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教育的内涵其本质

更新时间:2024-03-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3088 浏览:106055

摘 要:生态环境教育是引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教育领域.其任务是帮助人树立敬畏自然的自然观;呼吁善待自然,维护代际公平,坚持可持续发展.

关 键 词:生态环境教育;共生德育;代际公平;环保意识

传统道德教育通常注重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规范,对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则很少涉及.实现道德教育的与时俱进,就必须对原有的价值观进行重新建构,把道德的对象从人与人扩大到人与自然,培养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环境道德,增强人类对于其他生命形式以及整个自然界的责任感,这正是共生道德教育的应有之意.

一、生态环境教育的内涵

什么是生态环境教育?第比利斯国际环境教育大会所定义的是:“环境教育是各门学科和各种教育经验重定方向和互相结合的结果,它促使人们对环境问题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使之能采取更合理的行动,以满足社会的需要.”美国《环境教育法》规定:所谓环境教育,是这样一种教育过程:它要使学生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同人类的关系中,认识人口、污染、资源的枯竭、自然保护,以及运输、技术、城乡的开发计划等,对于人类环境有着怎样的关系和影响.显然,生态环境教育就是要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改变人们不适当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从而协调人与自然的利益,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生态环境教育应包含哪些内容?由于环境问题形式多样,错综复杂,因此,环境教育的内容也很广泛.有学者从传统儒家对现实生态环境教育的启示中得出,生态环境教育应该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绿色文明”的认知教育;二是“厚物养生”的情感教育;三是“适度消费”的行为教育;四是“天人合一”的和谐观念教育.有学者认为,当前人们共同关心的生态环境教育内容应该包括环境保护与资源保护、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标准、生态学的基本知识等等.

我们认为,从知、情、意、行四个角度来划分,生态环境教育应该包括:一是生态环境的认知教育.既指对生态环境知识的系统学习,了解我们所处自然环境的状况,更指对自然之真、善、美的体验与欣赏.这种科学的“认知”表现在价值观上,就是让人们树立正确的自然价值观,充分认识到自然应该是受人尊敬而不仅仅是为人类所用的资源,要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再去发挥人类积极向上的本性.二是热爱自然的情感教育,人作为有感情的高级动物,对所有生命物体的关心和爱护,体现的是人们对自然生命的一种态度及道德义务.这不仅是人类的自然美德,更是环境道德在实践中的升华.一个人,只有当他把植物和动物的生命都看得与人的生命同样神圣的时候,他才是有道德的.对自然界中一切有生命的物体展示人类的爱心,是生命价值的呼唤,更是人性的回归.三是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生态意识和相应的生态道德,自觉维护人与自然的公平、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促成现代和谐社会的构建.四是适度消费、外化生态和谐行动.人类对自然环境采取什么样的行为模式,它直接影响到了与自然的直接关系.环境问题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类对自然过渡利用和消费,尤其是超过了其承受力的消费.因此,我们应当通过丰富多彩、层次多样的实践行动,帮助学生树立与环境、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和基本的环境修养,自觉遵守环境的基本原则和规范,有意识地在学习生活中实践环境道德.将生态环境教育有形化、实践化,达成一系列的可视化效果,真正实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二、敬畏自然:生态环境教育的核心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人们逐渐认识到随意浪费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是一种不公正、不道德的行为.事实上,人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类是地球生命系统的一部分.人类社会一诞生便和自然界结下了不解之缘,人和自然环境中构成人类自身物质、并赖以生存发展的那一部分环境要素,是一刻也不能分离的.那么,如何看待自然的价值?怎样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对自然应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这些都是生态环境教育所要研究的核心问题.

自然界具有内在的价值,具有存在的权利与资格.人类作为自然界的成员之一,理应对所有生命尊重、对自然敬畏.生态环境教育是培养人尊重自然,尊重生命,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的道德感和责任感,使人们形成正确的生态思想,从实践层面引导人们自觉履行道德义务,遵循自然的道德原则,践行道德规范.

如何培养这种新的自然观?我们首先应该认识到,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自然,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这是对自然应该承担的义务和责任,也是对子孙后代应该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其次,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必须转变以人类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因为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只强调人类对自然的权利,而忽视人类对自然应尽的义务.“这种价值观助长了人类对自然界不顾后果的掠夺和征服,人们只关注当前利益,缺乏对后代的长远考虑,因而使人类陷入了当前的生态困境.”近现代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已经背离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利益,危胁到整个人类的健康.对自然界无节制地、掠夺性地开发,也对人类的可持续繁衍构成具大的威胁.进行生态环境教育,就是要培养人们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因此,我们必须把生态利益作为最高利益,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价值取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保证人类能够以可持续的方式生存和发展.

再次,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就是要求人类把道德关系扩展到自然界,要求我们善待环境,对自然环境负有道德责任;就是人类要遵循自然规则,保护生态平衡,人类要以道德的方式规范自身对生态系统的行为.敬畏自然就是要公平利用自然资源,承担保护自然资源和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责任和义务,以达到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共同繁荣和进步.显然,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共处共生是彼此存在的最好形式.为此,生态环境教育就是要倡导一种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态度,倡导一种保护自然、拯救自然的实践态度.

