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在哈佛大学

更新时间:2024-04-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4960 浏览:117466

寻得张爱玲1967~1969年在哈佛大学研究的小卡和档案,是1995秋天我在哈佛大学,所能发现绝无仅有的唯一资料.由我向中文世界首刊于1996年4月15日的台湾联合报和中副.张爱玲与哈佛,当时事隔卅年终得重新描绘,我发表的文章比其它的中文著作①要早一点.

这哈佛唯一档案和卡片是英文:瑞克利夫学院珍贵的蓝点档案仅有八行字写道:“赖雅太太1941年在港大的教育被战事中断,从此译述不断,有两个短篇小说集和散文等无数中文作品,《赤地之恋》及《秧歌》两部英文小说完成于1955年,现致力英译19世纪的《海上花列传》,她与她的作家先生赖雅FedinandReyher居于剑桥.”另一张小目录卡上写着——爱玲张赖雅太太,合法地址:麻州剑桥布拉图街83号(并没有列出学位),邮寄地址:加州柏克莱杜伦街2025,307公寓”②.

我要感谢哥伦比亚大学夏志清教授.在看了我的著作《哈佛心影录》③,他特意指出:张爱玲曾在哈佛赖氏女校~瑞克利夫学院研究.1995年秋11月,我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追寻,发现《张爱玲在哈佛》和她的哈佛故居.我在回台参加海外作家访问团、女作家协会大会、赴新加坡参加世界华文作家协会大会开会之前,特别到她故居拍照留念,又经点拨发现她亲笔手迹的珍本书《赤地之恋》及《怨女》④.

时能亲炙请益,授以不传之秘的夏先生,被允许引用他的研究数据.夏教授还介绍庄信正先生,他也不吝赐教.夏张二位论交己久,通信有122封,2007年夏先生将原件捐赠给南加大张爱玲研究中心⑤.2013年3月联合文学出版夏志清教授《张爱玲给我的信件》前,我在1996年早已读到张爱玲1967年3月24日的信——给在台休检测研究仿佛成她经纪人的夏先生说:“瑞克利夫研究所因赖雅的病,由上班改为入住剑桥,年薪也由三千元加为五千.要四月初发表,暂请‘保密’.张爱玲4月18日离俄亥俄牛津镇迈阿密大学,到纽约暂住阿拉玛旅馆Alamac,用两个月时间看医生,7月要译《海上花列传》,即往哈佛女校等.”⑥

张爱玲1956年移居美国,在新罕布什尔州麦道威MacDowellColony文艺营,同年8月14日,36岁的她与在文艺营结识的美国老作家65岁的赖雅结婚,主要因怀孕(后堕胎)或是恋父情结.婚后才两月赖雅就开始中风,健康时尚可称伴,后期病瘫缠绵,月领社会福利金52元,老弱难行,只剩一把骨头一口气,她照顾了11年.1967年10月8日她到美国剑桥才几个月,就在哈佛大学为赖雅送终.哈佛年薪也由5千元再减少为3千元.1968年8月底,张爱玲从45公寓搬到“同宅较小的”43公寓.所谓“一间房的公寓”(1969年2月7日给王桢和信),可能是为了节省开支.她1969年月起独居加州,单挑起悠悠的生命负荷,深居简出更增添了神秘色彩.向哈佛大学申请的研究费两年八千美元⑦,才女张爱玲下嫁穷途潦倒赖雅的最后时光,就倚仗于此,聊度再仆再起的黯淡年月.

在哈佛张爱玲一如往常与外界保持疏离.一说不愿人家知道她流浪他乡的经济窘迫,干脆作出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样子.她躲躲闪闪不轻易见人,答应见王桢和,空等一天,后几年王再想拜望,张爱玲回信:相见不如怀念⑧等或许恰如在《天才梦》文中的自剖:在待人接物方面,显露惊人的愚笨.在哈佛一开始只与赖雅的表弟哈勃许塔脱EHlberstadt有来往.

