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忽视的高中音乐教育

更新时间:2024-02-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904 浏览:105546

摘 要:音乐领域涵盖的文化和知识面十分宽泛,所以高中音乐教育的完善和深入直接影响到学生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本文论述了为什么要深化高中生的音乐教育,高中音乐教育的必要性.


关 键 词:高中生 音乐教育 重视 深化

高中生,作为现代校园中一批追求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的群体部落,正准备面临人生中的重要转折,即高中升大学.因此,他们的成长与发展、身心健康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而高中阶段的青少年是人生中心理活动最不稳定的时期,在这样关键的时期,为了使他们更加协调的完成人生中的这次跨越,学校需要运用更能合理调节学生心态的教育方法来引导.

作为学生本体,在经受压力的过程考验中,始终保持一份良好的心态是为更好的升学考试奠定基础.因此,要在高中期间就培养起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至关重要,而这种素质的培养要通过音乐教育的手段才能更好的发挥,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在于:音乐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扩张力.通过对音乐的学习过程,学生能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端正心态、树立信心,从而让身心更加健康的成长;再则,有音乐环境充实的高中生活,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甚至沟通能力和文化修养等,使他们从容的接受挑战,完成跨越.

高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5-19岁之间,这个年龄层无论从生理学的角度还是心理学的角度上来看,都初步进入了成熟期,同时经过了十几年的基础文化教育,也具备了较广泛的知识结构,能够达到一定的分析和理解能力.综上来看,高中生能较强的理解音乐作品,并通过音乐的魅力为自身的精神建设和充实知识结构怎么写作.以下具体到各个层面来分析:

音乐教育的深入有助身心健康

日本心理学家依田新指出:“青年处于儿童和的中间世界,所以内心动摇大,情绪的紧张程度一般较高,对很小的刺激也容易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一时陷入被打败似的悲痛里,一时又由于有希望而昂首挺胸;一时又由于失意而俯首顿足.情绪如此不稳定,是青年期心理的一个特征.”要指出的是,与一般个体青年相比,高中生的自我意识非常强烈,富有理想和抱负,憧憬未来.心理上的需求也相对较多,包括实现自身价值、受人尊重、爱情和审美等等.

当今,由于心理出现问题导致的高中生厌学弃学情况十分严重,有的甚至自闭、、精神崩溃,由其是在一些重点高中,学习气氛的压抑,学习成绩的对比使很多学生精神紧张,无法正常学习.笔者曾经下到县级重点高中考察,情况更为严重,学生清苦的学习环境和精神状态让人心疼,操场上几名鼓号队员有气无力的排练着节目也只是在应付什么检查;某省重点高中的高三年级,屡屡出现放弃高考报名、突然离校失踪等现象.让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在遗憾之余不禁反思,刨根问底一番之后,发现环境是导致心态变化的根本因素.学校一定要为高中生提供一个综合教育模式的学习环境.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学生课余文化娱乐生活;大力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使学生的健康情绪有机会表达,不良情绪得以合理宣泄,在艺术实践中引导他们正确地看待社会、看待人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西方,音乐的教育起步较早,他们认为音乐作为一种基础教育,目的就是为了通过音乐的美育力量使学生受到熏陶,获得高尚的情感.可见音乐的教育功能是被举世认可和重视的.管建华在《世纪之交:中国音乐教育与世界音乐教育》一书中指出:“从当今发达国家的音乐教育来看,已经不把“美育”“技术”作为音乐的目标,音乐教育的目标主要放在人的发展上.由此而言,音乐的教育深度不只是表面上看上去那么简单,它对心理有积极的影响和帮助,能够调节心情,阻止不良情绪的产生,间接的为心灵疗伤,减轻心理压力.

高中的音乐课上可以选用很多可以舒缓情绪的音乐作品来进行这方面的音乐教育,比如描写田园形象的外国音乐作品――贝多芬的《第六(田园)交响曲》、格调明朗欢乐作品――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序曲》、充满生机活力的作品――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的多瑙河》、中国作品中曲调典雅舒缓的筝曲《渔舟唱晚》、清新愉悦的广东音乐《雨打芭蕉》、心旷神怡的古琴曲《流水》等等.这些作品中反映出的辽阔田野、潺潺流水、怒放鲜花、幽静森林、清脆鸟鸣等等美好宁静的场景对疏导不良情绪十分有效.

高中生有权享受丰富的生活

高中生也应该有很丰富的业余生活,比如周末电影、学生艺术团、体育俱乐部等等团体活动,但由于大多数学校把升学率看得过重而忽视了建立学生精神层面的生活.记得一部著名的音乐电影叫《歌舞青春》,影片以健康向上的价值观来鼓励青少年坚持自己的信念,相信自己、表达自己、不断追求自己的梦想.

