他的生活蒙上了黯淡的色彩.

一、豪爽慷慨的民间权威

中国古代社会以家族为本位,国家缺乏社会保障制度和救济措施,社会控制能力非常软弱,广大下层民众无法从国家那里得到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怎么写作.在乡土社会中,那些热情、慷慨、任侠、活动能力强,社会关系圆融且乐于助人的人,受到民众的欢迎,具有了控制和调动民间社会资源的权力和威望,便是民间权威.

顺顺年少时在外面闯荡,接受了文明世界的洗礼后又回到了湘西,是新湘西的建设者和古湘西文明的维护者.他学会了做生意,很快成为湘西茶峒比较富足的人家.他具有湘西社会的美德,大方洒脱,事业顺手,且喜欢广交朋友,慷慨热情,乐于助人,为人公正无私,明事明理,正直平和,侠义疏财.只因为老船夫赞美了两次肥大的鸭子,他就让儿子把鸭子送给了老船夫.当他知道祖孙二人生活拮据,节日里包不起粽子时,又送了许多三角粽子.同时,“他明白出门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凡因船只失事破产的船家,过路的退伍兵士、游学文墨人,凡到了这个地方闻名求助的,莫不尽力帮助”.他这种活动能力强,社会关系圆融的特点,受到当时乡土社会民众的欢迎和好评.当调解民事的执事人死后,他便成了代替者,实质是这个乡土社会的民间权威.中国历来是一个重人伦、轻契约的社会,人们最看重的是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社会关系的稳定.民间权威是宗教仪式的领导者,“其权威不是来自的任命,而是来自传统文化的规范及对‘能人’形象的塑造.”[2]顺顺作为乡间的“名人”“能人”具备了这个特点,有了控制和调动民间社会资源的权力和威望.

二、宗法文化浸润下的封建家长

宗法制社会传统中,社会是家庭和家族的扩大与延伸,因此,生活中发生的日常权威的运作具有渗透各种领域的特征――人情和面子.顺顺对儿子严家管教,让他们轮流各处旅行,训练他们的生活技巧,磨练他们的生存意志,培养他们的美好品德.使两个儿子结实如老虎,和气亲人,不骄情,不浮华,不倚势凌人,是一位成功的父亲.他起初没有给儿子的婚事自作主张,而是让儿子自己决定,他以仁慈的长者作监护,希望后辈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当长子天宝不幸遇难身亡时,他一方面悲痛伤心,误解了摆渡老人,但为了维护他在乡土社会民间权威人物的人情和面子,他在没有弄明白事情来龙去脉的情况下有意疏远与回避老船夫,使老人忧闷而死.他虽然帮助翠翠安葬爷爷,显示其“君子风范”的大度和热情厚道,但从其言“老年人是必须死的”和其行“各方面看看,就回去了”分析,他巧妙地隐藏了内心的冷漠和残忍.另一方面,他明知道傩送和翠翠两情相悦,没有像老船夫那样“不加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却逼迫傩送娶王乡绅的女儿为妻,借口“不愿意间接把第一个儿子弄死的女孩子,又来作第二个儿子的媳妇”,最终和傩送大吵使幼子愤然出游.他把自己对老船夫的感情迁怒于翠翠,想和王乡绅结亲,却竭力掩饰其“人情”,找一个合情合理的借口来挽回其作为家长的尊严和面子,显示了宗法文化捆绑下灵魂的痛苦与挣扎,人性的真诚和人情的虚伪之间的矛盾.正如费孝通所言:“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种前提,因而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3]


三、顺顺悲剧的文化反思

宗法制型文化,导致了顺顺的悲剧人生.他对儿子严家管教,不倚势凌人,对弱者慷慨解囊,济人之危,正直明事理等都是沈从文将儒家文化中刚健自强、吃苦耐劳、仁爱互助等品格赋予了这个人物,使他成为宗法文化浸润下的严父、仁商.但他拼命维护其人情和面子的挣扎与退让,也是宗法社会温情脉脉的情感需要.这种型文化源于半封闭的大陆性地域环境、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专制与宗法有机结合的政治社会结构等复杂因素的交相融合.顺顺对傩送婚事的关注,对老船夫的误解,对翠翠的迁怒等都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家族利益轻个体自由,重直觉感悟轻理性分析调查认知的思维特点,也是中国几千年来宗法社会所形成的群体心理和观念形态,强有力地制约着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最终凝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精神,使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国家民族文化相区别.沈从文通过顺顺的形象塑造,完成自己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构建,具有重要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赵德利.回归民间:20世纪中国小说的民间文化阐释[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P10.

[2]王铭铭.村落视野中的家族、国家与社会――福建美法村的社区史.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G].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P93.

[3]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三联书店,1985年版:P53.

(作者单位:陕西省澄城县寺前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