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报的新闻实践

更新时间:2024-01-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516 浏览:131657

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报的生存环境及出路

当前,农业人口逐步非农业化、城市用地不断向郊区扩展,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同时,城市社会、经济、技术变革迅猛地进入乡村的城镇化过程,与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和新型工业化并称为“新四化”, 是我国的战略发展方向.

中国社会科学院去年底发布的《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内地城镇化率达到了51.3%.这意味着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中国城镇化进入关键发展阶段.

社会的变革,农村受众生活方式的变革,农村报传统发行区域受众构成的巨大变化,成为涉农报刊必须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原本不被看好的农村报市场,一时间涌入了更多的竞争者,构成竞争关系的主要有:省市级机关报;逐步扩张农村市场的都市类报纸;针对某一行业的专业涉农出版物,如:养殖、农资等行业的专业出版物.

在这样的环境中,原本在媒体竞争中就处于劣势地位的农村报,要想不被淘汰,逐步做强,笔者认为要强化专业化这一农村报的核心竞争策略.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报的新闻实践

农村报需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操作理念和操作手法,具体说来,应体现出两个差异化:一是必须与现有大的传媒集团的新闻产品(包括机关报和都市报)差异化;二是必须与专业市场中的其他专业出版物差异化.

在主流媒体、行业媒体夹击的生存环境中,农村报需要持之以恒地制造并呈现出独特的产品,把独特性贯穿于新闻作品制作及推广怎么写作中,这才是立身之本.与主流媒体相比,要沉得下去,挖得更深;与行业报相比,要做出更高质量的新闻产品.

《京郊日报》作为北京地区发行量最大的农民报,在实践中逐步走出了一条符合新闻规律、具有自身特点的新闻实践道路.

1.新闻策划:扬长避短,小报不小

新闻策划一般是指新闻传播工作者在一定时期内,为了达到某种传播效果,对新闻事实的报道做出的设计与规划.

在众多不断扩版、动辄几叠的大报面前,《京郊日报》这张四开八版(周二、四、六为四版)的报纸在规模上无疑是个小报,然而在新闻策划上《京郊日报》始终坚持扬长避短、小报不小的策略,在大事面前不缺位、不失声.

作为北京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子报,“主题宣传”等常规报道不可或缺.为了在这些规定动作上推陈出新,《京郊日报》不贪大求全,而是根据自身特色,找到最佳切入点,做出自身特色.事实证明,这种做法可操作性强,受到读者认可.

以新中国成立60周年重点报道为例.《京郊日报》推出了精心策划制作的国庆特刊“足迹60”,该特刊以农村发展的某一侧面作为切入点,以个案为基点,以时间为脉络,以历史为背景,来展现社会主义建设在京郊地区的进程,带领京郊地区的广大农民群众一起回顾共和国的60年征程,完成一次特殊的爱国主义教育,也是《京郊日报》作为京郊农民报功能的具体体现.

国庆特刊共计推出28篇报道,选题涵盖了从京郊农村农民的解放到京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各个方面,从农民的解放、到农村组织形式的变化、到土地的变革,再到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各个历史突破点,都成为特刊的聚焦点.通过这些反映农村社会生产生活变化的报道,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京郊农村社会主义事业的进展与成就.从报道形式来看,特刊以较长的时间跨度和充足的版面安排,创下了《京郊日报》大型报道的一个先例:版面安排第一次打通两个版,时间跨度连续三个月.这对版面资源并不丰富的《京郊日报》来说,是破天荒的.在版面制作上,打破常规,精品报道配以大照片、大版面,形成强大的视觉冲击力.报道以独特的视角、精确的定位,得到了北京市国庆报道领导小组的肯定,同时也被列为北京市国庆宣传报道的一项重点工程,得到了北京市的扶持.

又如,2011年为纪念建党90周年,我们特辟专版,邀请京郊各界人士发表真情感言,“七一”前一周,在报纸上发出启事,在短短一周内就收到各种形式的读者来信来稿近百件,来稿群体来自京郊各个区县,甚至包括在外埠工作的京郊市民.遴选汇集群众来稿90封,《京郊日报》推出两个专版集中刊发,这一策划,群众参与度高,在京城众多媒体中独树一帜,让人眼前一亮.

