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社会心理的辨析

更新时间:2024-02-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77 浏览:7836

现在的老百姓,似乎越来越不好管了,一有点什么动静,围观者众,连同被围观的一起,竟好像分不清Ë,¬,是刁民,Ë,¬,是良民了.于是,便有了国内各地设立的各级维稳机构和大量的维稳¾,¬,费.

维稳维了好些年,花钱花了好多亿,人心到底稳不稳呢?要想得到可靠的数据作为决策依据,是不能潦草从事的.我找不到这样的民意测验结果,可能也没有人认真、科学地做过这样的调查.但我“土法上马”,竟也发现我们的人心――或者叫民心――是有不小的问题.譬如我们的大中院校,从前一向以“标准答案”育人,也不能不说基本有效,但超出标准答案的人文思考,或得零分,或称“偏激”,都属异端,命定淘&Igre,¬然而,¾,¬,过“”后的真理标准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拨乱反正,并且倡导思想解放,已见民智大开.于是社会上有了街谈巷议,这是真正的“舆夫之论”,即Ô,¬,始语义上的舆论,是不受操控,也无从一笔抹煞予以根除的.加上近年来网络的发展,在那片虚拟的空间,的确出现了“杂音”纷纭的局面,人们对此众说不一,因人而异.

可见社会是否稳定,关键在于人心.

如果说,在主流媒体和大中学校政治课、历史课堂上传播的是的声音,从对这些声音的反应,可看出各阶层、各界别的民心;那么,从街谈巷议中和网上传播的“自由谈”,则尤其可见民心所向.这就说到我要浅析的一种社会心理了.

民间的俯耳倾听,网上的目光所聚,凡是涉及党政官员在公私生活中的负面现象,不管是失职渎职、滥用公权、结、贪污受贿、道德败坏,也不管是百分之百的真相,或者虚实参半,甚至有的是造谣中伤,但于听者,多半是持“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的态度,在无法核实也无处追问的情况下,也多持“有罪推定”的Ô,¬,则.总之是听而即信,区别只在有人继续传播,有人听过便算了.

常识告诉我们,在人们接受的非正式信息中,免不了会有不实信息,即所谓传言甚或是谣言.往往由于正式信息的缺失(更不要说正式信息的虚检测),于是“大道不通小道通”.古时就有“三人成虎”的典故,现代更有“苍蝇变大象”的童话.问题是,那么多的正面报道、典型宣传,怎么没能激起公众的强烈反响,口口相传;那么多的正面教育,小道理服从大道理的宣讲,怎么没能取得公众的回报认同,心心相印?而偏偏一有丑闻,立即信而不疑,继之家喻户晓,应了一句老话,叫“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刚结束时,就有这种情况.那时一片惊呼,说是“三信危机”,即信仰、信任、信念危机,一句话,就是对政府的号令、主张,不像“”前那么坚信不疑,一呼众诺了.而当时救之之道,还是既定之规,一是归咎于“林彪、”败坏了党的声誉,要狠批并肃清其流毒;二是归咎于有人(别有用心的人、资产阶级自由化分子、境内外敌对势力¡,¬,¡,¬,)离间党群关系,散布不满情绪,鼓吹离心离德;三是承认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存在一些问题,但重弹要区别“本质与现象”,“主流与支流”和“九个指头与一个指头”等老调,结果适得其反.某些固执己见,不肯作反思者,更进一步指责群众,却不敢正视自己早自“”以前至十年“”期间,¾,¬,历了从脱离群众到压制或利用群众(或利用一部分群众去压制另一部分群众,也叫作“挑动群众斗群众”),而竟堕落到与群众对立(不说“骑在群众头上”或“与群众为敌”吧)的历史和现实,不肯承认丧失公信力的责任在自身,一味埋怨群众不再同心同德,忘恩负义.一来二去,越是这样与群众对立,越是激起群众的逆反心理,有些本来持中间态度的群众也“偏激”起来.不但年轻人如此,中老年人亦然;不但知识分子如此,工农亦然,殊不知这是日积月累所致.只听颂声的耳朵,听不惯怨声,但终于是不爱听也得听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许多坏人坏事,种因于若干年前,并不都是当政者的施为造成的,但是因果相Ñ,¬,,历史不容易割断,责任不容易撇清,何况群众习惯了的忆苦、诉苦方式,也属于传统的遗留呢?

那种听说干好事不信,干坏事就相信的社会心理是怎样形成的,难道还不清楚吗?上述不信任的社会心理的形成,已不止三年五载,这是长期“欠账”的结果.这里还不是说什么具体的欠债,而是指诚信的丧失.其一,某些人过去善作夸大的甚至虚检测的自我宣传,一切全好,百分之百,从无错失,对未来则作空头许诺,也是一切全好,百分之百.然而事实打碎空言,导致逆反心理,百分之百的肯定,物极必反,变成百分之百的怀疑乃至否定了.其二,某些人过去掩盖真相,把真相斥为谣言,但事实是顽强的,只手难掩天下耳目,难掩历史和现实的真相.人们几¾,¬,反复以后,难免习惯于反其道而处之,纵令遇到真正的谣言,也便信以为事实了.

举例言之,1976年“四五”清明,天安门广场上的群众自发集聚悼念周恩来,同时以诗词影射抨击½,¬,青、,因高层领导听汇报后认定是针对他的,遂大举采取行动.嗣后从首都到各地,针对群众传³,¬,天安门诗词,并有一些关于高层领导核心中涉及½,¬,青和批邓等的传说,又自上而下开展了一个“查谣”的战役,实行瓜蔓³,¬,式的追究,人人过关,人人自危.然而几个月后,、叶剑英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逮捕了以½,¬,青为首的“”,事实证明,当时所查的“谣言”,尽管细节不尽准确,却都不无根据,其来有自.


这都是几代人走过来的历史.“”后的三中全会上,重提“实事求是”的口号(当然不止是提口号,而且辅之以平反冤检测错案等实际行动),受到公众的欢Ó,¬人们深知,“实事求是”的“实事”,指的就是“事实”,有了事实,有了真相,才有人们所追求的“是”;离开事实,离开真相,就没有人们要求的“是”,人们更不会点头称“是”.这样的心态是理性的.

尚未依法享有公民应享的充分知情权的人们,他们对资讯不足的不满是可以理解的.在资讯不足的情况下,他们听取非正式的信息,并作出自己带有某种主观色彩的判断,是正常的.他们对某些缺乏诚信的人,对某些缺乏公信力的公众人物或机构、单位的言行,持保留的态度,存疑的态度,甚至作某种臆测、猜度和分析,也属于凡有思维能力的人皆可能有之的常情.这与理性的心态并无矛盾,而正是一种要求“拿出事实来”的理性,什么屏蔽遮掩,在公众的这种理性前,都是欲盖弥彰.

用简单的办法,是不能改变人们¾,¬,由多年实践特别是饱¾,¬,忧患换来的教训(所谓反面¾,¬,验)的.如果不是靠自身的改革和完善,而是责备群众,用围追堵截的方式施压,那结果只会造成反弹.“强扭的瓜儿不甜”,怎么能想要人爱你人家就爱,想要人信你人家就信你呢?要改变一种社会心理所需的时间,不会少于这种社会心理形成的时间.更不是想改变就能改变的,关键在于事实真相和实际行动.

时间将最后解决问题,大家都要有一点耐心才好.

(作者系诗人、作家)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