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认识

更新时间:2024-02-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849 浏览:20625

【摘 要】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于1983年正式确立.新闻发言人作为党和政府最直接的耳目喉舌,最权威的发布者,实现了政府的政务信息和重要新闻与社会的沟通.“723”甬温线高铁追尾事故后,原铁道部新闻发言人平在新闻发布会的言谈表现让人们再次关注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困境、新闻发言人的修炼、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设等问题.本文以此事件为切入点,谈谈笔者对政府部门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一些看法.

【关 键 词 】政府新闻发言人 媒体 公众

2011年7月23日晚,甬温线D301次列车与D3115次列车发生追尾事故,造成特别重大的人员伤亡.7月24日晚,铁道部在温州召开“723”事故新闻发布会.铁道部新闻发言人平回答记者提问“为什么要掩埋车头”时,平解释,参与救援的人告诉他,为了填平泥潭,方便救援,并称“他们是这么说的,至于你信不信(由你),我反正信了”.在回答记者“为何在宣布没有生命体征、停止救援后,又发现两岁零八个月的小女孩时”,平回答:“这只能说是生命的奇迹.”随后这两句话被网友们无数次引用,成为广为流传的“高铁体”,平成为2011年最“红”的新闻发言人.8月16日,铁道部表示,平不再担任铁道部新闻发言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职务,将赴波兰华沙工作.这是铁道部8年来新闻发言人首次换人.在消息公布的同时,平在中对某记者称,“我不想再和媒体接触了,我只想过安定的生活”.


当人们的心情还万分悲痛的时候,新闻发言人也成为了媒体、评论家热议的话题.尤其是对新闻发言人制度、新闻发言人的修炼以及政府公共危机的思考.

一、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简介

中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始于上世纪80年代.1983年、对外宣传领导小组联合下发《关于实施设立“新闻发言制度”和加强对外国记者工作的意见》,外交部成为我国最早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国家部委.根据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刘建明教授主编的《宣传舆论学大辞典》中解释,新闻发言人是指国家、政党、社会团体任命或指定的专职(比较小的部门为)新闻发布人员.其职责是在一定时间内就某一重大事件或时局问题,举行新闻发布会或约见个别记者,发布新闻或阐述本部门的观点,代表有关部门回答记者的提问.

2003年“非典”事件是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转折点”,鉴于“非典事件”中的教训,先前没有任命过新闻发言人的部分国家机关和省市开始任命新闻发言人.2003年在北京顺义,平等来自66个部委和地方的100多位新闻发言人共同参加了为期5天的首期中国新闻发言人培训班.这群官员当时年龄大多在30―45岁.2004年底,第一次向社会公布了75位新闻发言人的联系,当时这被看作是推动政务公开之举.2009年,汶川特大地震和第29届北京奥运会期间举办了多场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制度逐渐走向成熟.多年来,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发挥着引导社会舆论、改善政府形象的特殊功效,对改善政府的管理和公众知情权的实现也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中国新闻发言人的困境

1.新闻发言人官员出身居多,流动性大

据人民网新闻发言人俱乐部负责人杜登斌称,目前我国政府部门的新闻发言人大体上有三种来源:一是主管领导;二是秘书长和主任的“总管式”人物;三是宣传部门的负责人.其中第二类人选是各级政府部门新闻发言人最主要的来源.选择以上三类人员从总体上说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也基本能够满足现阶段对新闻发言人的要求.但从长远看,其缺陷是显而易见的.这三类人员大都是官员出身,媒体的实际工作经验较少,像平这样干了8年的新闻发言人,应该算是资深了.

2.公共危机出现的时刻,新闻发言人处境艰难

当出现危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不可预见的重大的天灾人祸时,新闻发言人经常充当了被媒体或公众“拍板砖”的对象.新闻发言人站出来讲还是不站出来讲,什么时候讲,能讲什么不能讲什么,实际上都不是他个人作出的决定,这是政府有关部门的决定.而公众就不是这种想法了.就甬温线高铁追尾事件来说,死伤如此重大,公众满腔愤怒的时候,发言人站出来讲似乎注定处境艰难.平能解释得清“为什么高铁会追尾吗?”“谁对事故负责?”“为什么要掩埋列车吗?”“是谁命令停止救援的?在抢救的黄金时间72小时还没到前”等这些关键问题吗?

