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真人秀综述

更新时间:2024-02-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9671 浏览:92134

真人秀节目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兴起的一种新的游戏节目形式,它将游戏规则设置的人为性和参与者表现的真实性以及场外观众参与的互动性结合起来,将游戏节目的智力竞赛和体能竞赛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崭新的节目形式.我国电视行业也学习借鉴了欧美成功的真人秀节目范例,并结合本土特色,取得了一些成就.专家学者对于电视真人秀的研究各抒己见,形成“百家争鸣”局面.本文主要针对这一方面研究做一综述介绍,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一些建议.笔者在中国知网搜索“真人秀”,相关的论文及刊发的文章多达700余篇,内容详尽,包括了真人秀节目的方方面面,笔者就其中较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几十篇进行系统地研究,发现这些研究文献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真人秀的本质

对于真人秀的定义,业界暂时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有的人认为它是建构性的纪录片,有的人认为它与游戏节目的有着天然的联系,也有人认为它是故事.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尹鸿是这样表述的:真人秀作为一种电视节目,是对自愿参与者在规定情境中,为了预先给定的目的,按照特定的规则所进行的竞争行为的记录和加工.[1]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马超的定义和尹鸿的表述大体上是一致的,他是这样定义真人秀:“电视真人秀作为一种电视节目,是对自愿参与者在规定情境下,为了预先给定的目的,按照特定的规则所进行的竞争行为的真实记录和艺术加工.”[2]作者引用了美国学者李普曼的话来证明自己的观点:1922年美国学者李普曼提出:有必要将人头脑中的景象和外部世界区别开.人的脑海中的景象是建立在媒体选择性“提示”的基础上的,是依据现实环境的客观变动而结构出的一个符号化的环境,李普曼将其称为“检测环境”.“真人”的异化将是不可避免的,在“拟态环境”中,“真人”只是拥有真实姓名和真实身份的符号,他们是媒体挑选出的目标受众的代表,是被格式化和媒介化了的“真人”,是形形色色的性格符号.在这里,“人”的真实没有任何意义,“秀”的真实才为媒体所关注.所以,“真人秀”可以带给观众的满足和快感是完全虚拟的艺术作品和力求完全真实的纪录片所无法企及的.


周雪涛、杜晓琳共同写作的《真人秀节目面面观》则从另外的角度对真人秀做了阐释:真人秀节目是一种新型综合性的电视娱乐节目,是检测定情境中的真实展现.这里的所谓“检测定情境”,是指真人秀节目大的框架是事先设定的,包括奖金的设定、环境的选择、参赛者的选取和游戏规则的制定等,“真实展现”,指的是节目的具体进程和细节是真实的.可见,真人秀节目与纪录片、电视剧和竞赛类节目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区别.[3]

真人秀的本土化

电视真人秀节目来源于欧美,现在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按照其内容可以划分为:(1)表演选秀类,(2)婚恋交友类,(3)生存竞技类,(4)室内真人秀,(5)职场真人秀,(6)教育真人秀,(7)娱乐真人秀,(8)整容真人秀,(9)装修真人秀,(10)公益真人秀,(11)角色互换类,(12)问题类.

从2004年《超级女声》一炮打响开始,中国就开始真人秀节目的比拼竞争,各电视媒体各自角逐自己策划推出的多档真人秀节目比拼激烈程度似乎正日趋白热化.中国的电视真人秀模仿欧美的真人秀,但是又不完全照搬,而是根据本国的国情以及受众的不同对真人秀进行了本土化,这一过程是及其重要而又艰难的.

真人秀如同谈话节目、益智节目等引进节目一样,只是一种节目形态和样式,关键是要节目的内容.《超级女声》把歌曲和“真人秀”结合起来,就做出了一档观众喜闻乐见的节目.而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有不同的收视习惯.在总的节目构架不变的基础上,根据国内观众的口味在表述方式上进行―定的调整也是真人秀本土化发展的重要一环.所谓节目表述方式的本土化,即节目在叙事方式、语言风格等方面,要满足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及时代特色的需要.真人秀节目的叙事方式要建立在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础之上.重视节目的情节性、故事性,要学会“讲故事”,可以学习用一种传统长篇评书式的叙事方式来连缀情节,让整个节目充满悬念与不可预测性,重视节目的现实性、教化性,相对于西方观众而言,中国观众更多的是希望能够通过真人秀来反观人的社会存在、社会规则、生活法则,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通过它来体验社会.真人秀节目的语言风格包括电视画面、声音及照明、服饰、造型等各种电视语言手段,都必须满足中国电视观众的观赏习惯与传统趣味.

