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更新时间:2024-03-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689 浏览:98611

摘 要 :20世纪以来,西方学者把人文科学列为了人类社会三大类型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之一,足见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汉语言文学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基于汉语言文学学科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从披露传统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结合中职学校的特点及教学实例,阐述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下,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关 键 词 :中职学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人文素质教育

随着我国中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教学思想已经不适应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发展,缺乏现实指导意义和时代感,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呈现出兴趣不高、缺乏主观能动性,甚至是厌学的现状.人文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因素为目的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值得汉语言文学教师的借鉴.在中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呢? 下面来谈谈笔者的一些看法.


一、汉语言文学的教学重要性

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汉语言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的学术载体,代表着中国传统的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也是大时代下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注重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理论建设,出发点是为了建立健全学生的道德体系.但随着中职学校就业环境的日渐复杂和就业压力的增大,用人单位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多,这就使得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必须进行一场教学革命,在建立好学生的道德体系和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贯彻汉语言文学的实用价值,着眼于实践能力的培养.

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价值不在于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辨证的说,我们也不能强化用实用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思路去规范人文学科,而应该看到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特定期待.

二、传统中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以前,老师传授的汉语言文学信息使我认为:汉语言文学是以教会学生汉语的理论知识、分析文章的结构安排、了解思想内容为目的的,有时对课文的思想观点拔高地总结一下,让学生了解就行了;做学生的根本就不用费劲思考文章的内容,理解不了就背下来.总之,在汉语言文学课上,这就是应试教育.它所培养出的人缺乏人文关怀,已远远不符合时代的需求了.其实,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而言,人文素质尤为重要,因为它关涉个人品质的建立和完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各种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同时并存,对许多人,特别是青年学生冲击很大.许多青年人是非观念不清,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金钱化,极端个人主义,道德水准低,性格冷漠,缺乏公德意识等等.这些人文精神缺乏所造成的现象很多人把它归罪于学校教育.的确,学校教育存在很多问题,但决不是它造成了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从孩子出生,我们就已经忽视了人文精神的教育,家长忽视了,学校忽视了,社会忽视了,最主要是成年人所主宰的社会已经缺乏人文精神了.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只有积极寻找解决方法.我认为只有社会、学校、家长共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共同努力改善人文环境,使我们的社会健康发展,才能真正提高青年人的人文素质.

三、中职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下对学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以德育人

中职学校加强人文教育,倡导人文精神,培养全面发展的健康人才,就要有一批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人文精神,而且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师资人才.教师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较高人文素质人才的关键.教师人文素质和人文意识缺乏,就不能培养出人文素质较高的学生,学生就不会在他的教学活动中获得人文精神的熏陶.教师的人格魅力、气质修养对学生的影响远比教师向学生传授的知识的影响深远.中职汉语言文学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大多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汉语言文学教师必须抓住契机,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做人的教育.汉语言文学教学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职课本中,具有丰富人文内涵、体现人生真谛的篇目比比皆是:孔子执著的人生追求,孩子般的热情,诲人不倦的长者风范化为《论语》中字字珠玑的睿语箴言,让人如坐春风,如沐春雨;孟子身上洋溢的原始人道气息和精神;教学时,教师如果能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讲解,引导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这些人物的精神力量,将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最直接的教育.更重要是帮助学生成长,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创造完美人生的过程.因此,我们中职院校教师应努力提高完善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文小环境.以我们的人格魅力、气质修养来影响学生的成长.

2.以情育人

汉语言文学教学应把广阔的人文性放在第一位,用情感先教学生怎样做人.“成才需得先成人,人才是为社会怎么写作的,倘使一个人才完全不知道做‘人’的含义,这个人才对于社会而言,最多只是个工具,不可能自觉地担当社会责任.只有对成人有自觉意识,对人的含义有深刻理解的人,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接受专业训练成为人才的人,才能成为社会精英,从各个方面怎么写作于社会,引导社会的发展.”这是哈佛几百年来对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已经成为美国大学教育的深厚传统.我们不一定要求培养出的是精英,但至少应是一个人——健康的人.“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它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诚的感情,那是最根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因此,中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应把广阔的人文性放在第一位,利用教材内容,先教学生认识“人”,有“人”的自觉意识,学会做人.当然,这个过程并不是很容易实现的,上学前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已基本上定型.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察漏补缺,通过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内容去感染、引导他们.让广大学生在中华民族璀璨辉煌的优秀诗词中、散文中阔大优美的意境,丰富学生人文精神的内涵.

3.以景育人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充分利用语文学科中的人文素质教育资源,创设情境,增强学生文化底蕴,提高审美能力.创设佳境,营造人文氛围.许多文质兼美的作品,如果老师能在教学中声情并茂地给学生示范朗读,让学生如同亲眼目睹,亲耳聆听等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感受,去品味蕴藏在字里行间的人情美、自然美、语言美等如果老师能在教学中教之动情,以情动人,则学生会学之生情,感情得到升华,理性得到发展,潜能得到开掘,心灵得到陶冶等如果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的高科技教学手段,利用其它空间,引导学生打破教室的限制,到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图书馆、因特网等等领域学习语文,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提高人文素质.总之,语文教师应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师生共同创设育人环境,在知识习得、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塑造健康的人,陶冶人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4.以实育人

语文教师除了要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更应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学生讨厌教师用空泛的概念强行嫁接课文丰厚的内涵.由于应试为目的的语文课无法贴近他们的情感世界,一些厌烦语文课的学生,一拿起《少男少女》便爱不释手,一接触张爱玲、刘墉便乐不思蜀.其实,优秀的文本都是开放的“召唤结构”,语文教师应该潜心揣摩,从而选择一个既吻合本意又为学生乐于接受的实事求是的表述,只有这样,最终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例如教读《项链》,可以让学生反复玩味小人物的挣扎和被命运作弄的悲哀.生活教人求真,解读课文更应符合生活实际、学生实际,唯有如此,学生才会对课文生出百味不厌的感受,他们的心灵深处被真正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