张爱玲与哈佛中国古典小说研究专家、曾任哈佛东亚系系主任哈佛燕京学社第五任社长的韩南教授PatrickD.Hanan在哈佛燕京图书馆的底楼——古典小说的书架旁邂逅,并且谈了好半天.她后来宴请并送《怨女》英文版和《北地胭脂》TheRougeoftheNorth给韩南(之后又赠1977年出版的《红楼梦魇》),还赠给韩南太太一个腰间垂挂或手携的绣花荷包⑨,那是李鸿章女儿——她祖母的家传之物.2006年韩南和王德威两位教授交待我一个崭新的使命,也就是为这些宝贝寻个合宜的存藏之处.我接到信后几番思量并和他们商议,最后决定如下:书,由多收纸本手稿书画的郑炯文馆长主持的哈佛燕京图书馆珍藏;绣荷包,由我送进柏克莱加大,周欣平馆长主持的东亚图书馆典藏.

张爱玲的祖母是李鸿章的女儿,父亲张志沂(字廷重)住洋房、坐汽车、抽、娶姨太太,母亲黄逸梵(字素琼)的祖父黄翼升是清长江七省水师提督.她的母亲也是留学欧洲的进步女性⑩,张爱玲在这种新旧交替、中西文化互相冲击的环境中长大.她是1940年代诸天都起震动的上海最红的女作家,也是在此时,她与有三妻四妾的胡兰有一段恋情和短暂的秘密婚姻.

张爱玲的前夫胡兰成,见诸文字的就有早逝的原配唐玉凤,继娶的全慧文,未婚同居的歌女应英娣,与张爱玲签订终身婚书“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并未实现.他在武汉引诱护士周训德,在温州避难与范秀美同居;后来还有日本女人一枝,最后娶了手下之妻也就是经营酒吧的畲爱珍{11}等张爱玲成婚时就知道胡兰成与全慧文并未感情破裂,也没有离婚(胡与全两个儿子胡宁生和胡纪元都回忆证明全和张曾在家作客相见).全慧文长子胡宁生,后在《有关家父胡兰成》一文写道:1943年前后,张爱玲曾来大西路我家作客,胡兰成也曾带子女去张爱玲的寓所访问.所以文学界有人愤愤不平,张爱玲对妻妾成群{12}的胡兰成竟一时心醉神迷等张系国教授(以笔名域外人)论之:为爱放低自己一点都不值得.

如得其情,哀矜而勿喜,惘然的历程描写:“等房间里有金沙金粉埋的宁静,外面风雨琳琅,漫山遍野都是今天等”、“时间变得悠长无穷,金色的沙漠浩浩荡荡,一无所有,只有嘹亮的音乐,过去未来重门洞开,永生大概只能这样.”{13}一生谨守的分寸都乱了.她对研究艺术的金山友人艾丽斯AliceBissell谈到胡兰成:“自从他离开之后,我就将心门关紧.”情感破产,灰飞烟灭.

张爱玲因受夏教授看重,写入小说史,引发数代名家作者和有志创作者的崇拜模仿,整个改变了华文文学史的生态谱系.她受少年时家庭重创,就认定人性是自私的,对任何感情都不予信任——“世故紧悄”{14},就算是写好事也总是多磨.看倾城之恋,是张爱玲小说中唯有的喜事收场,特别受欢迎,白流苏和范柳原在日军围城中安然,并突破自我结婚,但是婚姻免不了带着伤痕.作者的铺陈显示其内心观点:张爱玲满是苍凉幻灭,要写的是现实,呈现势单力薄爱的世界.分析她的生活行止,绝对尊重自我讲求心灵自由,却相当情深义重.她的情爱,不见得地老天荒,两度婚姻,倒似折磨灾难;两任丈夫,尤其给她情感重创,胡兰成的心,赖雅的身,一切都掌握不住了,心境荒凉中,都坚忍到生离死别不得不分,还寄编剧费和担当生活费.

