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到现代的伟大跨越

更新时间:2024-04-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735 浏览:11942

摘 要:中国文学在1917年发生的文学革命,犹如在中国文学史上竖起了一块鲜明的界碑,标志着中国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开始.而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所创作的小说更是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他的思想与作品无不体现着对封建旧传统的批判,对现代思想的启蒙.正是鲁迅先生对现代思想的不懈追求,对人性的深切关注,对国民性的深层挖掘,才使得中国文学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伟大跨越.

关 键 词 :人性 国民性 现代性 小说

中图分类号:I210.6 文献标识码:A

The Great Leap from Tradition to Modern

――Lu Xun's Thought and Theory of the Modernity Novel

WANG Yin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LiaoningDalian 116081)

Abstract: Chinese literature in literature revolution happened in 1917, like in the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set up a piece of distinct boundary tablets.It marks the end of the classical literature, the beginning of the modern literature. Lu xun is the founder of the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his novel is Chinese modern fiction great beginning. His thought and work all show to the feudal old traditional critici, to the ideas of modern enlightenment. It is Lu xun on the ideas of modern unremitting pursuit, the deep concern of human nature, the deep mining nationality that Chinese literature realizes the great leap from tradition to modern.

Key words: Human nature, National character, Modernity, Novel

中国古典文化历史渊远,博大精深,曾产生过很多魅力四射,光彩夺目的文化瑰宝.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时代的不断变迁,传统的封建思想不但不能给我们民族带来富强,反而牵绊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究其原因,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提倡三纲五常,道德,发展至晚清已经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严重束缚.因此先觉醒的中国人就要打破这传统的封建枷锁,输入开明的现代思想,用以拯救岌岌可危的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学.鲁迅等一批进步人士率先举起了反封建的大旗,用白话文和现代小说一扫旧学繁复陈腐之旧俗,开现代与文明之风气.鲁迅更以其小说深广独特的视角,关注人性,深挖国民性,引领中国文学进入现代阶段.

中国传统价值体系集中体现在儒家思想上,而这种思想的实质是为统治阶级怎么写作,维护皇权与专制主义,统治百姓,培养顺民.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文学作品大多也是怎么写作于统治阶级的.作品内容大多充满教化之意,宣扬封建思想抑或大义大孝之美德.像中国第一部优秀的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讲述的是封建王朝的交替,穿插的是对忠孝义的推崇,歌颂的是传统的道德.相类似的小说还有《水浒传》《镜花缘》《封神演义》之类,无不在强调封建道德在冥冥之中对人类的掌控,以及封建帝王不可撼动的皇权统治.于是中国人在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中逐渐形成了迷信麻木,愚昧顽固,并且带有奴性的国民性.鲁迅正是在此基础上看清了传统的封建道德和制度对人性的戕害,对现代中国发展的阻碍与束缚,从而对此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鲁迅自己说过“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①于是在文学革命即后来的五四运动中大力倡导与推动,支持雨丝社与莽原社,不断地提携新人并且发表作品.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对传统的价值观念与道德观念做一次重新的审视,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价值重估.传统的儒家文化,三纲五常受到严重质疑,社会的真正价值所在也被人们大加讨论,而五四运动中重估一切的价值尺度又是什么?“其实,先驱者们的实践早已证明: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重估一切价值的根本尺度.”②对人和人性的重视,应是现代性的首要标志.人才是社会根本价值的所在,无论是创造辉煌的历史,还是反抗列强的侵略,抑或是颠覆封建传统的道德标准,最终依靠的都是人的力量,人是构成社会的根本.因此,在危难时刻要救亡图存,创造现代文明,就必须重视人的力量,尊重人,尊重人性.在封建社会,百姓是帝王的附属物,一切行为以帝王为核心,为统治者怎么写作.正如封建社会的思想体系与文学作品,都是为统治者怎么写作.人没有其自身独立的人格与思想,甘愿被统治与奴役,这种性格随时间推移便成了鲁迅要大加批判的国民性.正是国民身上这种不自觉的奴性,激发了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深沉感叹,并且更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灵魂来”.以此使人具有人所应具备的独立之精神与人格,而这也是正式推动中国迈入现代性的必要条件.鲁迅对此有深刻地认识,因此他作品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③

