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建设的几个视角

更新时间:2024-02-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216 浏览:141770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提升和管理的提升.随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逐步推进,如何更好地推动城市文化整体性的发展,以及实现城市文化对城市繁荣的作用,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城市文化新理念

中国的历史比较久远,很多城市的历史更为悠久,而且历史上还存在诸多文化相互重叠的现象,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如何在现今社会发展中去定位历史的问题,到底是维护历史的形象还是需要今日更好的发展.

城市化的推进,带来新的城市区域和城市人口,如何把新增人口纳入城市的文化体系中以及进一步提升城市的整体性文化水平、管理水平,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新城区的开发和建设,需要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城市的自然环境和人文习俗而确定自己的发展规划,不能相互照抄和简单地相互模仿.没有特点的新城区缺乏一种美感,当然也不能移植国外某个小镇或者小城;对于城市的新增人口而言,城市的管理者应该提供公平的就业机会和工作机会,适当地偏向于外来者给予更多的职业培训等.城市文化的新发展,最后还要落实城市的管理水平上,如何对城市进行有效地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民众的素质.无论是显性的制度还是隐性的制度,一座城市努力地去实现正义和宽容的理念,这样的城市总是值得期待的.

城市文化的发展,需要注意如下四方面的问题:第一,如何对待历史文化;第二,如何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第三,如何面对新增外来人口和新老城区的文化融合;第四,如何培养健康的良好的公民文化素质.这些也是推动城市文化发展所需要重视的新课题.

内外合一的城市形象

城市形象包括对内和对外的形象,对内的形象需要体现市民宜居、宜业的稳定生活的要求,对外形象则要进行城市的改造以提升城市的竞争力,二者从总体上是一致的.城市形象是城市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建设城市文化,特别是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和繁荣城市的文化活动,是城市形象提升的基本内涵.

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居住人群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具有群体特点的生活样法,它是城市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总和.建设城市文化最重要的是塑造城市的文化个性,并且以其文化个性来塑造和凸显城市的文化品牌.每个城市都需要体现个性和优势的文化,如文学艺术之都、会展之都、音乐之都、乐器之都、影视之都、主题公园之都等等.此外,重视文化个性的城市必然会重视建设大小不一的公民休闲体育公园.国外的城市文化主题对我国确立主题文化城市具有重要的启示.例如,传媒之都纽约、电影之都洛杉矶等.

城市文化个性和品牌都是可以吸引游客的资源.而国内一些城市对于“休闲之都”的定位没有多大的个性,或者没有吸引力.打造城市文化名片是一种普遍重视的做法.城市文化名片可以通过大型活动来塑造,也可以通过塑造产业项目来打造.适应于未来文化产业的走向,各个城市都要思考如何面向数字化时代的文化创意产业.结合数字化的娱乐、音乐、科技博览和传统产业改造,各个城市都要打造自己的城市名片.每个城市都应当建设有人气的青少年文化娱乐中心,如现代艺术、数码艺术、现代电影城、电子产品和设计、咖啡酒吧街等结合构成的文化娱乐中心.也可以通过影视节目打造城市文化名片,如《的爱情故事》就对塑造城市形象具有积极的影响.

每个城市应当规划城市文化如何发展和文化产业如何发展.在做城市文化发展规划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时候,不能像一般的“十二五”规划或政府工作报告那样做规划,而是要规划具体的文化品牌活动、产业形态、产业链以及品牌项目如何落实等.在规划中要让企业参与,规划的实质内容要能够为该城市的多数企业所认同和接受.

融合城市的经济与文化

城市的发展需要经济和文化兼顾.虽然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规模之后,缺乏文化和文化产业的经济就会遭遇瓶颈,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文化和文化产业的提升作用.

从总体上看,经济发展好的地区发展文化的条件比较好,发展文化产业的条件也比较好.在经济落后的地区应当以工业化为基本发展路径.一些城市做节庆活动,其影响力也仅仅局限在自身市民的领域,往往成不了经济发展的强大助力,甚至有时候还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财政负担.

在城市的经济与文化日益融和发展的大趋势下,文化产业是一个核心的纽带,它一方面它可以丰富城市的市民娱乐与文化交流,另一方面则可以奠定新的产业发展格局或者改造传统产业.现在实施建设文化产业集聚园的方式是一种较好的方式.不过也要特别注意发展文化产业不能随意占地为王.许多城市被高尔夫占去大量的土地,这些土地不能让百姓受益,税收也不多,仅仅变成为富豪休闲的空间,这违背了城市的人文理念.

大力发展城市文化产业

城市文化产业不仅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也是丰富和提升城市文化内涵的基本途径.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遵守基本的商业规律和法律制度措施,才能够保证整个产值的最大化.城市的文化产业规划,主要是通过文化产业来改进原有的产业布局和提升传统的产业或者发展文化产业,缺乏足够的商业规律运作的认知,事实上并不能实现原初的设想,甚至会造成其他的一些发展问题.比如公共资源的浪费问题.

