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中几种重要心理的区分

更新时间:2024-02-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519 浏览:18505

在心理咨询中,首先要明确咨询的对象是什么,咨询的对象是心理正常的人,心理异常的人不是心理咨询的对象.那么怎样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呢根据郭念峰病与非病三原则来区分.

1.严重心理问题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因为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所以正常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必须和客观环境保持一致.例如:有人看见了根本不存在的事物,即产生了幻觉,说明他的精神不正常了;有的人总是认为别人要谋害他,控制他,即产生了妄想,他的心理活动和外界环境不一致了,也就是精神不正常了,有病了;还有的人明明自己不正常了,还认识不到,偏说没病,即“自知力”丧失或不完整,是对自身状态的反映错误.

2.精神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原则

正常的人精神活动认知,情感,意志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是协调一致.如果打破这种一致性,其心理就转为异常状态.例如:一个人对痛苦的事作出快乐的反映,或是对愉快的事作出痛苦的反映,那么他的认知和情感就不一致了.

3.个性的稳定性原则

每个人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具有独特的相对稳定的特点,如果这种稳定在没有重大变革的情况下,突然发生了改变,其精神活动有可能偏离了正常.例如:一个平时很仔细的人突然挥金如土,一个很热情的人突然变的冷漠.
我们通过区分,把心理异常的人转介给精神病院,而把心理正常的人作为咨询的对象,但是心理正常的人又有两种状态,即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郭念峰在1986年提出评估心理健康水平的十个标准:

1.心理活动的强度
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在遭遇精神刺激时,人的反映是不同的,有的人反映强烈,并遗留后患,可能致病;有的人虽有反应,但不太强烈,不会致病.这种抵抗力主要是和人的认识水平有关.

2.心理活动的耐受力
是指长期经受精神刺激的能力.耐受力差的人,在这种精神折磨下出现异常心理,个性改变,精神不振;耐受力好的人虽然也被刺激缠绕,也一样体验痛苦,但不会在精神上出现问题,有的甚至把克服痛苦当作强者的象征,在逆境中作出光辉业绩.

3.周期节律性
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律性.比如人的注意力水平就经常处于一种自然的起伏状态.还有的人白天工作效率不高,一到晚上就很有效率,有的人则相反.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固有的节律经常处于紊乱状态,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都可以说他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了.

4.意识水平
意识水平的高低,往往注意力品质的好坏为客观指标.如果一个人不能专注与某种工作,不能专注与思考问题,思想经常开小差或者因注意力分散而出现工作上的差错,我们就要警惕他的心理健康问题了.

5.暗示性
易受暗示的人,往往容易被周围环境的无关因素引起情绪的波动和思维的动摇,有时候表现为意志薄弱.他们的情绪和思维很容易随环境变化,给精神活动带来不太稳定的特点.当然,受暗示这种特点在每个人身上都多少存在着,但水平和程度差别是较大的,女性比男性较易受暗示.

6.康复能力
在人的一生中,谁也不可避免遭受精神创伤,在精神创伤后,情绪波动极大,行为暂时改变,甚至某种躯体症状都是可能出现的,但是,由于人们的各自的认识能力不同,人们的各自经验不同,从一次打击中恢复过来的所需要的时间也会不同,恢复的程度也有差别.这种从创伤刺激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称为心理康复能力.康复水平高的人恢复的快,而且不留什么严重痕迹,每当再次回忆起这些创伤时,他们表现的较为平静,原有的情绪色彩也很平淡.

7.心理自控力
情绪的强度,情感的表达,思维的方向和思维过程都是在人的自觉控制下实现的.对情绪,思维和行为的自控程度与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当一个人身心十分健康时,他的心理活动会十分自如,情感的表达恰如其分,辞令通畅,仪态大方,不过分拘谨,不过分随便,这就是说,我们观察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时,可以从他的自我控制能力进行判断.

8.自信心
当一个人面对某种生活事件或工作任务时,,首先是估计自己的应付能力.有些人进行这种自我评估时,有两种倾向,一种是估计过高,一种是估计过低.前者是盲目的自信,后者是盲目的不自信.这种自信心的偏差所导致的后果都是不好的.前者由于过高的自我评估,在实际操作中因掉以轻心而导致失败,从而产生失落感和抑郁情绪;后者由于过低评价自己的能力而畏首畏尾,因害怕失败而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为此,一个人是否有恰如其分的自信,是精神健康的一个标准.