在我国教学改革的发展中有很好的先例:北京市二中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她前身是清朝左翼宗学,始建于1724年,已有284年的历史.是北京市的高中示范学校.北京市新课程改革正式启动以来,北京二中遵照“观念先行、科学筹划、理性操作、强化管理、整合资源、立足校本、实现创新”的课改指导思想,在浓厚的校园文化基础上,为新课程开发整合课程资源.学校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融入多种学习方式,丰富和创造有生命活力的课堂.2006年9月启用了新建的教学楼,包含了各种特色教室,例如心理咨询室、舞蹈、管乐排练厅、还有各种阅览管、小影院,并开辟了视听墙、棋艺活动区、专业演播室等.其中的金帆舞蹈团、金帆管乐团,学校的文化节、艺术节、戏剧节、读书节已经成为学生活动的亮点与品牌.二中的金帆舞蹈团如今活跃在国内的很多大型演出活动,每次出场必受瞩目,学生们演出时扎起的高高羊角辫已成为她们团队富有青春活力的象征.同时,北京二中坚持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创新人才,实施素质教育,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和优质的教育资源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和认可,值得借鉴和提倡.通过北京二中新课程改革之后的发展为例我们不难看出,重点高中同样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高分的产生与学生业余文化的需求并不冲突.一直以来,国家在教育体制改革的道路上不断摸索创新,要求学校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精神文明建设,那么具体到各个学校应该积极响应国家教育部的号召,真正理解和落实工作.

不要忽视音乐的潜在功能

音乐的一切实践活动都是在文化的大背景中实现的;音乐的创作者首先要了解一段特点的历史,才能根据自己的审美取向来构建作品.因此,听一段音乐首先要知道他的创作背景,背景中所反映的历史有了音乐的加工,可以让学生更清晰的记住年代和内容,这种效果是历史课本无法取代的,这就是音乐的魅力.

举例:1、音乐与历史:通过欣赏萧友梅的《五四爱国纪念歌》学生轻松记下这段历史;1931年的“9.18事变”,可以通过被誉为“人民音乐家”的张寒晖创作的《松花江上》这首作品.如柴可夫斯基的《1812年序曲》表现的是1812年拿破仑入侵俄国,俄罗斯人民如何顽强抗击法国侵略者,最终取得胜利的场面;在欣赏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期最流行的《马赛曲》时,让学生记住了法国是在这一年全面废除了封建制度,发布了《人权宣言》,确立了人权和自由平等的社会制度.通过赏析优秀的音乐作品,很多知识潜移默化的植入学生的记忆当中,这种记忆方法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针对年代和历史事件容易混交的学习问题.

2、音乐与诗歌:“诗词歌赋”是同属一种学科门类的,作家叶文玲曾说过:“音乐和诗是天然契合的艺术.”中国的诗词有很多都进行过音乐加工成为传唱的艺术歌曲,如《枫桥夜泊》、《阳关三叠》、《水调歌头》、《红豆词》、《清平调》、《花非花》等等,这些加入旋律的诗词,通过演唱的形式表达,使复杂的文言文变得生动,摆脱了枯燥的语文课本,让学生更深刻的感受到诗意的魅力.这种异曲同工的教学方法,应当尽快纳入音乐教学改革的实施中,为高中音乐课程找到准确的定位;同时更为加快高中生的学习效率、学习兴趣提供积极的推动作用.

正确认识高中音乐教育的必要性

如果说高中的教育主要是以学习文化课为主的话,那音乐课更应该成为主流课程,因为音乐文化的涵盖性和渗透性极强,与音乐相关的知识面不仅仅在艺术范畴,甚至到可以通过音乐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域的社会变迁、历史发展、人文风貌等等.

针对高中的音乐教育,重点在于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模式、什么样的音乐作品来更有效的配合高中综合课程,从而使音乐的潜效应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这正需要音乐教育工作者踏踏实实的为高中音乐课程量体裁衣,研究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案来.

其次,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自身要抛弃旧的观念,即:音乐是副科,不被人重视,随便欣赏几首曲子几首歌就可以了.这种消极的教学态度是无法提高音乐课质量的;作为学校,更应该重视音乐课程的建设和人才师资的培养,合理安排音乐课的时间,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的推动性和广泛开展音乐教育的意义,肯定音乐教育对学校及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重要作用.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很早就指出:“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但我们的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对人的教育,过多的关注了技能和理论的教育.为了达到通过音乐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目的,我们必须更多的关注学生是否能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和发展,着重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目的;同时,也通过音乐对创造力和心理的积极影响,加强高中生的美育教育,使他们面对高中课程的紧迫和高考的压力能用一种健康的心态来正确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