2.新闻选择:强调贴近,注重怎么写作

每一家媒体对于新闻都有自己的取舍标准,这是由媒体的编辑方针决定的.这种选择贯穿于采写编评的整个过程,其实质就是对事实的选择.

《京郊日报》在近年来的新闻实践中,努力摆脱过去报工作、报成绩的做法,更加关注事实的影响力,从社会热点中,从农民关心的角度,进行新闻事实的选取.编委会提出,报道上要进一步突出农村特色、京郊特色、本报特色;向乡镇、向基层倾斜、向农村家庭倾斜,把农村新闻、郊区新闻做足做深,办一份真正属于农民的报纸.

在日常采访中,记者努力做到贴近农民、怎么写作农民.2011年“走转改”活动开展不久,密云县石城镇石塘路村村主任孙兆峰给《京郊日报》编辑部来信,感谢《京郊日报》记者在他们那里蹲点调查采访期间为他们办实事.来信中说,由《京郊日报》记者采写的《秸秆变碳棒 期盼合作人》的消息见报后的第三天,村里就接到了东北一家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驻北京办事处负责人刘先生打来的,提出了合作的想法.一篇不足600字的稿件,转化成了现实生产力.

除了在单篇稿件选择上强化贴近性和怎么写作性,近年来,我们还特别注重在栏目设置上突出农味儿,“读者之友”栏目就是个典型.该栏目创办于2011年3月,设置了两个重要的子栏目:

一个子栏目是反映城镇化建设中,农村生产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困惑的“观察哨”,近年来刊发了《快递何时到我家》、《游客爽约,民俗户受伤》、《农村新公厕遭遇水土不服》、《城市病难煞京郊菜农》等一批稿件,为农民群众排忧解难.栏目推出以来,不仅得到了广大基层群众的喜爱和欢迎,也得到了北京日报报业集团阅评委员会的认可.在2012年度的新闻阅评中,该栏目稿件获奖率高达50%以上.阅评员认为,栏目选稿注重农村社会的新变化,从农民生活中的小切口,反映出新农村建设中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脉络.

另一个子栏目“晒幸福”,以文字结合新闻漫画的形式呈现普通农民生活的一个个侧面,以小见大,通过普通农民的点滴幸福折射出社会的发展进步,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栏目内容平实感人,形式新颖独特.同时,设置的“我要说”、“选修课”等小边栏,增加了与群众的交流互动,给了群众一个说话的地方.

3.新闻写作:来自基层,讲好故事

媒体稿件的写作方式是由其受众决定的.作为一份专门为“三农”怎么写作的报纸,《京郊日报》的读者多数在基层、在乡镇、在田间地头.这就要求我们摒弃宏大深奥的叙事方式,用通俗易懂的农民的语言,用讲故事的方式写好新闻.

近年来,《京郊日报》每年都在北京新闻奖评选中有所斩获.这些作品多是“以小见大”,如《农村“拆迁富翁”争购奥迪背后》,从拆迁农民开着奥迪打工保洁的线索展开,经过记者深入采访,挖掘出因拆迁而暴富的农民炫富和攀比心态下的冲动消费,呼吁农民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合理利用好手里的资金.该文刊出后,反响强烈,同时也因视角独特,具有现实意义,获得了北京新闻奖一等奖.

除了短新闻,讲好故事也是一种实用的软处理方式.作为主要报道“三农”主题的专业媒体,《京郊日报》的编辑记者日常采访就必须深入农村和农民.在“走转改”活动中,编辑部提出,在“蹲点”采访调研活动中,每一位编辑记者都要至少抽出一周时间,住在村里、吃在村里,同农村干部群众谈心交朋友,围绕当前“三农”工作和新农村建设中的亮点、热点和难点,采写一批贴近农村、生动鲜活的报道.


新型的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农村报大有可为.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