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网行动》作品会综述

更新时间:2024-02-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0618 浏览:94399

2013年2月27日,由与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中国人民出版社联合主办的长篇报告文学《清网行动——中国警方史上最大追逃行动纪实》作品研讨会在京举办.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李敬泽、政治部副主任王亚茹出席会议并致辞,张胜友、艾克拜尔·米吉提、胡平、李炳银、万伯翱、彭学明、何向阳等专家、评论家作了精彩发言.

王亚茹(政治部副主任):

2011年5月26日至12月15日,部署全国机关开展了网上追逃专项督察“清网行动”.在二百多个夜夜里,全国机关和广大民警高举“为党和人民利益而战,为人民荣誉而战”的旗帜,坚持“有逃必抓,除恶务尽”,全警动、全民动、全国动,持续发起一轮又一轮的强大攻势,取得了显著成效,网上在逃人员数量下降超84%.“清网行动”是1983年 “严打”以来抓获逃犯数量最多的一次,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机关史无前例的一次专项行动.

为进一步扩大“清网行动”的社会影响,充分展示“忠诚奉献、坚韧执着、协作拼搏、敢打必胜”的“清网精神”,由组织策划,会同中国人民出版社邀请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纪实文学学会副会长、曾荣获鲁迅文学奖的著名作家董保存,以及中国法学会法制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曾荣获老舍文学奖的著名作家丁一鹤主笔撰写了长篇报告文学《清网行动》.该书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得到了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肯定和赞誉,被中国作家协会确定为“向党的十八大献礼图书”和重点扶持作品.

衷心希望在座的各位领导、专家、艺术家和新闻界的朋友们一如既往地关心工作,关爱民警,从队伍火热的战斗生活中挖掘素材,创作出更多高质量、有品位的精品力作,塑造出更多贴近实际、深入人心的新时期人民形象.

李敬泽(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

“清网行动”,就是把那些逃犯抓回来.这不仅仅是抓逃犯、维护稳定的现实需要,它还涉及我们这个社会对于法律、正义的信心问题.如果有那么多罪犯逍遥法外而不能够得到法律惩罚,不仅会对社会稳定造成重大威胁,而且还一定会损害公众对于法律、正义的信心.所以,在2011年发动“清网行动”,本身就体现了人民这支队伍对党和人民利益高度负责的精神,对国家、对法律高度忠诚的精神.

《清网行动》的成功首先体现在它的文学成就上,作品之所以读起来扣人心弦,在于它用寥寥数笔,就能够一下子把一个事件、一个人物,甚至是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的精神气质勾勒出来.给我印象很深的细节是,沈阳市局于洪分局局长战涛见到被押回来的通缉犯宋涛时,笑着跟他说:“来,拥抱一下,宋涛,我想死你了!”一句话,把追逃过程中民警日复一日、夜复一夜的努力以及殚精竭虑的敬业精神,非常传神地表达了出来.

同时,本书还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价值.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如何想象和看待,不是一件小事.如果在公众想象中,是一个高度正面的形象,不仅意味着对的尊敬,也意味着这个社会、这个民族对于公正、法律的信心.现在有两个词很流行,正能量和负能量.其实对于一个社会来讲,还有正想象和负想象.对于,我们可能存有负想象,有时负想象甚至可能占了上风.在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对执法人员的负想象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传统.即使在现代社会,对执法人员的负想象也是有的,有的时候,在有的地方还很严重.要改变这种负形象,建立起公众对法律和正义的信心,一要靠二百万人民对国家、人民、法律的忠诚;二也要作家、艺术家从活生生的现实出发,有力地塑造人民的正面形象.作为作家、艺术家要意识到,自己有责任把民警执法的感人事迹和奉献精神传达给公众,在公众当中树立起对人民的正形象,也树立起公众对法律和正义的信念.《清网行动》在这方面取得了非常令人尊重的成绩.

今天的研讨会,一方面要深入地探讨这部作品的得失,另一方面要由此探讨文学如何进一步拓展,如何顺应这个时代、顺应不断变化的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张胜友(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

我们国家正处于敏感的社会转型期,一方面经济高速发展,物质财富迅速增长;另一方面,社会矛盾多发,发案率居高不下.所以,“清网行动”是一次呼应民意、顺应民心的全警、全民参与的大战役,是一次正能量的大行动,这次行动的成就将彪炳史册.

