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青年2016年第19期

更新时间:2024-01-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349 浏览:104068

博客地址:blog.tianya./blogger/error.aspmsgid等于4

上世纪90年代初的许多个下午,某橡胶厂生产科办公室,小苏和我各自趴在办公桌上奋笔疾书.我们写的并非信,而是小小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厂子效益不好,稿纸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所以没敢写长篇小说.那年月,我们这些被分配到亏损企业的青年出路着实稀少,靠文学突围,成了极少数可操作的梦想之一.

记得那时候看过一篇小小说,里面有个人物叫“马靠枣”,是个文学青年.他老家盛产一种名枣,他经常提着枣子去市里报社和编辑联络感情,发表了不少文章,成为了单位里的名人.不料某年虫灾,枣子绝收,于是当年他一篇文章也没发等

当时,我们都以为文章是真实的,因为我们写了几年,一个字都没有发表.那些年,大一点的城市往往有日报、晚报两张报纸,地级市通常只有日报,几十年如一日都是老面孔.至于所谓纯文学刊物,更不是无名作者所能妄想的.

到了90年代末,小苏依然是文学老处男.我虽然发过一些,数量也如同孔乙己碗里的茴香豆――多乎哉不多也!好在彼时中国足球开始了职业化,足球类报刊异常繁荣,球评这块园地上还没有出现“垄断群体”.于是我开始骂中国足球了,一骂,发稿量大幅度上升,稿费一度超过了工资.小苏则依然坚守着他的文学梦想,不屑于写这种没文化的文章.


一晃新世纪了,晚报、都市报繁荣起来.写球评那批人中,不少人靠骂人文章混进了记者队伍,几年下来有房有车,吃香喝辣,我这类没有把握住机遇的,也在各类副刊上混成了“资深”,赚了点小钱.已然文学中年的老苏,慢慢便不写了.

原以为像这样非文学不写的青年,在如今这个年代已绝迹,可是参加了一些文学聚会,发现这类纯正的文学青年依然生生不息.他们非长篇小说和诗歌不写,有的辛辛苦苦打工几年,攒下的钱都交给书商,有了一本印刷粗糙的著作,有的已经是省级作协会员了,还经常为生计发愁等

记得几年前我跳槽到一家通俗杂志当编辑部主任,属下一位女编辑是标准的文学青年.“你看过几遍《红楼梦》”她一脸孤傲地问我.“一遍.”我说.我并不喜欢看《红楼梦》,据我所知,不少男文人也不喜欢.“切!”一个星期后,文学女青年就辞职了.

“80年代,文学是什么地位我们这里一个诗人在纯文学杂志发表了几首朦胧诗,硬是有个文学女青年千里迢迢来向他献身!现在即便你出了几本卖得还可以的书,但凡有三分姿色的女青年正眼都不会瞧你,人家宁可选个小老板等”某作家感慨道.

是啊,如今的文学里似乎什么“内容”也捞不出来了,着实有些MMD.将来,将来或许还会出现另一个文学春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