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诗词的顺应性

更新时间:2024-02-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224 浏览:142951

摘 要:比利时语用学家维索尔伦在进化认识论的基础上提出人类的语言使用是一种顺应行为.并将语用学描述为关于语言整体的功能性综观.本文运用顺应论主要从心理世界和社交世界两个方面分析李清照诗词在创作过程中对语境的把握和运用,将动态的语境观运用到对诗词的分析中.

关 键 词:顺应论李清照心理世界语境

自从1987年比利时语用学家维索尔伦提出“顺应论”以来,该理论立刻得到中国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很多学者运用顺应论对语言现象进行分析.例如冉永平运用顺应论对庭审提问进行了语用分析;陈新仁运用顺应论对词汇阻遏现象进行了阐释;也有学者将顺应论应用到翻译领域.而顺应论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方面的运用和研究就冷清得多.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山东章丘人.中国妇女文学史上最璀璨的巨星,五代两宋词坛与李煜齐名的双璧,所谓“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但是当今对李清照诗词的分析缺少从语言学角度的论述,特别是缺少语用学理论的分析.

本文将运用语言顺应论探讨李清照诗词言语的顺应性,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理解李清照人物性格及其诗词的特点,同时也为我们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人物和人物语言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顺应论内涵

随着语用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其理论应用不断扩展.在1987年国际语用学成立时发布的工作纲领中,维索尔伦(Verschueren)首次提出了语言顺应论.此后经过多年的深入研究,对该理论进一步修改和补充,在1999年出版的新著UnclerstandingPragmatics,标志着该理论体系日臻成熟.比利时语用学家维索尔伦在进化认识论的基础上提出人类的语言使用是一种顺应行为,并将语用学描述为关于语言整体的功能性综观.在区分了关于语言资源的语用学和关于语言使用的语用学后,他认为语用学应该研究三个主要的核心概念: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变异性是语言的内在属性,决定了语言结构各个层次可能选择的范围;商讨性指的是语言选择不是机械地做出的而是基于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进行;顺应性是指人类能够从各种变异可能的选项中做出商讨性选择,用以满足基本的人类交际需求.也就是说,人类为了实现话语的言语功能,需要从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三个角度来进行言语交际.我们认为,委婉语作为一种语用现象也是语言顺应的结果.言语交际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认知活动,其中语境因素必不可少.以顺应性为出发点,言语交际需要顺应语境对象,顺应结构对象,顺应动态的过程以及顺应意识的凸显程度.在顺应语境对象的过程当中又可分为顺应语言语境和顺应非语言语境.从广义来说,语言是语言交际的环境,用来指与话语相互顺应的一切因素或影响话语处理的一切因素,包括交际语境(物质世界、社交世界、心理世界以及交际双方)和语言语境.交际双方在语境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言语功能交际意图能否实现的直接参与者.如今,该理论已被广泛运用到日常交际中,也日益扩展到翻译等领域.由以上综述可以看出,维索尔伦所提出的语言顺应论以综观为主导,较为全面地阐释了人类进行语言交际过程中心理机制与社会文化语境的交互作用,并试图从“灵活、变通、顺应”的角度揭示出语言运用的本质.这一模式拓宽了语用学的研究领域,对语言交际的研究具有很高的方法论价值和启发意义.

二、李清照词语境顺应性分析

“作者设计人物语言,根据人物所处的言语环境规定他只宜这么说,不宜那样说.言语环境中的主观因素便构成了这个人物所处的主观环境,从而决定其语言特征,显示出人物的‘个性’.小说人物的语言总是顺应他/她所处的主观及客观环境而说出的‘得体’的话.”李清照在创作诗词的过程中也分别进行三个世界的顺应即物质世界、社交世界以及心理世界.本文将从顺应论的角度分析李清照诗词的顺应性特点.

1.李清照诗词的心理世界顺应性分析

心理世界主要涉及交际者的性格、情感、信念、意图等心理因素.说话人选择语言的过程正是顺应自己和听话人的心理世界的一个动态过程.而李清照在创造自己的诗词的时候也充分顺应自我天真率直的人物性格和其独有的女性心理世界.巴赫金认为,自我与他人之间有着极其复杂的相互关系,一方面两者相互接受、相互影响,但同时自我有保留,有“外位立场”.也就是说我们自我在观照他者时依然坚持自己的独立性、保持与他人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外在距离.迈尔斯说道:“很显然,在我们的心中,自己比任何事更关键.”,我们在社会中的行为往往表现出一种焦点效应,即在社会行为中人类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这种焦点效应同时会反应在语言交际中,我们在语言交往过程中总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去进行交际,体现出了一种主体性的思维特点.李清照词中充分体现了顺应自我的外位立场,并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自我的主体性.她善于顺应自我天真烂漫的性格感受创设成生动的画面,通过诗词画面来感染读者、打动读者.如: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

这首词是李清照在自己少女时期的一次荡舟活动.沉醉的少女,在天色已暮兴尽归来时,小船却“误入藕花深处”.由于归还心切,于是“争渡,争渡”,惊飞了荷塘中的无数鸥鹭.“沉醉”透露了词人心底的不可名状的欢娱之情,更加反映了作者自己当时天真活泼可爱的性格.一曲《如梦令》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活泼,一种调皮.而这首词的创作恰如其分地顺应了作者自身的性格特征.