设置道德底线及限制级别.在中国做真人秀节目,最大的难点就是道德问题.每个国家每个地域都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道德标准,如果节目脱离这些背景或者有意挑战道德底限,将很难被接受,这就要求我们电视工作者自觉设置道德底线,在制作真人秀节目时一定要符合普遍的道德规范,符合影视职业的道德精神.不能像西方真人秀节目那样,以性、隐私、、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来取悦观众,因为这违背了中国传统的道德标准.我们应该在制作和播出的环节加强管理,规范制作审批环节,对每一档节目进行事前的道德专家分析,并像电影一样,给每档节目标出限制级别,以利于家长对孩子在观看节目时进行指导.此外还要限制播出时段及渠道.对不同限制级别的真人秀节目要选择安排不同的时间段和频道播出.有的可以在黄金时段、普通频道播出,而有的只能在深夜时段、成人频道播出.

真人秀的现状与困境

以《超级女声》为代表的真人秀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我国的真人秀尚处于起步发展状态,经验不够,特色不明显,目前还存在不少问题.

国内制作单位向国外“借鉴”而制作出的真人秀节目,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购写国外真人秀版权后,在保留引进节目既有模式的基础上,再对其进行本土化改造.如央视早期引入的《幸运52》,《城市之间》等都是在引进国外版权的基础上,对原节目进行本土化的“嫁接”、“移植”.其比例是:23个节目样本中仅占7个(其中还包括3家民营公司)仅占30%.另一种则是根本不引进版权,直接把国外真人秀节目中的节目样式、流程拿过来简单克隆.这样的“借鉴”方式占70%,几乎成为当前国内很多电视台制作真人秀节目的普遍做法.

另外一个突出的现象是:模仿的范围和类型相对狭窄,所以常常出现国外的一种节目样式被多家国内电视台争相模仿的现象,导致很多家电视台的真人秀节目极其雷同如央视的《赢在中国》、《绝对挑战》,东方卫视的《创智赢家》以及《雅芳星运动》等都能从美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学徒》身上找到影子.以美国《生存者》节目样式为原形的,就有广东卫视的《生存大挑战》,广西卫视的《星期四大挑战》等多个不同的版本.[4]

我们以《超级女声》为例来分析真人秀节目之实质:从节目类型来看,《超级女声》属于纪实性的竞争娱乐节目.节目摄制者必须尊重现实,不能为了节目的“好看”就凭空设置那些子虚乌有的故事情节,所以现代人对电视剧产生了“审美疲劳”,原因在于故事情节的虚检测虚幻,观众在他们面前有一种“被骗”的感觉.而真人秀节目则不同,它的真正魅力就是咬住“真”不放开.“真”是客观真实非虚构,“人”即人性人格,“秀”就是指手段、规则,归根结底在于一个“真”吸引了大众的眼球.[5]真人秀靠得是“真实”取胜,这个真实是指被暗箱操作,然而在《超级女声》进行的过程中,总是有一些“黑幕”爆出,真人秀失去了“真”,观众喜爱的歌手不能够晋级,使观众丧失了兴趣.

在西方的真人秀电视节目中,由于西方的文化背景,参与者“秀”的能力较自然,在某种意义上强化了“拟态的真”的环境,在经过电视的过程处理后,某种程度上模糊了“拟态的真”和“生活的真”的界限,让电视受众误以为电视“拟态的真”与现实的“生活的真”是一样的.就像一句老话:把检测的做得像真的一样.在这里,西方的电视制作者懂得如何巧妙地退出电视屏幕,其实这是一种技能的体现,是一种对自身文化的深入了解而得出的电视节目的灵感.但是在移植过来的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中,我们所看到的是,也是一句老话:把真的做得像检测的一样.中国的电视真人秀电视节目制作人自己就把“拟态的真”当作“生活的真”,已经不知道对这类电视节目是把它看成电视纪录片来做还是把它当作电视剧来做,混淆了“拟态的真”和“生活的真”的区别.唯恐电视受众不知道电视制作人的存在,处处留下干涉节目进程的痕迹.不是想法巧妙地退出电视,而是现身于电视节目中不肯离去.

真人秀的突围

这种自国外引进的新颖电视节目类型确实在一段时期内给陷入低迷的国内电视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同时也为腻味了传统综艺节目形式的广大中国观众带来了一股清流.但随着越来越多真人秀节目的涌现,它逐渐成了一种流行文化.而根据流行文化社会学的定律:流行得越快、越广的事物,其生命周期也越短.如此推论,那么电视真人秀显然很快会落入昙花一现的宿命中.[6]

从真人秀的发展来看,笔者认为做到以下三点能够使真人秀始终保持生机和活力:(1)内容平民化、亲近大众,(2)追求真实,坚持“真”,(3)勇于创新,保持特色.