离开故土,除1960年代,宋淇介绍她写电影剧本,也做中英翻译,英语典雅的张爱玲,在美国期望出版英文小说,却不合读者的胃口,得不到出版商的青睐.{15}所以她不断为稻粮谋空费才华,而求各校研究工作:1967年,夏志清、刘绍铭、陈世骧教授推荐{16}张爱玲来到哈佛女校瑞克利夫学院,担任非全时访问学者,申请《海上花列传》英译的项目,在哈佛未曾缴稿.虽1968年已译成摘选三分之一总共20回{17},在其有生之年未出版,仅在哈佛作相关公开演讲.

我当初因首发《张爱玲与哈佛》,就有心寻找这部张爱玲与哈佛结缘的《海上花列传》英文遗稿.我工作的哈佛燕京图书馆曾希望馆藏张爱玲的翻译手稿.我找到曾经送张爱玲骨灰海葬的成员之一,南加大东亚系主任张错教授,经努力邀得遗稿两箱,由其表弟亲自取递,存于南加大.1997年成立张爱玲文物特藏中心,又经南加大东亚图书馆工作的浦丽琳女士细心整理,经夏志清教授推动,与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系主任已转任哈佛讲座教授的王德威签约,2005年请孔慧仪修教授改完并出版{18},终于实现张爱玲想将《海上花列传》带上世界舞台的心愿.

在哈佛大学,张爱玲与麦卡锡、王桢和等有通讯往还;1968年4月13日前后答应见殷允(和同学王青云,我的朋友)接受访谈;1969年3月29日与夏志清、庄信正、於梨华在美国亚洲研究学会大会,那年会场波士顿谢拉顿酒店吃了顿午餐{19};1969年4月1日在瑞克利夫研究院公开演讲《中国翻译作为文化影响的桥梁》;春季应於梨华之邀到奥本尼纽约州大讲TheExoticWest:FromRiderHaggardOn盘桓半日{20};前此,张爱玲因夏志清教授推荐,在1966年夏,接受印第安纳大学比较文学系主任福伦兹HorstFrenz教授邀请在“东西文学关系讨论会”上公开演讲,题目为《中国电影:由实际经验谈香港电影》,庄信正教授会后和刘绍铭教授去学校附设的旅馆求见,谈了大约半小时多{21},在哈佛未有机会相见的李欧梵教授,亦在该会中见过她;后来还曾在1966年10月在俄亥俄州Oxford城的迈阿密大学去担任该校任驻校作家时公开演讲《中国政治对知识分子的影响》{22}.

在哈佛公寓她与韩南一家欢聚,送他夫妇俩绣荷包和书,这是她在美东最后的据点.从这学院公寓搬离后她再也没有回东部,就应陈世骧教授,ChalmersJohnson等聘任,在伯克来加大中国研究中心研究过两年“词汇”,陈少聪任其助理{23},1971年4月,陈世骧来信通知她:六月底结束这里的工作;1971年5月23日陈先生心脏病发猝逝;不是滋味的她,曾去信宋淇、庄信正诸友诉苦,6月10日她还去信夏先生诉说.

所幸张爱玲于1966年就在夏教授和宋淇先生的帮助下,获得稳妥的版税收入.他们的几番奔走谈判,让张爱玲的著作在华人地区更有影响力,她终于不再受限于正式工作,1973年在庄信正先生帮忙下南迁洛杉矶终老.她后来总是在租来的公寓中{24}迁移漂泊,多少年,多少怀疑,多少恨,她失去了爱,失去了健康,失去了对一切的兴趣{25}.1995年9月8日,她的房东约于一周后,发现她逝世于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10911RochesterAve.,#206,LosAngeles,终年75岁.她垫毯独逝于行军床之前,自主性地将重要亲放门边,遗嘱执行人建筑师林式同{26}(也是庄先生介绍的朋友)遵嘱将遗物全交由她的知交宋淇、邝文美夫妇,两人过世后由儿子宋以朗{27}继承任遗产监管人.