9.社会交往
人类的精神活动得以产生和维持,其重要的支柱是充分的社会交往,社会交往的剥夺,必然导致精神崩溃,出现种种异常心理.因此,一个人能否正常与人交往,也能标志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当一个人毫无理由的与亲友和社会中其他成员断绝来往,或者变的十分冷漠时,这就构成了精神病症状,叫做“接触不良”如果过分的进行社会交往,与任何素不相识的人也可以一见如故,也可能是一种躁狂状态.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多见的是心情抑郁 ,人处在抑郁状态下,社会交往受阻较为常见.

10.环境适应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是适应环境的工具,人为了个体存在和种族延续,为了自我发展和完善,就必须适应环境.环境条件是不断变化的,有时变动很大,这就需要采取主动的或被动的措施,是自己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这一过程就叫适应.主动适应,其内涵是积极的去改变环境;消极适应 ,其内涵是躲避环境的冲击.有时,生存环境的变化十分剧烈,人对他无能为力,面对他只能忍耐,即进行所谓“消极适应”,“消极适应”只是形式,其内在意义也有积极的一面,起码在某一时期或某一阶段上有现实意义.当生活环境条件突然变化时,一个人能否很快的采取各种办法去适应,并以次保持心理平衡,往往标志着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健康水平.
对心理健康的人进行心理咨询,是发展心理咨询,对心理不健康的人进行心理咨询是健康心理咨询.心理不健康又有程度的不同,一般分为三种情况: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性的心理问题.下面就三种情况加以区别.

1.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是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能杂理智控制之下,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满足以下条件:(1)由于现实生活,工作压力,处世失误等因素而产生内心冲突,并因此而体验到不良情绪(后悔,厌烦,懊丧,自责等);(2)不良情绪不间断的持续满一个月,或不良情绪间断的持续两个月仍不能自行化解;(3)不良情绪反映仍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之下,能始终保持行为不失常态,基本维持正常学习,生活,社会交往,但效率有所下降;(4)自始自终,不良情绪的激发因素仅仅局限于最初事件,即便是与最初事件有联系的其他事迹,也不引起此类不良情绪.

2.严重心理题
严重心理问题是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映剧烈,持续时间长久,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满足以下条件:(1)引起的原因,是较为强烈的,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2)从产生痛苦情绪开始,痛苦情绪间断或不间断的持续时间在两个月以上半年一下(2个月----6个月);(3)遭受的刺激强度越大,反应越强烈.多数情况下,会暂时失去理性控制,在后来的持续时间里,痛苦可逐渐减弱,但是单纯的依靠“自然发展”,却难以解脱,对生活,工作和社会交往有一定程度的影响;(4)痛苦情绪不但能被最初的刺激引起,而且与最初刺激相类似相关联的刺激,也可以引起此类痛苦,即反应对象被泛化.

3.神经症性的心理问题
神经症性的心理问题,已接近神经衰弱或神经症,或者它本身就是神经衰弱或神经症 的早期阶段.那么怎么鉴别神经症性的心理问题和神经症呢介绍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

首先看病程,不到3个月评1分,3个月到12个月评2分,12个月以上评3分.
再看精神痛苦的程度,轻度者病人可以主动设法摆脱,评1分,中度者自己摆脱不了,须靠别人的帮助或处境的改变才能摆脱,评2分,重度几乎完全不能摆脱 ,评3分.
还要看社会功能,能照常工作学习或者工作学习和人际交往只有轻微妨碍者,评1分;中度社会功能受损害者,工作学习或人际交往效率显著下降,不得不减轻工作或只能部分工作,或某些社交场合不得不尽量回避,评2分;重度社会功能受损害者完全不能工作学习,不得不休病检测或推卸,或某些必要的社会交往完全回避,评3分.
如果总分为3分,可以认为不够诊断为神经症;4---5分为可疑病例;6分或6分以上神经症的诊断是可以成立的.需要说明的是,至少要考虑近三个月的情况,才是有意义的,时间太短是不可靠的.
通过以上区分我们至少明白了这样一些问题,什么是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什么是健康心理和不健康心理;不健康心理有三种不同的程度: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神经症性的心理问题.能够进行正确的区分,才能够明白哪些人是心理咨询的对象,不同的对象需要采取不同的咨询措施,这样才能够为下一步做好具体工作指明方向.

参考文献:
郭念锋主编:《心理咨询师》(二级),民族出版社出版.
(作者单位: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师专教育系)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