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译的文化背景因素

更新时间:2024-03-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935 浏览:13578

摘 要:翻译过程中,由于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性,使得某些源语表达方式很难在译文中正确表述,从而导致误译的产生,甚至造成文化冲突;这就使使译者必须关注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冲突,分析导致误译的文化背景因素.本文试图从认知思维方式、文化内涵和生活方式等方面探寻引起误译的文化因素,唤起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文化差异的关注.

关 键 词:误译文化因素认知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文化内涵文化意识

一、引言

翻译是在一定社会情境下发生的交际性过程,而不仅是一种单纯的语际转换活动.译者“除了需具有翻译过程所涉及的两种语言知识外,还必须对相关主题有全面的了解”(Nida,2005:150).但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会因为种种原因而误解源语语篇,产生错误的译文.鉴于“误译可以分为技术性质的误译和文化性质的误译两类”(郭建中,2000:164),这使得文化背景成为解析误译原因的重要焦点.从文化的视角来看,翻译意味着文化的比较,译者根据自己对源语文化背景专属性的理解来解释源语文化现象.在这一过程中,那些不相容的文化成分便会在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对立中经受各种不同的翻译操作,呈现在不同的翻译语篇中就成为了误译.因而,我们需要寻根溯源,通过英汉互译中的误译实例找到诱导产生误译的文化背景因素,以此实现翻译的传真,使译文将源语语篇传神准确地表达出来.

二、认知思维方式的差异与误译

民族文化的差异首当其冲地体现在认知思维方面.由于语言反映社会文化并制约人的认知思维,语际之间的互译一定会留下思维因子的足迹.英语民族的思维是个体的、独特的,而中国人注重整体、综合、概括思维(陈宏薇,2006:25).表现在语言上,英语偏好用词具体细腻,而汉语用词概括模糊.例如:有的人将“红白喜事”直译为“redandwhitehappiness”,自我感觉对应、工整,殊不知这并不符合英美人的思维方式和习惯表达,让他们听来一头雾水,应当将其意译为“weddingsandfunerals”才能避免误解.

中国人善于归纳总结,而英美人善于逻辑推理与分析.中国人以中国固有的传统辩证哲学观来看待周围世界、研究并解决问题,强调从整体直观出发,辩证地看待一切;而英美人的文化源自古希腊、罗马文化,又历经工业革命,强调以个体为中心,重视个人发展,从而形成了看问题个体性很强的倾向,因而导致语言表达上的种种差异.例如:在姓名、时间、地址的表达方式上,中英两种语言的行文方式明显地体现了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文化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而英美文化则正好相反.

英汉民族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还突出表现在对颜色词迥异的认知方面,因为“表示颜色的词语承载着厚重的民族文化心理”(何孟良,2002:56),其所蕴涵的意义很容易在翻译理解中出现偏差.红色“red”在中国文化中常与喜庆、欢乐的事联系在一起或象征革命和共产主义等.如:“披红挂彩,开门红,大红人,红色政权”等.英语中“red”除了用于喜庆的场合,如“aredletterday”,指所期盼或值得纪念的日子,因此,日历上也用红色标注节检测日.在部分句子的表达中,“red”并不总与欢乐、喜庆联系在一起.英语中“toseered”的意思是不是“看见红色”,而是“使人生气”或“发怒”,“wingaredflag”并不表示“挥舞红旗”的意思,而是“做惹别人生气的事”.又如:绿色“green”;在英美人的文化中,绿色与嫉妒有关,如:“greenwithenvy,green-eyedmonsters,green-eyed”均有此意;而汉语中则用“眼红,红眼病”来表达此意.另外,英语中“green”还表示缺乏经验、知识、训练等,如:“Heisstillgreentohisjob.”(他对自己的工作没有经验),“greenhand”(新手),“greenhorn”(无经验易受骗之人).倘若不能够对这些文化元素拿捏准确的话,一定会闹出翻译笑话,使读者满头雾水、不知所云.

三、文化内涵的差异与误译

一旦语言进入交际,便存在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表达问题.在面对双文化语篇翻译时,要尽量对相关语言承载的宗教文化、历史文化等一系列互变因素均有一定的了解,以免出现误译.

1.探究宗教文化差异.中西方文化由于长期存在不同的宗教信仰,决定了两种语言中许多表达方式并不通用,误译的解决需要“知己知彼”地理解宗教影响下的生活点滴.英美人有着根深蒂固的基督教传统,而中国人长期信仰佛教、儒家学说.因而在翻译时要顾及各自不同的宗教信仰,特别是有关宗教意义的词语,不能想当然地进行张冠李戴.


有人曾把《红楼梦》中的“阿弥陀佛”译成了“Godblesysoul”,把上帝拿来代替佛教的无量寿佛,这很可能让西方人误以为中国人也信奉上帝,使译文大大地削减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天诛地灭”这一成语运用“天”、“地”作为最高权力的象征,只能适用于深受天道观影响的中国;倘若译成了“standcondemnedbyGod”,就毫不客气地剔除了道教文化的影子,故不能用反映基督教信仰的“God”取代.

2.探究历史文化差异.某些含历史感彩、承载历史渊源词语的翻译也是文化内涵差异的显现点,仅仅懂得单字和句子原意是不够的.只有对语义对等背后隐含的文化含义和历史背景给予充分的重视,才能真正达到音、形、意三方面都“天衣无缝”的翻译境界.

例如:“Johncanbereliedon.Heeatsnofishandplaysthegame.”有人不知道“toeatnofish”和“toplaythegame”分别是典故和习语,直译为“他一向不吃鱼而且经常玩游戏”.其实,“toeatnofish”出自一个典故,指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时代,耶稣教徒为了表示对政府忠诚,拒绝遵守反政府的罗马天主教徒在周五吃鱼的习俗.因此,“toeatnofish”是“忠诚”的意思.“toplaythegame”与“toplaythefair”同义,由此转义为“举止光明正大、为人正直”的意思.

又如汉语中的“鸿门宴”应译为:“Hongmenfeastwithatrapfortheinvited.”,若不了解中国楚汉相争时的历史背景,仅可能会直译为“HongmenFeast”,此译法就会令英美人莫名其妙,不能确切理解.同样,英语习语“tocarrycoalstoNewCastle”,应译为“多此一举、不必要的事”,原因是“NewCastle”本身就是产煤地,再把煤运去的话,就显得多此一举了.如:直译为“运煤到纽卡斯尔”,就不能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了.我们只有在熟悉这些习语中包涵的浓厚民族历史色彩的文化知识后,才能找到让读者准确理解的表达方式.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