《小团圆》、《易经》、《雷峰塔》等著作在她逝世后出版.张爱玲的写作风格,又引争议{28}.她用小说形式来写家族史,把刻骨铭心的创伤,更老辣地一次次写出来,作品的出现和出版弥补了空白.我们终于理解张爱玲的写作是一生的工作,是真正的生命写作.同样的题材,她不停地反复写.像1938年她第一篇用英文创作的散文《WhatALife,WhatAGirl'sLife》写自己小时候.从头到尾,她不断重写个人经历.王德威评说:重写本身就是另外一种叙述学和审美意义.

现在的文学史,时尚书写张爱玲{29},不论如何,夏志清教授说:我很高兴,看到张爱玲成了中国文学史的一部分!

注释

①张凤:《哈佛缘》,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4-198页.

张凤:《一头栽进哈佛》,台北:九歌出版社2006年版,第59-86页.

张凤:《哈佛哈佛》,台北:九歌出版社1998年版,第57页.

我被邀请去演讲《张爱玲在哈佛大学》,这个由我探索至深的题目,原先负责史勒辛格图书馆瑞克利夫学院档案的诺斯太太JaneKnowles把我一系列诠释研究的中文文字作为档案保存起来.我的文章的发表稍早于以下两书:司马新、郑绪雷《张爱玲与赖雅》,台北:大地出版社1996年版.同书简体版,《张爱玲在美国》,1996年7月上海文艺出版中文首版.

②NameReyher,Mrs.Fedinand等DegreeNodegreelistedCollegeYear

(ElieenChang)R.I.Radcliffe1967-69.

LegalAddress83BrattleSt.,Cambridge,02138(搬家后就被杠一条线)

MailingAddress2025DurantAve.Apt.307BerkeleyCalif.947049/71③张凤:《哈佛心影录》,台北:麦田出版公司1995年版;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④谢谢访问学者朱虹教授点拨.2001年夏我曾引领张学专家华东师大陈子善教授和台湾清华(现任教UCSD)廖炳惠教授等去考察.我带着他俩拜访了鹿桥——她曾与张爱玲同在西风杂志征文比赛,张当时的作品名为《天才梦》.鹿桥教授写的《未央歌》在台北一连翻印60版,大陆版出版后也影响深远.当年轻易不见人的张爱玲在1971年柏克莱加大却飘然出现在鹿桥的艺术史演讲会上,详见鹿桥的《市廛居》,台北: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85页.


⑤感激夏志清教授和夏太太王洞亲自告知,指点良多.夏张二位交情与众不同,他们时有鱼雁往还,通信上百,但仅限如锺子期伯牙之交,夏先生几次对我强调,别无其它,他在沪有其它意中人:“我在上海见过张爱玲一次,可是那天我根本没把她放在心上,反倒是她身边的刘金川小姐,才是真正叫我难忘.”夏文《初见张爱玲喜逢刘金川》最早刊于1999年3月21、22日台北联合副刊,他还亲口对我说:我那时专研英国文学,对国学相当外行,当初对她确实没有兴趣.

⑥后刊登于1997年7月号联合文学.

⑦夏志清:《张爱玲给我的信件》,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庄信正:(编注)《张爱玲来信笺注》,台北:印刻出版社2008年版;据1969年2月7日致王祯和,邮简〔含地址〕复印件见苏伟贞编《鱼往雁返:张爱玲的书信因缘》,台北:允晨文化,2007年,第25页.

⑧丘彦明,《王祯和访谈:张爱玲在台湾》,联合文学1987年3月号,后收于郑树森编《张爱玲的世界》,台北:允晨出版社1989年版.