“清网行动”题材文艺创作之所以取得丰硕成果,一是得益于领导的高度重视;二是得益于作家们的积极参与.现在《清网行动》出版了,以后还会有用电影、电视剧等各种形式反映这次行动的文艺作品.同时,有这么多作家、艺术家参与其中,也是我们文学界的荣耀.

李国强(中国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

首先,感谢政治部、领导在《清网行动》的策划、写作过程中给予的全程协调、指导、经费支持和内容把关;感谢中国作家协会将这本书列为“向党的十八大献礼图书”和“重点扶持作品”;感谢董保存、丁一鹤两位作者,历时二百多天采访与写作,几易其稿推出了这部精彩之作.

《清网行动》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得到大家的认可,是因为它是深入生活的结晶.希望能有更多的作家深入一线,深入民警的工作和生活中去,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让老百姓进一步了解、认识、理解、支持工作.

艾克拜尔·米吉提(《中国作家》杂志主编):

“清网行动”实际上是一个民心工程,它打击了罪犯,弘扬了正气,让老百姓树立了信心.而在《清网行动》这本书中,作者特别突出了人性的亮点.民警在“清网行动”中不仅通过各种高科技手段,将隐匿多年的逃犯抓捕归案,更多的时候是通过政策攻心,使逃犯自愿地投案自首,重新做人.其实,让犯罪分子通过改造成为和谐社会中的一员,而不是社会的对立面,正是我们工作的根本目的之所在. 《清网行动》是两百多天的“清网行动”的总结,全书分寸把握得非常好,写得也非常细致、感人.如果改编成影视作品,一定会非常精彩.

题材的文学作品一直深受读者的欢迎,《中国作家》杂志也愿意推荐一些作者来写题材,并提供平台展示题材的优秀作品.

胡平(原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

《清网行动》不仅仅在讲述“清网”故事,而且十分注重人物刻画,许多人物鲜活、生动,可见作者的深厚功力.此外,本书结构设计巧妙,如每章的小标题都紧扣“网”字做文章,像“晒网”、“拉网”、“拖网”、“落网”、“收网”等等,把众多的人物、事件有机串联起来,凸显了作品的完整性.精彩的配图也是本书的一大亮点,现场感很强的图片同样具有鲜明的纪实性,在读图时代的今天,图文配合使读者觉得这本书特别好读.

这本书不仅写了民警,同时也写了罪犯、罪犯家属,书中的许多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所以说,品读这本书其实也是在品读社会.民警新形象的塑造,是本书突出的艺术贡献.本书写活了若干以人道主义为突出特征的民警新形象.过去我们只是简单地说“抓罪犯”,有一点儿阶级斗争的思维,其实对待罪犯,你越是阶级斗争,出的阶级敌人就越多.但是《清网行动》写出了的人道主义的精神,说明民警是挽救人心,挽救人的灵魂的.

李炳银(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

社会性是报告文学的重要特征,不能一谈及文学,就探讨它的艺术性、纯粹性,而对它的社会性不屑一顾.其实,如果脱离了重大的社会问题,文学就变成了塔,成为作家纯粹虚构的、空泛的、私人的东西了,文学的内涵、价值、厚度就会大为减弱.所以说,文学与重大社会问题、社会现象有着密切的关系.


“清网行动”本身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而《清网行动》这本书用报告文学的手段对“清网行动”做了一个很好的文学总结.它既有现实的价值,又有历史的价值.

万伯翱(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长):

好的报告文学要求真实性与文学性的完美结合.十多年前,在一次作品研讨会上,王光英老先生说了一句:“什么是文学?真实就是文学.” 说完他就哭了.还有《亮剑》主角李云龙的原形王近山司令, 看了电视剧后跟我说:“小万哪,真正的上甘岭战役比这残酷一百倍!我们战士喝了就喝尿,瞎子拖着瘸子坚持战斗,就这么打.”所以说,《清网行动》的成功在于很好地把握了真实与文学的关系.真实感人,才是好的作品.

汪守德(原总政宣传部艺术局局长):

我对这本书的评价是“三个性”:一、前沿性,即时代性.这本书是在两位作者深入一线采访,掌握了大量资料的情况下写出来的,包括它所使用的词汇,都极具时代特征.二、文学性.本书的文学性恰恰体现在它的真实性和它传达的善的观点,读起来生动、鲜活,很多细节意味深长.三、可读性.书中对人性的揭示,对罪犯心理的揭示都具有震撼性,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

彭学明(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

本书的最大意义不在于树碑立传,而在于它展现了队伍整体的精神风貌,体现了队伍和人民的整体素质,展示了队伍对国家和人民的情怀.一个报告文学作家,写这么重大的题材,一般来说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因为它既难抓点又难抓面,既难开篇又难收尾.这么大的行动,每一次抓捕都是一个精彩的故事,而要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过滤、筛选,工作量很大.此外作品谋篇布局,也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但是《清网行动》的两位作者把握得非常好,既有典型细节的描写,又有宏阔场景的展示.尤为难得的是,作品既表现了队伍严格执法的“铁军”风采,又展现了民警人性化执法的新特点,让人时时感受到人性的温暖.

