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更新时间:2024-02-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3930 浏览:58828

【摘 要 】知识时代越来越依赖创新促进社会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社会赋予教育的重要使命.要培养创新型人才重要的是培养创新意识和思维.

【关 键 词 】高中历史,教学,创新,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1-0391-01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育者首先必须要有创新意识,积极转变教育观念,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变;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转变;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宽容、愉悦、向上的环境,着力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些都是教师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前提.在具体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途径来进行了教学探索:

1.把好历史基础知识关,提升学生获取历史信息,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这是培养学生历史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

方法一:通过抓住历史知识的主要内容,扣住关键字,把复杂、繁多的识记材料加以凝炼、压缩进行记忆.利用这种方法,整个中国近代史就可以整理为这样一个知识框架:一种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两对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三条线索(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四大阶级(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五股思潮(封建专制、平均主义、君主立宪、共和、社会主义),六国列强(英、法、美、俄、日、德),七款条约(《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二十一条》),八个人物(林则徐、洪秀全、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袁世凯、、),九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运动、义团运动、辛亥革命运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五卅运动、“一二•,九”运动),十场战争(战争、第二次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护国战争、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二次国内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使学生从一定高度和整体上对近代史内容有了一个把握.

方法二:通过对相同或相似历史事件的比较,揭示出彼此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突出它们各自的特征,以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拿《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来说,两者的性质都是帝国主义侵略者武力强迫清政府签订的出卖中华民族权益的不平等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都是强迫通商,其中主要款项之一都是强迫开放通商口岸,这些是“同”.《南京条约》强迫开五口.《天津条约》强迫开十口.这些口岸很容易记混.但我们从地理位置上分析这些口岸,就会发现《南京条约》上的口岸都在东南沿海,而《天津条约》上的口岸已经延伸到北方和内地,找到了这个“异”,就不易于混淆了.反过来,通商口岸由南延伸到北,由沿海延伸到内地,从这个“异”中我们可以看到帝国主义发动两次战争的目的都是打开中国市场,这又是个“同”.从这里还可以进一步认识到第二次战争是第一次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当然还与很多方法,这样不仅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很多知识避免了死记硬背带来的枯燥和学生的厌烦情绪,而且还能提升兴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通过问题解决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所谓“问题解决法”,就是教师为学生创设多种多样接近实际的情景,激发学生独立提出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问题,启发学生根据不同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甚至是多种对立的思路解决同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

3.批判思维和批判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重要价值

批判是创新的前提,缺乏批判性思维的头脑很难产生创新的火花.在讲述南京大屠杀时,我向学生出示了日本教科书对这一历史事件的阐述,然后让学生说出日本的阐述是否符合事实,如果不符合,怎样批驳之?同学们讨论后提出了自己的理由:日本人说他们进入南京时,遇到军队反抗后发生开事件,可事实是日本人进入南京前,国民政府和军队以迁到重庆了,怎来的军队反抗;还有就算是军队反抗,那死伤的应该是军人,可从资料中看出绝大多数时平民百姓;还有那么多人被害,怎能说是“死了一些人” 等等,在这样基础上,我又问“既然如此,那日本人为什么还要那样写?”,“为了推卸责任”“掩盖历史真相” .这样通过学生的批判,了解了真相,并和现实相连,对该问题的认识提升到一定高度.


除此之外,还可开辟课外第二课堂,配合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种方式在时间的掌握安排,具体的实践操作等方面都表现出了灵活性强的特点.因此,课堂外丰富的空间资源为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3.1 进行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我充分利用我校开展研学的有利契机,配合教学内容提出《七七事变研究》这一课题,根据大家的兴趣,学生自行组建五个研究小组,组成总课题下的子课题组,分别是《七七事变发生的背景》,《七七事变后日本对丰台地区的统治及暴行》,《七七事变后丰台人民对侵华日军进行的反抗斗争》,《勿忘国耻反思组》.通过同学们的自己确定研究方向,亲自查找资料,撰写论文,不仅使学生学会以探究的方式认识重大的历史问题,从而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不仅学会了探究问题的方法,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有助于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并且通过评价可以达到互相激励、启发、产生更多的新想法为目的.

3.2 开设专题性课堂讲座:在日常讲课中,我会根据授课内容的需要,穿插一堂专题性课堂讲座.讲授内容来自课堂,但高于也广于教材内容.这就要求事先精心准备,全面搜集资料并加以筛选分类汇总.一般应围绕一个研究中心为宜,而且选题宜小不宜大.例如我在讲抗日战争时,我就给大家增加了一堂“中日中美关系”的专题讲座;在讲后新文化运动时,又讲了一堂“中国妇女发展史” .开阔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摆脱中学历史教材的“一家之言”的束缚.

3.3 开展专题辩论:专题辩论是发挥学生主体性参与教师主导性参与的最佳方式.专题辩论关键是要选准辩题,这就要求教师确定好方向,同时帮助学生利用图书馆丰富的资料,搜集相关的史料和论文,指导学生撰写辩论词以及辩论应注意的事项,辩论双方谁胜谁负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通过史学辩论前的准备工作和整个辩论过程,促使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例如,在讲完甲午中日战争一课后,我就引导学生讨论“该如何评价李鸿章”这一问题,一般来说近代史上对李鸿章一直持否定态度,说他是卖国者,但通过辩论,大家形成了客观公正的评价.

通过上述实践,学生不仅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有了较大提高,而且其思维比较活跃,掌握知识较迅速,解题能力较强,更加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