⑨1969年春,素来幽居的张爱玲,出乎意料地邀请韩南夫妇,到她的公寓吃饭.那次会面,张爱玲把签了名和订正过的,于1967年由英伦出版的《怨女》英文版《北地胭脂》送给韩南.韩南邀请张爱玲为《哈佛亚洲研究学报》(HarvardJournalofAsiaticStudies)写文章,结果她竟写成一本文学评论集子——《红楼梦魇》,曾两度出版.详情参考2006年10号《明报月刊》,张凤的《张爱玲的绣荷包——与韩南结缘》第99页.

⑩详情分别见张子静《我的姊姊张爱玲》及季季《家族世系表》,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

{11}胡兰成:《今世今生》,名古屋[Nagoya:Janarusha],1958年.

{12}张爱玲在1975年12月10日的信中对夏志清教授说:三十年不见,大家都老了等胡兰成会把我说成他的妾之一,大概是报复,因为写过许多信来我没回信.

{13}见张爱玲《小团圆》,台北:出版社2009年版.

{14}王德威教授评语.见王德威《落地的麦子不死:张爱玲与张派传人》,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

{15}1955年张爱玲的第一部英文小说《秧歌》《TheRice-SproutSong》,NewYork,CharlesScribner’sSonsCo.,1955.在美出版.可是,她的第二部即没好运,《怨女》英文版《TheRougeoftheNorth》《北地胭脂》,原《粉泪》改写

EileenChang:《TheRougeoftheNorth》London,Cassell&Co.1967.

夏志清《张爱玲给我的信件》,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书中提到美国出版者纽约CharlesScribner’sSons编辑的退稿信对《粉泪》(PinkTears,即《怨女》)的评价是:“所有的人物都令人反感等我们曾经出过几部日本小说,都是微妙的,不像这样squalid(肮脏).”明显没有她之前的作品《秧歌》的好评.

{16}见夏志清《张爱玲给我的信件》,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2013年;庄信正编注《张爱玲来信笺注》,台北:印刻出版社2008年版.

{17}1968年4月13日前后答应见殷允(和同学王青云,我的朋友)接受访谈,内容刊登于《》,台北:出版社1968年版.

{18}特蒙夏志清教授、南加大东亚系主任张错教授及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系主任后转任哈佛讲座教授的王德威先生告知详情.

{19}详见张凤《一头栽进哈佛》,台北:九歌出版社2006年版,第80页.

{20}见於梨华《别西冷庄园》中《来也匆匆——忆张爱玲》一文,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1}原拟托弗伦兹教授写哈佛推荐信.但申请表上需要表明与推荐人已相识多久,而她和弗伦兹是初识,写推荐信的效果不会太大.后转请柏克莱陈世骧先生.

{22}见庄信正编注《张爱玲来信笺注》,台北:印刻出版社2008年版,1966年10月19日给庄信正的信,张爱玲来信:刚巧他们这里要我讲点几十年来中国政治对知识分子的影响.

{23}陈少聪《有一道河,从中间流过》中《与张爱玲擦肩而过》第204页,台北:九歌出版社2006年版.

{24}庄信正太太杨荣华替张爱玲搬过家,后来写了篇《在张爱玲没有书柜的客厅里》.

{25}水晶《张爱玲病了》1985年首发于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后收于苏伟贞编《鱼往雁返》,台北:允晨文化2007年版第83-87页.

{26}林式同《有缘得识张爱玲》,1985年首发于1996年2月号,后收于苏伟贞编《鱼往雁返》第218页.

{27}张爱玲、宋淇、宋邝文美《张爱玲私语录》,台北:文化2010年版.

{28}生前交代不得面世作品,应该刊行与否形成两极争论.

{29}北大中文系教授温儒敏,以详细的资料研究评述《近二十年张爱玲在大陆的“接受史”》中指出,哈佛燕京图书馆就有260本有关张爱玲的书,作者层1930~1970出生者皆有,如张均(1972-),作品内涵却在文化生产、商品炒作中层层剥落,已成为九十年代之后流行文化符号.

(责任编辑:黄洁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