真人秀作为一种电视节目,是对自愿参与者在规定情境中,为了预先给定的目的,按照特定的规则所进行的竞争行为的记录和加工.自愿参与、规定情境、给定的目的特定的规则、竞争行为、记录和加工七个基本元素构成了真人秀节目的共同点如果对这些共同点进行分析,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真人秀:真人秀在内容上,是真(真实)与秀(虚构)的一种结合,在形式上,是记录性与戏剧性的一种融合,在传播方式上,则是观看与参与的互动.

真人秀的魅力就在这真检测之间、虚构与非虚构之间.电视真人秀节目是检测定情境中的真实展现,是一种超越虚构与非虚构的综合性的娱乐节目.这是其不同于纪录片,也不同于电视剧的特殊魅力所在.因此,把握“真实”的内涵对于做好真人秀节目显得至关重要.

前面我们谈到,我国的电视媒体在真人秀节目中“把真的做得和检测的一样”过分参与到电视真人秀中,而没有去思考怎么从真人秀的导演中走出来,使真人秀看起来人工痕迹太重,使观众失去了兴趣.

因此在真人秀节目中,我们应该尽量少地干涉节目(在不影响节目进行的基础上),同时还要尽量地让观众参与进来:一是直接参与节目,如进入演播室发表意见,担当角色,或者在观看节目时参与各种竞猜、竞赛等等,但更主要的是间接参与,或者说是通过节目中的"写作技巧人"来参与,更具体地说是通过受众自己所认同的节目中的人物来参与,这个人物既可能是主持人,也可能是现场嘉宾、现场观众,也可能是被采访对象.这样就能充分调动节目参与者和观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使得节目充满活力.

我国一直都是一个重视教育的民族,从我们的祖先孔子开始,教化就成了文艺的主要功能.在我国传媒发展的历程来看,在特定的政治背景和历史时期,用舆论来引导大众是传媒的主要功能,同时大众也习惯从传媒中获得教育、提高认知等,传媒更多起到的作用是教化而并非娱乐.但是,随着我国传媒业的发展和受到西方媒体的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日子过得太平了,国家逐步昌盛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冷面的教育就不再能引起民众的兴趣,人们的传媒娱乐化意识开始苏醒并以此来选择自己喜欢的媒体.但这种娱乐化的意识并不时独立存在的,确切来说,如今的国内受众要的是寓教于乐的节目形态,但趣味性绝对不能少.这样,在娱乐型和教育性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度就至关重要.

我们知道“使用和满足”理论认为,受众的媒介接触活动是基于自己的需求,而对媒介内容进行“功能性”选择.从目前的热点来看,受众显然是更倾向于人情味浓厚,易引起感官刺激的娱乐节目.

电视真人秀的发展也导致了竞争的白热化,各种各样的真人秀节目层出不穷,但是能够保持特色有敢于创新的并不多,相互的抄袭和模仿使得观众觉得所有的真人秀节目都差不多,没有什么特别精彩的地方.也就是缺少“可看性”.

电视节目“可看性”的内涵之一就是内容构成要素的丰富性,电视节目也只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在真人秀节目中,内容的丰富性和新颖性制约着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延展过程.在《梦想中国》中,就采取了演艺界的明星加盟节目比赛的过程,做评委或以表演嘉宾的身份出现,来增加节目的看点和人气.并且在晋级赛中,表演已不仅仅是同台竞技PK对手的唯一手段,尤其是自“原创之夜”起,“主题情景+比赛”的形式也是对节目创新的表现,同时,嘉宾郑钧、郭峰等人的出场也为比赛增添了不少亮点.现在,《梦想中国》已成为电视台重量级娱乐品牌节目.所以,只有竞争越丰富、对抗越新奇的真人秀节目,才能获得观众的持续注意.

此外,电视媒介要打造自己的品牌.从湖南卫视的《新青年》,到电视台的《实习生》、《绝对挑战》和东方卫视的《创智赢家》,再到现在的《赢在中国》,中国电视界对于美国创业真人秀节目《学徒》的“学习”一直没有停止过.但是,要想获得长久的竞争力,就要做出自己的品牌.中国电视的经验和教训从正反两方面一再显示:克隆别人只能行走一时而无法永远兴盛.客观地说,当今中国电视市场上的真人秀节目都缺乏鲜明的个性,于是导致竞争力不足.众所周知,借鉴与克隆具有质的不同:前者学习方法,后者照抄照搬,前者汲取精神,后者囫囵吞枣.所以,只有结合本地观众的审美心理,才能打造出符合目标受众需求的电视真人秀节目,并最终形成自己的品牌,抢占竞争的新高地.

在真人秀研究方面,不要过分拘泥于真人秀的概念,真人秀节目本就是一个综合的节目类型,此外,应把握真人秀的发展规律,创新思路,研究新的情况和新的节目类型,为真人秀的发展做正确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