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中的思政教育功能

更新时间:2024-01-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535 浏览:9792

摘 要 :文艺作品是影响并提升人们精神境界的重要载体,优秀的文艺作品是宣扬民族精神的一面旗帜;通过阅读,我们学会如何处理不良情绪,能使读者获得解决自己困惑的方法和灵感,重新达到平衡状态.与此同时文学作品的思政教育功能还存在一些误读,比如泛政治标签化和生硬解剖文学作品等.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要把握文学本色、多角度解读以及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关 键 词 :文学作品 思政教育 合理利用

一、文学作品的思政教育功能

1.文学作品鲜明的思想导向功能.文艺作品是影响并提升人们精神境界的重要载体,优秀的文艺作品是宣扬民族精神的一面旗帜.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已经证明,一个缺乏先进文化艺术的民族,无法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也无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从我国的《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到五四运动时期兴起的新文化,直至当代富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艺,它们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壮阔艰辛的奋斗历程,以及中华儿女细腻丰满的艺术情趣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这不仅是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瑰宝.

文艺作品往往通过内容与情节的展开,集中体现人物追求的特点与差异,这对引导人们如何在现实中根据具体的思想实际和个性特质,确定既立足实际,又带有一定超越性的奋斗目标,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同时,优秀的文艺作品经常能通过作品中人物的行为选择,昭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提倡什么,又应该反对什么,这对于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有着重要的意义.阅读优秀文学作品,能够使读者在享受文字的愉悦中,接受是非观念和道德情感,以至影响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文学作品具有舒缓情绪、慰藉心灵的功能.文学作品是时代的产物,通过不同的时代情境,塑造出不同的时代人物,能很好地反映时代特征.通过阅读,能使读者认识到,他的问题不是他独有的困惑,其他人也可能遇到过,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这让他能正视面临的难题,不再手足无措、惊恐万状.通过阅读,看小说人物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处理不良情绪,能使读者获得解决自己困惑的方法和灵感,重新达到平衡状态.

3.文学作品的人文价值.从整体上把握经典文学的人文精神、探索经典文学的人文表现,找寻经典文学的某些共性因素及其蕴含的人文精神,这是经典文学简明化的一种探索,也是论者为传统文化复兴献上的一炷心香.真正的民族作品,是表现民族灵魂的作品,而一个缺乏人文精神的民族,不是一个心理健全的民族.因此,一部好的作品,不但要表现民族的灵魂,还要铺就人文精神的绿洲.

二、文学作品的思政教育功能的误读

1.泛政治标签化.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有丰富的内涵,它们以多义与复杂,向读者讲述作者对人生、对社会、对宇宙万物的感受、思考与探索,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和深入思考,给读者以启迪.但是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我们在解读文学作品时往往是政治取向主导一切,把本来是体育、文化、教育、艺术、道德教育等领域的问题等同于政治问题,过分强调政治认同和政治信仰.文学作品的魅力在于让读者就自身的经历感悟到真、善、美,如果把每篇文学作品都贴上政治的防伪标志,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厌烦乃至反感,导致思维定式进而僵化.

2.生硬解剖文学作品.对文学作品的生硬解剖,主要体现在对文本的意义诠释过度和工具诠释过度方面.前者表现在阅读文本之时把文本的意义予以左化、深化、扩大化,超过作品的世界,甚至背离作者原意;后者体现在把教材所选范文当作经典之文,因而把文本在文章组织、词句构造、修辞方法、行文风格等方面的特点作为高不可及的范例向学生讲述.

伊塞尔所说:“文本的规定性也严格制约着接受活动,以使其不至于脱离文本的意向和文本的结构,而对文本的意义作随意的理解和解释.”文本中的语词或文本本身,不是一部辞典中词的多义陈列、多义解释.读者无目的的阅读,可以了解词的多种意义;而读者不同目的的阅读,则只能根据语境择取其中之一,而不能选择任何词意,真理往前多跨出半步则导向了谬误.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联系语境理解文本,避免逸出文本之外的过度诠释.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中的主人公、一个悲剧人物,以性格矛盾、复杂而著称. 因为这个人物的身上反映着太多人性的共性,每个人似乎都能在哈姆雷特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三、文学作品思政教育功能的合理利用

1.保持文学本色.保持文学本色是在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文学作品类作品解读时,变单一的政治理论、道德规范的灌输为生动活泼、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方式,利用文学作品原有的熏陶、感染,渗透、情理交融的特点,委婉地达到政治教育的目的.这样做不是不讲政治方向、政治观点.而是要讲究对其解读时的科学性、艺术性,做到让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教育.

2.全方位解读文学作品.过去,人们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局限在单一视角中.如以往对《项链》的中心思想会概括为“虚荣”,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的人们都是虚荣的.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多元化的认识,也出现了很多其他解读版本.如:“赞美说”“命运说”“喜剧说”“人类悲剧说”等.笔者认为,每个人由于所处时代、知识背景、人生阅历、审美情趣、思想修养、理解能力和理解方式各不相同,必然有着各自不同的价值取向,由此造成了对文学作品阐释的多样性、独特性,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上述对小说主题的阐释都有一定道理,都揭示了小说的一部分内涵.如同盲人摸象,都对但都不完整一样.随着网络等新兴媒体的普及,学生的信息摄取途径不再单一,传统单一、片面的解读文本的做法不但很难获得学生思想和情感的认同,甚至出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学生了解的信息发生抵触甚至矛盾,这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让思想教育时效陷入空谈.鉴于此,为了克服在文学作品解读中可能出现的偏差,教育者就需要从多层次、多角度对作品进行解读,教会受教育者思辨的能力.

3.乐观积极人生态度.凡事都有正反两面,对同一事物由于认识的角度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看法.《塞翁失马》的故事就是这个道理.在解读文学作品时,我们应该从积极的视角出发,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一些不幸的境遇.如在解读《灰姑娘》时,我们不能只强调后母对待亲生女儿和抚养子女的不平等态度,更要引导读者学会在不利的环境下,如何用积极的心态看待困难.这就需要我们挖掘文本中负面角色的积极意义和文本蕴涵的积极意义.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积极解读,要使人们认识到:如果我们希望别人用何种态度对待自己,那么我们首先要用这种态度去对待别人;在现实中有些人可能不会改变对你不友善的态度,但是你可以自己爱自己.这样,通过把一些消极的理念转变为积极的观念,就能够有效增强受教者面对挫折时的耐受力.最后,运用文学作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保持艺术的特点为基础.通过文学作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兼具政治性和专业性,不能因为强调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而忽视或扭曲文学作品自身的特点.文学作品最重要的特点就在于其自身的艺术表现力,只有把文学风格、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优秀作品才是具有思想深度的优秀作品.

在和平年代,作为一种文化样式,文学必须承载一个民族的精神,让一个民族的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作者必须承担起这个责任,批判地接受前人的观点,让曾经的经典得以继承,又使得当今的文学能够有一个好的发展,承担起思政教育的责任.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