不同的城市资源禀赋或资源基础不一样,其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也不一样.可以把我国城市按照发达程度分为四种类型:特大城市或者经济特别发达的城市、省会或者中心城市、地级市的城市或者经济发达的县城、其他小城市.从总体上说发展文化产业的资源禀赋应当是按照上面的顺序来排列.第一种和第二种城市发展文化产业时一定要以传媒产业和会展业为核心.

资源与区域发展之间是一种动态关系.那些旅游资源丰厚的地区,需要拓展娱乐资源.在那些拥有卫视、全国性的报刊等传媒资源的地区,应当保障通过资源的整合实现全国性的传播.在文化产业集聚园建设领域,区域独特的资源和发展模式尤其重要,在适当相互借鉴的同时,应当避免雷同.在文化旅游的区域模式上,借助于古代和当代文化形象的塑造,可以确立影视内容产业与文化旅游的新格局.山西的乔家大院、河南少林文化、长沙的歌厅娱乐和云南民族风情等,都已经或者可以借助影视作品、歌舞巡回演出带动文化旅游. 重视活动经济是城市发展文化产业的一般模式.当城市在建设会展中心的同时,应当着力培育从事会展活动的企业.检测如没有企业举办各类大型活动,豪华的会展中心就会变成跳蚤市场.

城市发展文化产业应当培育品牌性大型项目,可以包括以下内容:一是选择一至二个具有规模化发展潜力的产业;二是建立一个具有现代青少年文化娱乐核心地标意义的动感乐园;三是每年举办一个具有持续性、同时具有影响力和经济拉动效应的大型活动;四是建立一至两个大型文化产业集聚园;五是扶持一至二家具有吸纳效应的大型新媒体企业.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双轨并重

文化事业是不同于文化产业,前者追求社会效益的满足,后者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城市在规划文化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严格地区分开来,文化事业是不能进行商业化的运作的,即使有商业化元素的参与,也是以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为前提的.

一个地区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最好能结合,比如,把一个地方的文化事业的一些设施的周边来做文化产业,或者是把文化事业跟文化产业集聚园整合在一块儿.很多城市闲置的体育馆,能不能作为某些联赛的站点呢?举例子来说长沙有一个体育馆,把体育馆的地下和周边都开发成办公和娱乐区,就是体育场这样的事业机构使其资源都充分利用起来了(实际上现在大多数的体育场是不用的),通过把事业的资源做成产业,正好可以用起来.中国现在的事业跟产业结合度比较低,以后的发展方向便是把它们结合得比较紧、比较协调.

克服文化强市的十种误区

近几年来,文化强市的口号响彻云端.这本来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也很鼓舞人心.不过,仔细推敲一些地方的具体做法,许多措施都是与文化强市的目标背道而驰的,有些孟子所谓的“缘木求鱼”的味道.总结归纳起来,以下的十种建设文化强市“做法”值得反思或者反省.第一是没有具体的目标.不知道究竟是“强”文化事业、文化设施建设、文化产业、公民的文化素质还是文化艺术创造力,也不知道要“强”到什么程度.第二是大搞文化形象工程.大搞文化形象工程的恶果是,许多花费巨大的博物馆、剧场、展览馆、体育场等因为缺乏软性活动,从而成为真正的“鸟巢”.而许多漂亮的图书馆没有购写图书杂志的经费.第三是玩高雅,搞成片的大雕塑.检测如老百姓没有达到比较高的审美水平,那么,雕塑既占地又费钱.第四是搞祭祀.许多地方领导想忽悠领导,到当地去参加什么国家大典,其实就是搞个没有意义的祭祀活动.第五是搞官员形象文化.报纸的版面不是用来登载文化信息和文学艺术,而是天天登官员的照片和长篇讲话.或者花大钱让官员去国外考察文化,而对于文化发展规划都不愿意花钱做.第六是所谓城市形象建设.搞灯光工程,没有节制;或者搞没有人来看的花草,花大钱铺昂贵的草坪,没有休憩的椅子,还不让市民进入,号称进入会破坏公共绿地.第七是搞历史名人文化,有些地方连秦桧等“名人”也受到优待.第八是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传统曲艺上,而忽视了当代艺术和艺术创新.没有文化产业,也没有现代文化作品.第九是搞明星效应,花大钱请明星开演唱会,强迫企业或百姓写单,或者请文化名星去做个永远不可能操作的文化规划.第十是只说不练,文化艺术的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逐年降低.青少年文化中心和地方政府办公大楼对比,就可以看出人间天堂究竟在哪里.


(陈少峰,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