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堪称现代文学的第一声春雷.所表达的正是对封建吃人礼教的强烈批判.基于封建传统旧社会价值体系对人性的摧残,鲁迅便首先将他犀利的笔锋对准了残害人性,剥夺人权,而又阻碍社会发展的吃人的封建旧礼教.狂人得了担心自己时时被他人迫害的精神疾病,为了证实自己的质疑,他有一天晚上翻开一本历史书,“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④ 狂人是在旧礼教的残害下还保有人性的少数人之一,鲁迅借狂人之口喊出了封建传统的旧社会是吃人的社会,传统的旧礼教是吃人的礼教.仁义道德与忠孝节烈都是吃人的历史.然而故事的开端介绍说狂人“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由此看来,似乎做正常人的代价,便是加入残忍的吃人盛宴.充满讽刺意味的结局似乎在告诫人们,在封建阶级的社会下,正常人已无法坚持自己的个性与人格,若想要生存,最终都会被吞没在无情的吃人大潮中.因此觉醒的先驱者必须要奋起反抗,为维护人的本性与尊严就要强烈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鲁迅的《狂人日记》犹如为黑暗社会里艰难摸索的人们带来了一缕耀眼的光芒.


鲁迅在《祝福》和《明天》里塑造了祥林嫂和单四嫂子两个悲惨女人的形象.祥林嫂的丧子之痛本已让她心碎,然而周围人却没能给她应有的同情或安慰,只是把她的痛苦当做茶余饭后聊以解闷的故事,但当人们对她的故事听够便都对她的唠叨感到厌烦,不再理她,甚至以此来取笑她,麻木冷酷的国民性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而柳妈吓唬祥林嫂一女嫁二夫到了阴间是要被劈作两半则充分展现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传统的贞洁观令祥林嫂惶恐不安,此生已经疲惫痛苦不堪,死后落入地狱还要遭受被劈为两半之刑,无论生与死不会再有希望与改变.柳妈短短的几句话,便彻底摧毁了祥林嫂生的意义,封建的节烈观与迷信思想将这个勤劳善良的女人活活吞噬了.若说祥林嫂的悲剧是她的再嫁造成的,那么坚贞守寡的单四嫂子却也没能逃过被传统礼教摧残的厄运.单四嫂子的邻里乡亲都来帮忙料理孩子的后事,能想到的礼仪一样不落,似乎对待死去的人要比对待活着的人好的多,这群人对婚丧礼仪的热衷程度远远超过了对鲜活生动的人的关心,葬礼几乎花去了单四嫂子所有的积蓄,没有人想到单四嫂子以后的日子该如何过.封建礼教下的人们把道德制度与利益传统当作生活中的重点,而忽略了对恶劣环境下的孤儿寡母的关心与同情.在三纲五常的封建礼教下,单四嫂子同祥林嫂一样,最终也沦为吃人礼教的无辜牺牲品.人的独立精神与个人意义完全消失在封建礼教的吃人历史之中.然而鲁迅对封建制度下人们麻木冷酷的精神状态的深层揭露,正是对人性与觉醒,现代与文明的强烈呼唤.

《阿Q正传》对国民的病态心理及其劣根性进行了深层挖掘和剖析,这也构成了鲁迅小说的主体内容,改造国民性的深层意蕴也就是揭露国民被封建礼教所吃,被封建统治者所奴役,而国民却不自觉并且习惯于这种奴性状态.阿Q是鲁迅笔下一个始终不自觉的典型,它具有所有不自觉群众的普遍特征.他还具有典型的两面性,在被相对的强者欺打后,自称虫豸,不去反抗,奴性十足.然而却大胆戏弄小尼姑,向比他更弱者寻求宣泄.然而在他自己的意念里,又认为自己是“状元”、“老子”.正是这种两面性,使中国人不能正视自己的真正地位,奴性十足却并不自知.阿Q从城里回来向人们讲在城里看革命党杀头,语气充满了炫耀,还连称好看好看;阿Q在断头台因为画圈画得不圆而惭愧等等,这些无不显示了国民的劣根性和鲁迅欲对中国旧社会人民的思想的启蒙.

鲁迅准确而无情地揭示出了封建社会压抑人性,摧残人性,毁灭人性的罪恶.用他的作品向人们发出警示,试图引起人们的注意,摆脱传统的压迫与束缚.他的作品中融入现代精神与立人思想,大声呼唤国民的觉醒与思想的解放.从此确立了中国现代文学深切地表现人生,挖掘人性的创作思想.鲁迅用他的小说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实现了中国文学从传统到现代的伟大跨越.

注释:

① 鲁迅.鲁迅经典全集[M].北京出版社,2008:23.

② 李新宇.价值重估的尺度――论五四人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J].齐鲁学刊.2002(3).

③ 鲁迅.鲁迅全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512.

④ 鲁迅.鲁迅经典全集[M].北京出版社.2008.26

李新宇.价值重估的尺度――论五四人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J].齐鲁学刊.2002(3).

责任编辑:荀淮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