3.自身的修养不够,面对公众的态度欠缺诚恳

中国政府部门的新闻发言人大多官员出身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就使他们面对公众时缺乏平等、真诚的态度.教育部原新闻发言人王旭明指出平在发布会上的态度问题:语态太强势,语调过于高亢、激昂,不像犯了错的,倒像是别人犯了错.神态也有些不合,比如眼睛总是向上,时时有松弛和自然的样子,最不该的是有网友电视截屏中职业性的微笑,这样的场合是断不该有的.而“至于你信不信(由你),我反正信了”“我只能说这是一个奇迹”的话语更是对公众不负责的体现.

4.新闻发言人的教育培训有待进一步提高

有媒体指出,这些年新闻发言人的培训非常多,经常是培训到哪里,哪里的新闻发布制度就可以建立起来.而许多的书籍、讲座围绕的都是新闻发言人的应对之策、推诿之术,而尊重事实,告知真相的教育培训往往被遗忘了.

三、对改进新闻发言人工作的几点建议

1.回归新闻发言人的使命本源:满足公众知情权,实现公众的权利

西方新闻发言人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国总统新闻发言人.西方新闻发言人的根本使命是让公民知情权得以实现.因此,从事新闻发言人工作的同志应该清晰地认识到,你是政府和公众之间的桥梁,特别是在重大的事故中,是解除公众疑惑和难题的政府窗口,要以较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方式,最真实的内容向最广大的公众传达政府的信息.2011年4月,日本发生了核泄漏事件,广西南宁坊间流传食盐能抵御辐射,于是出现了食盐抢购潮.随后,广西卫生厅、盐务部门立即出来辟谣,解释事件真相,还公众以真实,两天后抢盐潮消失,社会秩序井然,投机分子被罚.知情权的实现至关重要.

2.新闻发言人是政府公共危机的救火队员,要引导舆论,协调政府与社会公众沟通之间的矛盾

公共性危机即公共性公关危机,是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自然灾害、社会运行机制失灵而引发的,可能危及公共安全和正常秩序的危机事件.因此,新闻发言人要担当起救火队员的重任,平息公众的怒火,要引导舆论向好的方面发展,协调政府与社会公众沟通之间的矛盾.

3.赋予新闻发言人更多的权威

有学者认为,新闻发言人制度需要进行“加大赋权”改革,赋予新闻发言人参与重要决策和实际操作的权力,使其有权参与整合、制作核心的权威信息,这样,新闻发言人才能在面对媒体和公众时胸有成竹,才能及时、全面、如实地发布公共信息.平在新闻发布会上有很多记者的疑问没法解答,这就反映出一个关键问题,政府或者机关应当端正对新闻发言人制度的认识,不能把新闻发言人制度当成一种应对媒体、敷衍公众的“挡箭牌制度”,不能把新闻发言人视为一群以打官腔、说大话、回避矛盾、掩饰问题的巧言令色之人.否则,不但是对新闻发言人职业的侮辱,也是对公众权利的侮辱.

4.完善新闻发言人的引入和考核机制

目前很多的新闻发言人都是通过短期培训就上岗,因此在重大事件的发布会上时容易出问题.所以,应该完善新闻发言人的引入和考核机制.2011年度河南大学新开设自主招生的“新闻发言人班”,开设了普通话训练、演讲学、舆论监督理论与实践等具有针对性的课程.除此之外,学生还需要学习新闻学概论、新闻采写等必修基础课程.这是个很好的尝试.

5、新闻发言人要加强自我道德修养,行为举止得体,体现出良好的政府形象

新闻发言人首先应该是一个有感情、有同情心、真诚、善良的人,在不同的场合表现适合的礼仪举止,体现良好的政府形象.其次才是一个懂政策、懂实务的人.然而,平在发布会上的行为举止表现得大失水准,让公众看不到他作为铁道部代言人的歉意和同情心,说了不该说的话没有交代就直接离场.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正是政府信息公开的一种实践,它本身就体现了政府的开放形象.政府的形象还应该是公正的、权威的,灾难来临时还要体现诚意,难过,与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怀.

结语

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主要是以政府为传播主体,以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为传播客体,通过发布、传播与公众利益相关的政务信息和重要新闻来实现政府与社会的沟通,它是一种相对稳定和规范的公共信息传播机制.人民日报报道称,2011年我国仅和省级政府新闻会就达到1700多场.

在政府部门推行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根本目的,是要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实现,推动信息公开制度,进而形成完善的规范、制约、监督公权力的制度,确保公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笔者相信,在媒体和公众越来越明亮的眼中,在媒体、公众、政府三方的共同努力下,新闻发言人制度一定会更加健全,担当起它应付的政治和社会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