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问题激发学生思维

更新时间:2024-03-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5141 浏览:117246

摘 要:教师启发得当,学生是能够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的,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比教师主观设计大大小小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真正学到有用的语文.

关 键 词 :重点;难点;主动性和积极性;语文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0-208-0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效地提出疑问,是学好语文的重要能力.语文教学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呢?在对教学理论的学习和教学实践中,我尝试着从以下方面来引导学生.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有兴趣乐发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质疑善思.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争吵》一课时,我在导入新课时,结合学生的实际说说自己和朋友交往的事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问学生和朋友闹矛盾争吵的经历,然后揭示课题.此时学生兴趣高涨,能够提出许多有效地问题,这就便于学生带着问题深入学习课文.

二、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提问中来

在课堂上,师生关系应该是的、融洽的、平等的,教师要将学生看作是一个完整而又充满活力的人,要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倾听,即使个别学生的问题有明显的错误也要积极帮助,而不是嘲讽,要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教师还要努力寻找学生提问中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表扬和肯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被尊重的快乐,进而养成爱提问的习惯.对于学生各种奇怪的想法,教师要客观耐心地引导学生,同时营造出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学生就敢于提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就会提出自己的疑问.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后,要留给学生一段等待的时间,让学生明确“问题”到底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由问题到目的应扫除哪些障碍,要联系到哪些已有知识.学生明白这些以后,才可能提出问题.在这段等待的时间里,学生可以分组讨论,以使学生明确提出问题的努力方向.等待的时间,应由问题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对问题的熟知程度而定,提出问题的机会,也应均等地分给学生,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提出中来.应尽量让学生提出问题,因为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是锻炼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阶段,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就可以看出学生是否真正把握了问题的特征.学生若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则说明学生已把握了问题的真谛,反之,则要分析原因,继续引导,直至学生能够在总体上准确把握问题.

三、放飞学生思维,使学生在互动中善问

人的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问题,对于学生个性品格的形成和智力的开发具有很高的价值.学生提出的问题,正是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如果教师的教学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学,定会事半功倍.它是创造的起点,没有这种问题意识,就没有创造性.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的各抒己见.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在教学《荷花》一课中,课文有句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学生问:“为什么不用‘长’而用‘冒’”?通过讨论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祖国文字的博大精深.

在教学《妈妈的账单》一文时,学生提出:“当小彼得想妈妈开出报酬账单时,妈妈为什么没有生气,反而付给彼得60芬尼?”在学生们讨论的基础上作了的总结,使他们对课文中的思想有了比较正确的理解.这样做,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同时,教会学生大胆地围绕课中插图、课中标点、课中空白等内容提出疑问.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是浅层次的,没有多大的思维价值,有的是深层次的,具有较高和很高的思考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分辨问题高低的能力,能在短时间内,把学生所提的问题梳理出来.这样逐惭培养学生把问题提到点子上,善于在关键处提出问题.

教师启发得当,学生是能够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的,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比教师主观设计大大小小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真正学到有用的语文.