词向以艳科著称,表现情爱是它的传统题材.然而在李清照词中所表现的情却不同于其他,而是一种始终如一、冰清玉洁的爱情.她顺应了自己特有的女性心理,表达了对爱情独特深刻的审美体验.李清照在爱情生活上是非常幸运的,她与赵明诚可谓一见钟情,伉俪相得.明诚癖好金石,清照则平生与之相随.在公公赵挺之罢相病卒后,李清照曾随赵家屏居青州(今属山东)十年.这十年是词人快乐的十年.而李清照的词中也充分顺应了这一时期的美好情感.如:

卖花担上,写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减字木兰花》)

这首词妙趣横生地描写了一个青年女子天真美好的心愿.上片写写花、赞花.词人用拟人的手法,刻画了含苞欲放的春花形象――轻施素粉,腮染红霞,面挂晓露.下片首句便直吐痴情:怕情郎看了会觉得娇艳的春花比自己的面容美丽,但又不肯甘拜下风,于是便把鲜花簪在鬓边,同春花比美,要让情郎品评一下,自己与鲜花到底哪一个漂亮.这首词中最重要的“徒要教郎比并看”一句,写少女的心理活动顺应了当时李清照幸福生活的心理状态.

此后赵明诚连任莱、淄(今均属山东)知州,二人便聚少离多,与赵明诚的分离让词人寂寞.词人相思怀远,这一段时间李清照的诗词虽没有了少女时代和婚姻前期生活的明快、幸福、喜悦的平和,但给人另一种温柔敦厚、闲愁万种的印象.而正是顺应此时的思夫之心理,让李清照在写词的时候充满了想念之情.如: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这些写景的诗句均体现了她的思念情愁,凝聚了李清照本人深挚的思夫之情.尤其那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更体现了她对夫君的思念之情.这“瘦”字成为这首词的点睛之笔,与全篇的“愁”字相呼应.愁是瘦的原因,瘦是愁的结果.“瘦”将自己体态的赢弱,心态的离愁完美结合在一起,鲜明地展现了女人的瘦削、憔悴和愁怨.自己由于经久的思念而变得憔悴,将自身的“瘦”堪比黄花“瘦”正是由于顺应了自身的思念之情.


2.李清照词的社交世界顺应性分析

我们生活于一个纷杂的社会中,在这个社会中男性和女性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这个社会角色更多体现在我们日常交往当中.迈尔斯指出女性更倾向于将自己描述为能够“共情”,能够感受他人的感觉――为他人的喜悦而高兴,为他人的悲伤而哭泣.在人类社交中形成的这一特征,让更多女性作者顺应此倾向,从而因为别人的悲伤或不幸境遇而显露“共情”.在李清照的词中我们也看到了这一社交顺应倾向.

草际呜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行香子》)

李清照的《行香子》写的也是七夕,词中她显露出了“共情”.这首《行香子》让我们为牛郎织女感到愁苦万分.进一步细读《行香子》,我们品味到的是词人自己的悲苦.而这种悲苦的情绪正是对自己家人遭遇的“共情”.当时,北宋朝廷“党争”严重,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与廖正一、李禧、董荣一起被称为“苏门后四学士”,以苏轼为代表的旧党受打击后,李格非也受到牵连被列入“元佑党人”,革去京东提刑之职,逐出京城.第二年的元宵节过后,李清照欲回明水去探望父母和弟弟,赵明诚说好最多个把月就会派人去接她的.但是国家的政治形势发生着大变化,对“元佑”奸党的打击日益加深,规定“党人弟子及所有受党争牵连罢职的臣僚,一律不准入京城”.于是,赵明诚因此迟迟没去接李清照.而且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是当时的尚书左丞,他也担心亲家的事牵连自己.这首词中李清照因为感受到了自己丈夫面对朝廷斗争的无奈,抒写了自己与丈夫分居两地的思念与痛苦,同时也表达了对朝廷“党争”的憎恨,词的“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不正是动荡不安的政治形势的再现吗!

其次,在我们日常生活社交世界中,性别差异带给了我们一种不一样的视角.人们对男性的评价离不开控制欲、积极进取和攻击性.男性的社交世界中更关注自我的独立性,而女性更重视关系.从女性角度,她们在社交中更多采用间接方式影响他人.而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男尊女卑的思想更加严重.男子本位的封建传统极力宣扬男尊女卑,受这种文化传统的浸染,女性也渐渐视此为天理.然而作为一个女性词人,李清照具有极强的女性意识,以鲜明的女性视角观察记录着自己周围的世界.在她自己词的创作和描写中显示出对自我性别的认可,对自我形象的欣赏.李清照和传统的封建女性思想的确截然不同,因此朱熹对李清照多有此等评语:“李有诗,大略云等如此等语,岂女子所能.”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响约重来.(《浣溪沙》)

李清照以真正女性化的词作,展示出女性特有的矜持、含蓄、纯真、深挚、细腻、清雅,使那些男性文人的闺情词相形见绌.李清照这些词作透露出对自我女性意识的顺应,表现出对体貌和心灵之美的赞美,是对女性情感世界和独特品格的充分尊重和肯定,是源于本真的对自身、对女性的真正认可.

通过对心理世界和社交世界的分析,我们可以充分了解李清照在创作词作的特点.而这两种世界不是相互独立的,二者有机的结合成为了李清照词作形成的语用理据.通过对李清照词作的顺应性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语境对创作的重要性,并改变了我们之前静态分析的方法,而是开始用动态观去对诗词进行分析.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