三、代际公平:生态环境教育的本质

迄今为止,人们在讨论公平问题时,主要是在“代内”范围进行的,而代际公平的讨论相对较少.何为代际公平?“代际公平研究当代人和后代人之间的福利与资源分配问题,要求每一代人保持自然和文化资源的多样性并且传递给后代人,同时,每一代人也享有与前代人至少相同的权利.在代际传递的过程中,自然资源的质量应得到保持.”

代际公平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公平地对待未来人类是实现代际公正的关键.那么,对“后代人”是否存在代际公正?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人要靠自然界来生存,但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却非常有限的,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不会改变.如果每一代人都为了自己眼前的利益对各种资源采取急功近利式的掠夺性开发,竭泽而渔,杀鸡取卵,那我们还能给子孙后代留下什么了,人类告什么继续存在下去了?虽然,人们破坏自然的行径有时侯不会马上招致大自然的报复,但却会波及到后代人.“人类代际间的责任不是虚拟的,而是现实的,后代对地球拥有的权利跟我们拥有的同样多,我们有留给后代一个适宜于他们生存的自然空间的道德义务.”

其实,代际公正是以代内公正的实现为前提条件的,“代内公正”问题往往优先于“代际公正”.这不仅仅因为“代内公正”问题更具现实性和紧迫性,而且因为如果人们连“代内公正”问题都解决不了,又怎能通过当代人的行为来解决“代际公正”呢?如果当代人从公平原则出发去考虑后代人的利益和发展,并愿意为其做出努力,而后代人的内部却不能按公平原则去分配,那么这种“代际公平”的意愿显然会落空.著名哲学家约翰罗尔斯在其《正义论》中写道:“不同时代的人彼此间有责任和义务的约束,就像当代人之间的关系一样.当代人不能因己所好去随意界定代际间的公平原则,而不顾道德准则的约束等人类有着与生俱来的责任去支持和推动公正的建立,这便要求人类文明发展到相应的高度.”人类要得以生存和发展,在这世代延续的过程中既要保证当代人需要的满足和利益的实现,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正是体现了共生道德的价值观规范.


四、提高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生态环境教育的关键

保护生态环境是一项基本国策,而生态环境教育则是贯彻基本国策的基础工程,是实施环境保护工程的重要环节.强化环境道德教育,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与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帮助人们掌握环境科学知识与保护环境的技能,对于保护地球是至关重要的.

在我国,人们的环境道德意识还相当薄弱,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的行为时有发生.国家环保总局和教育部曾在1998年联合组织了一次全国规模的公众环境意识调查.调查显示,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其中有1/3的人认为人应该征服自然,并以此来谋求人类的幸福;有1/2的人对我国环境状况变化持非常乐观的态度;仅有8.3%的人表示经常参与环保活动.对生态环境有所认识的人,基本上也是停留在知识层面,关注较多的往往是日常生活型环境问题,对生态型环境问题缺乏了解;有人认为环境保护属于自然科学和工程学科范围,甚至有人把环境保护简单的看成是环境的监测和治理.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国现阶段公众的环境意识还很明显地表现出一种多重二元化的结构,即环境意识水平的城乡二元化、年龄结构层次上的二元化以及公众与解决环境问题上的二元分离形态,环境意识更多地表现为“政府依赖型”.而在教育上,教育的内容和动机呈现单一化的倾向,即偏重环境知识的教授和应用,而缺乏对教育对象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感的培养.“如果环境教育不能够以培养受教育者的环境意识为目的,环境教育则会始终在低层次上徘徊.那么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也就更谈不上.”

“在环境保护实践中存在的种种困难和障碍,究其原因主要是人们缺乏环境意识和生态观念,因此,只有通过强化环境道德教育,增强环境道德,引导人们选择善待环境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才能真正形成阻止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的强大力量.”近年来,我国政府通过学校及媒体等途径对公众进行了多种形式的环境教育,公众的环境意识有了一定提高.

就目前而言,生态教育的关键还在于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意义的认识.我们通过生态环境道德教育,要使人们建立起保护自然资源与环境、避免浪费和破坏的科学环境价值观;通过环境道德教育,使人们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公众环境道德意识的提高对于我国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将起着重大的作用,一个对自然都能善待关怀、承担责任的人,必定会与人为善、和平相处.同样,一个在社会领域内品德真正高尚的人,也一定会关心人类的家园、爱护自然、与万物友善,具有良好的环境道德意识.“无论生态的价值取向在多大程度上视自然为一种道德对象,从目的上来分析,生态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这也就意味着生态教育是从人出发,也是为了人的.”因此,在解决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中,要从根本上转变人们的思维方式,使人类自我利益与生态系统的利益一体化,使生态道德规范内化为人们的内在需要.

基金项目:本文受中南民族大学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csy11006),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项目(2011B348)资助.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