略有遗憾的是,关于“清网行动”的惊心动魄写得还不够充分,民警舍生忘死、与罪犯生死较量的献身精神表现得还不够突出.

王志刚(副局长):

这本书给我三个感觉:一是定位准.“清网行动”不仅仅是人民的胜利,也是人民群众的胜利,社会正义的胜利,法律尊严的胜利;二是视角广.把38.3万名逃犯的归案写在一本书里很不容易,而且方方面面都写到了,特别是在很多侦查手段要求保密的情况下,全景式地展现这场战役,非常不容易;三是两位作家作风非常实.对许多逃犯的采访是十分困难的,两位老师、坦诚以对,才获取了这么多鲜活的材料,并生动地表现出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指出,对我们政法工作的最高要求就是让人民群众从每一起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而这本书,确实向公众传递了这种正能量.

丁临一(电视中心主任):

这本书的教育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让我们看到很多人犯罪就是一念之差,犯罪,之后要用几年,甚至是十几年的时间去忏悔、赎罪,但也不能洗清他的罪过,这对年轻读者是有很大的教育意义的.同时,中国警方这种敬业精神、工作效率、除恶务尽的态度对可能萌发犯罪念头的人也会起到震慑作用.

另外,作为一个出版人,我认为这本书做得非常漂亮,书中几乎没有错别字,这在当今是非常不容易的,配图也十分精美,足见出版社下了大工夫.

何向阳(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

两千年前孟子曾说过,“吾善养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这部书让我想起了这句话.一个人有正气就有爆发力,在危难的时候就能够站出来;一个行业有正气就有战斗力;一个民族有正气就有凝聚力.《清网行动》中有一段强调了三个第一,凸显了一个“民”字:要把人民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掌握民意;要把人民的需求作为第一选择,怎么写作人民;要把人民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接受监督.我觉得这就是机关彰显正义、正气的底气!

胡殷红(中国作协副主任):

我觉得《清网行动》中最核心的价值观是“案子不破,就是欠老百姓的债”.“清网行动”不是什么政绩工程,而是要还欠老百姓的债.有了这个基调,这部作品就受老百姓欢迎,因为它不是歌功颂德之作.如果作者可以更深入地去挖掘民警在工作当中和老百姓的那种鱼水关系,这本书可能会更好.

楚建锋(北京市委政法委副巡视员):

《清网行动》这部作品达到了多重的效益,第一,达到了领导满意、民警满意的效果,将“清网行动”的总体情况勾勒了出来.第二,达到了用良知感化罪犯的社会效益.第三,它对以往法制文学、文学的创作进行了大胆的突破.同样是关注英雄,这本书着重挖掘的是心灵层面的东西.

李朝全(中国作协创研部理论处处长):

在回顾2012年中国报告文学创作的时候,我发觉一大特点,就是报告文学正在回归它的特质.报告文学之所以能收获巨大的社会效益,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对当下社会热点及时作出回应.像《清网行动》的创作,也是从“清网行动”进行的过程中开始的,并对其作了及时的回应与反思,因此,我将它收入了《2012年报告文学年选》.

陈先义(原解放军报主任):

因为是来自生活一线的采访,因为是发生在百姓身边的生动故事,所以《清网行动》这部作品以强烈的当代色彩而为人注目.在我看来,这些在生活一线捕捉来的大量情节,有着其他题材所无法比拟的特殊魅力.

董保存(《清网行动》作者之一):

《清网行动》的写作过程对我来说也是一次灵魂净化的过程.这次行动还有很多地方我们想写、应该写、应该深入去写的都没能写进去.所以,这部作品如果有什么缺憾的话,只是因为我们两位作者下的工夫还不够,用的力还不够,流的汗水还不够.

不久前,我请国防科技大学的一名博士读这本书,他读后告诉我他的感受就是,我们中国的如果想抓谁,谁肯定逃不掉.检测使大多数读者能有这样的感受,作为作者,我也就比较欣慰了.

文字编辑/张璟瑜

责任编辑/季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